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之卦帝刘封 > 第113章 逃逸部落(一)

三国之卦帝刘封 第113章 逃逸部落(一)

作者:遍地沧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20:20:26 来源:小说旗

刘封现在把自己麾下的军队,分成了四个部分。

一是江东的人马,这一部分交给了苏飞全权负责训练。

苏飞本来就是江东人,原来还是黄祖手下的大将,有一帮自己的嫡系班底,在接受了刘封的新的训练理念之后,现在掌管江东的一千五百人,已经绰绰有余。

辽东的兵马则全权交给了贾同理。

贾同理虽然是商人出身,但他把商人善于沟通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连周青和公孙楚都跟他很配合,所以辽东的这一千人,现在训练情况也比较稳定,基本上不用刘封『操』多少心。

新招募的四百名军士和一百二十名女兵,在田庄里面,交给大狗和二狗兄弟,刘封自然也很放心。

剩下的就是孙尚香的一百多女兵和周紫的二百多白马女兵,这两家,对于刘封来说,属于有也无罢(五八),无也事实(四十)的态度。能训练出点儿名堂来更好,训练不出来什么成果,也就随他去了。

只要到时候在平定沃沮人的时候,使用美人计的时候用上一下也就行了。

当然,美人计的计策,现在还只是刘封自己心里在核计,没有跟任何人透『露』。

否则,若是叫孙尚香和周紫知道了,肯定现在就一甩袖子走了。

在格斗术上,刘封把自己前世会的两套格斗『操』传授出来。

一套是男人用的刺杀『操』,较适合于长枪刺杀,是步战的一套枪术。

另一套是匕首『操』,属于近身的短刃格斗术,男人也可以使用,但更加适合女人,于是就把这套匕首『操』,重点传授给女兵们。

这两套『操』术,是他前世军训的时候学会的,没想到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刘封自己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沃沮人上。

这几天,他经常去公廨,查找关于沃沮人的各种资料,然后又去寻找以前跟沃沮人打过仗的将军和士兵,了解沃沮人的战斗特点,战术、兵器等情况。

又去寻找经常到沃沮人那里做生意的商人,了解沃沮人的风土人情等各种情况。

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刘封主动揽下了扫平沃沮人这个差事,其实绝不是一时冲动。

这跟他前世的大学专业有关。

刘封前世的大学专业,是人类学。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逃逸部落的研究内容。

而沃沮人,就是典型的逃逸部落。

辽东郡主要分布在辽水平原上,辽水平原的东边是山区,沃沮人就生活在东边的山区里,所以有“山林部落”的称呼。

如果说辽东郡的西部鲜卑、乌桓等是游牧部落的话,东部的沃沮就是游耕部落。

之所以说沃沮人是逃逸部落,主要是相对于中原和辽东郡这些在大汉皇朝的定居农业的汉族人而言的。

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国家化。

中原人当然是国家化的。辽东虽然割据一方,汉室对辽东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是,这只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遭到了削弱。

在辽东郡内部,仍然有着明确的行政区域划分和行政等级,民众也都编户造册。

在军事上,有着系统的军队编制和建设,也不断地总结战争经验。

在经济上,有着较为系统的赋税征收,发展谷类农业和交通运输事业。

在文化上,风俗、语言、信仰等也都比较统一。

这些都属于国家化的特征。

与此相反,象沃沮人这样的逃逸部落,就没有这些特征。

他们没有像郡县这样的明确行政区域,更谈不上行政等级。部落民众也不进行编户造册,有的部落,甚至自己到底有多少人也不知道。

他们没有职业军队,也不向朝廷缴纳赋税,没有麦、稻这样集中连片的大规模谷类农业。因为基本上都居住在山里,畜力车辆交通也很不发达。

他们的语言也不统一,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文字,信仰也各不相同。

这些人逃离了国家体系的掌控,可以视为去国家化和逃离国家化。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叫做逃逸部落。

这种逃逸人群产生的主要原因,比较复杂。

主要有:逃避沉重的赋税徭役,逃离战『乱』,躲避强大势力的劫掠,反叛势力,分裂势力,躲避大规模的传染病,人口过于密集,生态环境恶化,与政治中心距离过远,政权崩溃等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逃逸人群的产生,另外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

事实上,象沃沮人,高句丽人、濊人、扶余人等,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以前都是夏商周时代的遗民,因为以上的各种原因,逃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进入了国家势力不及的地区,形成现在这些所谓的蛮族。

他们当中,还有很多人,干脆就是汉人逃过去的。

所以,简单地把他们看作落后的野蛮人,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准确的看法。

他们之所以选择现在的生存方式,其实是一种理智而主动的选择,背后有着自己的逻辑和深厚的智慧,绝不仅仅是愚蠢落后的表现。

这种野蛮的形象,是他们自己故意制造出来的,既是用于吓唬外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里面有着一整套的套路。

逃逸群体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解决两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一是如何抵抗平原国家势力的渗透、影响、控制。

二是如何防止逃逸群体内部出现阶层明显分化和新的强有力的统治者。

如果出现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跟平原国家没有什么差别,逃不逃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要想达到这两个目的,就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充分利用地理障碍。

所以,象沃沮这类的逃逸部落,基本上都选择远离平原国家的地方,或者是偏远的山区,或者是辽阔的草原、沙漠,让国家的势力难以到达。

即使到达了,也难以在当地持久地待下去。

比如强大的军队来了,他们不做正面抵抗,远远地逃走了。

时间一久,巨大的后勤补给压力,就使得军队不得不撤退。

军队前脚刚走,他们就后脚回来。

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选择的就是这个策略。

他们没有固定的房屋,一顶毡房就是房子,走到哪里就可以住在哪里。

没有固定的土地种植粮食,流动牛羊等牲畜,就是他们的食物。实在不行,就通过贸易进行交换。如果进行贸易封锁,他们就伺机深入汉地劫掠一番。

这就是大汉的军队虽然很强大,能够打败那些蛮族,但却总是不能彻底消灭他们的根本原因。

东边的山地森林部落,高句丽、沃沮、濊人等,其实也是这个套路。只是在具体的细节上有所不同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