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拉升成本、降低利润的手段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是互联网企业常用的手段。
无论是早期的搜狐、新浪,还是后来的阿里、京东、美团,全都开启过烧钱模式,用低价竞争打垮对手抢占市场的同时,也是在给后来者施压。
你想进来可以,但能不能承受得住前期的高风险和高投入,就需要慎重了。
在影视行业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已经被用烂了。
举一个鲜有人知的例子吧!
在另一个时空,只要对华娱稍有了解的,都知道港片的没落。
原因有很多,比如,湾湾开放进口片管制,好莱坞大片挤压了港片在湾湾的市场份额,
比如,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又截断了港片的第二大金主——东南亚市场。
再比如,VCD的普及大大提升了盗版的观影体验,对本就不太注重视觉呈现的港片影响最大。
总之,种种原因造成港片就此没落。在97、98那几年,行业几乎停滞,活不下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政策的放宽,港岛电影人开始深入内地谋求生路。
结果就是:
狼入羊群!
要知道,在二十世纪末,内地能撑得起票房的导演就一个冯裤子。老谋子还在和欧洲三大较劲,死磕文艺范儿,还没有《英雄》的影子。
至于演员明星,有演技的一抓一大把,但具有商业价值的却屈指可数。
反正和四大天王、金城武、梁朝伟这些根本没法比。
只短短几年时间,港岛电影人与内地同行合作,涌现出一大批经典之作:《少林足球》、《功夫》、《无间道123》、《门徒》等等。
后来被称为港片最后的辉煌。
【合拍片】也成了那个年代成功作品的标配。
以至于从男女主到幕后人员,都秉承着一半港岛一半内地的原则。
包括内地电影的两大代表人物,冯裤子的《大腕》、《天下无贼》,以及老谋子的《英雄》,也都有合拍片的影子。
表面上看,港片焕发第二春,内地观众也能看到好片子,皆大欢喜。
当然是好事儿。
可背地里,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内地的电影人被欺负惨了。
没办法,在此之前,国产电影走的是欧洲文艺路线,天然的和商业就不搭调。商业化进程更是缓慢的不得了,让港岛来的这波人一冲,几乎就没有生存空间。
无论是演员的片酬,还是工作人员入组后的待遇,完全就是两回事儿。
那段时期,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港星的天下。
内地除了少数几个演员能拿到主角,其他人戏再好也只能做配角,而且做配都和港岛来的待遇不一样。
人家一个普通武行都能吆五喝六的牛B上天,而内地演员、工作人员拿着最少的片酬,享受最低的待遇,还特么受排挤。
内地演员王伯昭只是和港岛来的化妆师闹了点矛盾,就被谢霆锋和张卫健以演戏为由打成重伤,闹到所有内地演员集体抗议的地步。
而且,这还不是关键!
如果任由发展下去,内地影视行业都有被完全占领的趋势。
虽说一笔写不出两个中国人,但可不光是港片要生存啊,全华夏也有更多的电影人等着吃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两部“神作”诞生了!!
一部是代表内地电影出战,本着争口气的原则,群策群力之下的大制作——
陈诗人的《馒头血案》。
计划投资2亿人民币!
这是继《英雄》之后,内地第二大投资的大制作。
原本是华裔与英皇联合出资,特效也用香港的特效公司。(那个时间节点的香港特效可一点不差。)
后来,英皇的艺人虽然出演了部分角色,但英皇的厂标却在出品方中除名了,换成了内地的上影集团和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后期特效也换成了韩国和好莱坞的特效团队。
因为什么……已经很明显。
就是要抛开港岛,做咱们自己的国产大片。
总之,《馒头血案》从一部陆港合拍片,变成了纯内地出品方、导演主导的纯血作品。
结果.....
结果陈诗人不争气啊,拍出个史上烂片之首,差点没把华裔赔死!!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但凡陈诗人不浪,踏踏实实地按计划去拍,即便它是烂片,即便因为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那个视频致使口碑崩坏,舆论洪流。
即便是这样,这片子都不会赔钱。
按当时的票房和海外版权收入乱七八糟加一块儿,刚刚好够2亿回本儿。
可是没办法啊,诗人就是诗人,后期不停地补拍加戏,生生把制作成本超出去70%,也就是多花了1.4亿。
最后3.4亿的总制作费用,脸没露出来,还丢了个大的!
这使得内地影视行业,从出钱的到出力的,再到演戏的演员,更没法抬起头来。
离开港岛电影人,你们确实不行啊!不争气啊?
除了老谋子和冯裤子,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啊!?
于是,第二部神作,以及第二位陈姓大导出现了。
港岛导演陈可辛的——《投名状》。
合拍片!
港岛人主导,港岛人证明他们比内地强的又一次机会。
然后,又赔了个大的,比《血馒头》赔的还狠。
(网络数据不准,我的准。)
这部戏怎么说呢?
从它出来那一天开始,就不是为了赚钱去的。
总投资3个多亿!注意,不是像陈诗人那种拍到一半超支,也不是像老谋子的《英雄》,有米拉麦克斯的海外市场托底,可以使劲挥霍。
《投名状》从立项开始,就是拍给国人看的,只有两岸三地的华语市场支撑。
人家也是从一开始就打算好了,投3亿!
也正是因为先有3亿的投资,才有心思把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三大男星都请来。
那3亿的投资是什么概念呢?
一般来说,电影靠票房回收成本,票房要是投资额的三倍多一点才行。
《投名状》的3亿,至少要9到10亿的票房才有机会保本儿。
而那个时间节点,内地历年的票房冠军都没有超过3亿的。
也就是说,出品方港岛的寰亚,还有内地的保利,从一开始就知道赔钱。
而且从一开始,就玩命的花钱!
导演用陈可辛,那是因为陈大导刚刚在好莱坞拍了一部《情书》,正如日中天。
演员用李连杰,也是在好莱坞打出名号,没有比他更贵的。
除此之外,编剧用九个,两岸排得上号的编剧从前往后数都请过来。
设备?设备必须和好莱坞看齐,而且是单机位慢慢拍。
群演一天的盒饭就吃几十万,有钱就是任性。
服装道具没有一样不是精中选精,就是一个贵,就是一个好。
表面上说,是为了振兴港片,加强陆港同仁的深度合作,重振港岛电影。
结果确实拍出一部经典,即便十几年后,依旧被很多人追捧。
可特么赔的比陈诗人还狠!
而且不光赔了钱,也葬送了合拍片的大好前途。
从那之后,再没有一部合拍片成为经典之作。
倒是内地电影人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
先后涌现出了《疯狂的石头》、《泰囧》,以至于后来的《捉妖记》等一大批具有商业价值的好片。
也是自那之后,港岛电影人在内地的地位逐渐回归正常,没什么特权了。
也是从那之后,帮了倒忙的陈诗人和华裔开始走下坡路。
而后来的保利什么背景自不多说。
寰亚?
嗯!寰亚的老板虽然是港岛人,但人家是从政的。
当然了,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
陈可辛......
制片人出身!除了导戏,最擅长的就是核算成本,控制成本。
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片子得赔个大的。
……
“我和你的处境其实差不多。”
此时此刻,楚安很愿意和林晚晨说几句真心话。
“你的情况是空有林晚星,却缺少在行业立足的根基。”
“而我呢,除了第一周播剧的噱头,一无所有。”
“别看这部戏赚钱了,而且没少赚。”
“可就算把陆鸣泽那一份也拿来给我支配,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又有几个钱?”
“两部赔钱的作品,就什么也剩不下了。”
林晚晨听到这儿,长叹一声,感同身受,“是啊,咱们不是天都,没有那么深的根基,只能靠钻营在夹缝中求生存。”
“所以,拉高成本,就是为了把一部分竞争对手挡在门外?”
楚安,“能挡住最好,挡不住也没关系。”
林晚晨皱眉,“什么意思?”
楚安一笑,“挡不住就给天都呗!”
“反正我已经打好样儿了,天都那个陈儒不是很厉害吗?要是看不出这点事儿,他也是白混!”
“后面的对手,自然由天都来挡。”
林晚晨,“……”
有点懵,也有点佩服楚安。
他居然能想到让天都来挡住其他对手。
不过想想也是,天都要是出手,就不是两千万的门槛儿了。陈儒会筑起一道高墙,让绝大多数人进不来。
至于楚安,他和陆鸣泽已经打出了名号,也已经在门里了。
竖起大拇指,“以后常聊,我发现你比我还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