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 第1104章 抽水马桶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第1104章 抽水马桶

作者:沐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22:48:14 来源:小说旗

与此同时,自来水的修建也在同步进行,自来水的管道当然采用了铁制,赵桓让文思院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油漆,可以涂在水泥管道上防止生锈。

自来水厂的修建速度要快得多,排水管道没有完成之前,自来水就已经优先通到了皇室。

皇宫里最先用上了自来水,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赵桓亲自打开了水龙头,第一个用上了自来水。

当清洁干净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源源不断的流出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鼓掌庆贺。

赵鼎、李纲等一帮老臣都过来,用手捧着水,在嘴里喝着甘甜的水,赞叹不已,没想到有一天在家中就能用上干净清洁的水源。

有了自来水,排污系统就有了保障了,赵桓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皇家首先用上自来水之后,自来水的铺设进度加快,没几个月时间整个开封家家户户都架设了水龙头,厨房水缸上面水龙头打开,哗哗的水便流了出来。

当然这些水是要收钱的,这方面赵桓还是很注意的,如果说自来水也白白的送给所有人无偿使用的话,就不会有人爱惜它,就会浪费水资源,让水天天开着。

这样缺德的事绝对会有人做,所以赵桓还是让水自来水厂规定了水费,他可没时间去费脑筋设计水表,先暂时按照人头来收取水费,但是会通过水量监控来防止某些居民大量浪费水。

当然水费是比较低廉的,家家户户都用得起。

整个城市铺设管道在皇帝赵桓亲自督办之下,也只用了两个月时间便全部完成了,因为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而排污系统也同步完成,家家户户也都装上了马桶,当然第一个马桶是装在皇帝赵桓的福陵殿的。

这个马桶是皇帝赵桓自己设计的,还有喷水清洗的装置,他很满意,使用了之后觉得跟现代没什么两样了,十分高兴。

赵桓刚开始还有些担心后宫嫔妃们使用抽水马桶不习惯,但很快他就发现他多虑了。

因为皇宫嫔妃们基本上都是使用的红漆马桶,马桶上同样有坐垫,可以坐在上面如厕,跟现在的抽水马桶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以前用的净桶是由宫女宦官拿去倒掉,再清洗之后送回来,而现在不需要,只需要轻轻一拉绳,水箱的水便会冲的干干净净的,房间里没有任何味道,十分舒服。

麻烦反倒是出现在民间,因为开封中普通百姓仍然占绝大多数,真正有钱人能够让丫鬟奴仆冲洗便桶的人家还是少数,大多数依旧是自己倒马桶,又脏又累又臭。

而现在只需要一拉水,马桶就干干净净的,只是让他们不习惯的是,以前是要在茅坑里蹲着如厕,而现在却换成了坐着。

年轻人还好一点,老人是特别不习惯的,因为他们已经蹲了大半辈子了。

所以制造马桶的制造厂,增设了一种可以蹲着入厕的抽水马桶,专门来满足这些习惯了蹲着如厕的老头老太太们。

随着天长日久,老头老太太们也逐渐习惯了坐在马桶上如厕了,因为这样省力。

而大街小巷的原先的茅厕被全部清除并进行了清洁处置,在需要的地方建成的公厕也全部采用了冲水式的现代公厕方式,全部经过排污系统就引入了地下处置,使得公厕附近已经基本上闻不到了臭味了。

生活在附近的人家为此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

自从开封用上了自来水和抽水马桶试验成功之后,赵桓便将这两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向其他大都市推广,也全部由皇家出资修建。

很快大名府、洛阳府、河南府以及江南很多大的都市也都用上了自来水和抽水马桶,进而向偏远的地区推广。

没用几年时间,大宋所有府、州、县,自来水工程都已经入户,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抽水马桶。

这使得整个大宋的吸引力成倍增加,很多高丽、大和、大越、西夏甚至金国人,听说之后都羡慕不已。

百姓来往书信中议论的最多的就是大宋新式生活,一开水龙头水就来,一拉马桶绳子排泄物就走,这样的新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做梦都不敢想。

更多的人就冲着这样的享受,要到大宋来打工做生意,做英雄母亲。

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子到了大宋,大宋的英雄母亲的数量进一步增加,也给大宋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口,而少年军校的兵源也在成倍的增加。

赵桓已经对英雄母亲生育的孩子,根据母亲的身份做出分类,分别入读不同的少年军校。

如果来自于女真、契丹、蒙古等温带和寒带的英雄母亲生育的孩子,则归于寒代少年军校,将会主要训练草场上的骑士,在天寒地冻的寒冷环境下作战的能力。

而如果是来自于大越、蒲甘、波帝迦耶、女王国,以及掸人部落等南方的英雄母亲生育的孩子,则会安排在热带少年军校,将会学习丛林地带或热带草原地区作战。

这是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对士兵士气以及水土的影响。

根据统计学,在同一个气候带横向的征战往往能够势如破竹,打的很顺手,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朝蒙古军。

蒙古属于温带,成吉思汗的元朝蒙古大军当时横扫欧亚大陆,一直打到莱茵河,他在横向的温带气候带中作战,基本上是没有敌手。

但是跨越温带进入亚热带,尤其是进入热带作战时遇到了很大困难,甚至不得不败退。

最典型的莫过于蒙古人对大越国和蒲甘等东南亚的征战,就是由于不适应热带丛林湿热的气候,士气低落,疾病丛生,最终不得不败退。

所以从统计学角度得出结论,地处寒代的军队在寒带范围内的横向征战,会比跨越气候带的南北纵向作战要容易的多,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也同样如此。

北方的军队打到南方来是很不适应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金朝。

他们就是不能适应南方的湿热天气,所以夏季基本上不对宋朝用兵,而等到严寒的冬季才会派军入侵大宋,也同样是符合这个规律的。

所以赵桓构建的少年军校,从小就开始把士兵在他们适应的气候带进行作战训练,将来也主要在同一个气候带内进行作战,这样能极大的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