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 第1689章 印度的茶叶和棉花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第1689章 印度的茶叶和棉花

作者:沐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22:48:14 来源:小说旗

主要原因是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是茶叶的主要消费国之一,英国人非常喜欢喝红茶,加糖加奶,整个欧洲也普遍喜欢茶叶这种来自东方的饮料。

所以在英国和整个欧洲,茶叶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可谓供不应求,但是欧洲由于天自然环境的原因,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茶叶,因此茶叶主要靠进口。

以往都是从中国进口茶叶,由于路途遥远,运到欧洲价格非常昂贵,只有贵族和富商能消费得起,普通百姓只能喝质量很差的茶渣渣。

英国殖民印度之后,发现印度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种茶,于是凭借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掠夺。

其中也抢走了中国的珍贵茶种移植到了印度,并迅速推广,在印度开辟了很多茶园。

因为印度运送茶叶到欧相比中国距离会节省一半,费用就大为降低,也能从规模化经营和减少成本上获取暴利。

毕竟成本太高卖的价太高,消费市场就会很小,当降低成本之后,大规模推销,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利益驱动之下,印度的茶叶迅速得到了推广,不过印度人还是不怎么爱喝茶,但是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推进,英国人强行把英国文化在印度推广,其中包括英国的茶文化。

经济萧条导致国际市场萎缩,于是英国殖民者想尽办法将印度产茶叶在本地销售,价格降得极低,这推动了喝茶在印度的流行,并迅速遍及整个印度半岛。

印度人喝茶习惯跟英国一样,将红茶煮开加糖加奶,所以蔗糖的需求量非常大,也进一步推进了印度在甘蔗方面的种植和加工。

根据后世的印度茶叶和甘蔗的发展历史,让赵桓决定在印度迅速推广茶叶和甘蔗的种植生产加工。

这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赵桓面临的情况跟后世的英国殖民者一样。——从大宋将茶叶送到欧洲,路途遥远,成本昂贵,但是从印度将茶叶送到欧洲,路程将会减少一半,成本也就相应的会下降一半。

由于中世纪在欧洲只有上流社会才有钱消费得起茶叶,百姓只能眼巴巴看着。

而赵桓要从欧洲赚取银钱,茶叶是主打产品,必须要降低成本才能迅速推广,统治整个欧洲,让茶叶进入欧洲的千家万户,让每个普通欧洲人都能消费得起茶叶。

欧洲茶文化的普及,也是在十八世纪印度茶叶种植大规模推广之后,因为来自印度的茶叶大量涌入欧洲,导致欧洲市场茶叶价格大幅下降,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了。

现在,赵桓就是要将近代才在欧洲盛行的茶文化提早到中世纪大宋时期就在整个欧洲推广,因此必须开辟印度这个第二大茶叶种植地,来作为提供欧洲茶叶的主要供销地。

第二个考量是挤占印度半岛的粮食种植的空间。

两年之后整个印度会爆发一场特大饥荒。

赵桓要人为的加重灾难。

只有在大的灾难降临时,为了生存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登上大宋的这艘大船,去为大宋生孩子,去为大宋海外的疆土开垦荒地,建立第二家园。

这是皇帝赵桓的人口计划的一部分。

第三个考量是增强印度半岛各王朝的这些人对大宋的认可和认同,从而接受归化。

毕竟茶文化是大宋的招牌,推广大宋的茶文化是归化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后世,英国殖民者成功的把英国的茶饮文化推广在了印度,使印度对英国文化开始逐渐接受,这样的殖民过程是可供借鉴的。

赵桓耐心的把自己的用意向吴敏做了解释,吴敏明白了,虽然他清楚了皇帝的用意,可是并不看好皇帝的计划。

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印度是大陆就没见到有什么地方种茶叶的,皇帝要用两年时间将茶叶推广到整个南亚次大陆,难度是非常大的。

不过这也是他的一个挑战,皇帝已经把难题摆在他面前,作为臣子他就要想尽办法去解决这个难题,实现皇帝的意图,才是他做臣子的本分。

好在大宋有的是钱,用钱来砸在贫瘠的南亚次大陆上,只要有钱开路,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所以吴敏躬身道:“臣明白,臣一定在两年之内将茶叶在整个印度半岛推开,使茶叶成为印度半岛的十几个王国的主要农作物。”

赵桓微笑,摆摆手说道:“应该说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因为还需要推广其他的经济作物,比如棉花和甘蔗。”

棉花在印度很早就开始种植,几乎是随着印度文明的出现而出现的,就跟养蚕在中国很早出现一样。

在赵桓将棉花从海南岛引进到长江流域,并在全国推广之前,大宋还没有棉花的种植,也就没有棉布。

在布料发展史上,大宋跟欧洲很像,宋朝之前,普通百姓主要使用的布料是亚麻纤维制作的亚麻布,又硬又粗糙,而且不保暖。

当然,上层人士,皇室贵族、官宦人家,有钱商贾所使用的蚕丝制作的丝棉绸缎,那东西极为昂贵,普通百姓可消费不起。

棉花引进之后,棉布的纺织迅速在大宋推广。

在同一时期,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棉花种植已经遍布各地。

棉织品也成为印度百姓的主要衣着布料,同时出口到了欧洲。

但是由于印度海外贸易相对比较落后,使得棉制品对欧洲的出口一直处于低水平。

并且由于印度非常热,大部分地区并不需要棉花作为御寒的,所以棉花产量并不高。

因为国内需求市场不需要这么多棉花,而赵桓却要扩大棉花的种植,当然不是解决当地棉制品及棉花用料市场,而是用于出口欧洲。

欧洲的寒冷多雨的温带气候环境并不适合棉花的种植。所以除了在西班牙等南欧天气炎热地区有少量种植之外,整个欧洲大陆几乎看不到棉花种植以及棉制造业的任何痕迹。

中世纪的欧洲使用的布匹主要来自于羊毛和亚麻,并有少量的棉花及棉制品从印度进口,以及传统的丝绸之路运送来的来自东方中国的昂贵丝绸,那主要用于有钱的贵族和上层人士。

中世纪的欧洲普通百姓使用的是混杂着羊毛和亚麻编织的布匹,既粗糙也不保暖,所以他们的冬天是十分难捱的。

因为要干活,又不可能天天围着火炉,所以棉花一旦大规模运送到欧洲,将会有广阔的市场。

当然有棉花支撑出来的棉纺织业也会大受欢迎。

印度半岛非常适合种植棉花,现在全球的十大棉花生产国中,印度仅次于中国排在第二,所以皇帝赵桓要在印度大规模推广棉花种植,符合当地的环境,也有广阔的市场。

当然这个市场的开辟主要是基于大宋强大的海外运输能力,棉花也将会成为皇帝用来夺取南亚次大陆上水稻、小麦等 粮食种植空间的主要武器。

通过大规模推广棉花种植,并用高格刺激当地人种植棉花的热情,就不会有人去种价格低廉的水稻和小麦,这是釜底抽薪之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