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盛唐华章 > 第431章 明争暗斗

盛唐华章 第431章 明争暗斗

作者:青铜剑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9 08:31:25 来源:小说旗

听了杨洄的话,甘露殿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李林甫忍不住叹息一声:“唉……应该提前降旨罢免了夫蒙灵察,他只是个副使,威望不如王忠嗣、盖嘉运,要夺他的权应该不难!”

一直缄口不语的李琦插嘴道: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可以下一道秘旨给太原尹杨慎矜,与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王昱,命二人秘密处死夫蒙灵察,由杨慎矜暂代河东节度使之职。”

李林甫捻着胡须道:“希望渺茫,夫蒙灵察既然已经倒向李瑛,肯定会对杨、王二人有所防备。

幸好河东军只有三万余人,对大局影响有限。

可以让王昱、杨慎矜联络岢岚军、大同军、横野军的主将,许以高官厚禄,分化夫蒙灵察的河东军。”

“右相此计可行,中书省拟一道旨交给杨慎矜,许诺这三个军的统兵将军只要讨伐逆贼李瑛,便俱都以侯爵相授。”

不等李琦开口,太后武灵筠便做了决断。

“右相再继续刚才的话题,第二件事情要做什么?”

李琦急忙开口,展示一下自己这个皇帝的存在感。

“嗯……我说到哪了?”

被几个人一插话,李林甫几乎忘了自己刚才的话题,努力想了片刻,这才续上思维。

“第二件事就是必须派人着重拉拢张守珪,他担任范阳节度使七八年了,还兼任幽州都督。

而且,平卢节度使安禄山还是他的义子。

也就是说,张守珪、安禄山父子手中能够调动的兵力超过十万人,他们的立场至关重要。

臣建议派遣与张守珪交好的裴耀卿出使范阳,许以王爵,收买其心。

只要张守珪支持我们长安朝廷,将会让我军如虎添翼,剿灭李瑛只是时间的问题。”

“右相所言极是!”

武灵筠在军国大事上没有多少主意,只能对臣子们的建议言听计从。

经过在场众人的一番讨论,认为拉拢张守珪的重要性要在盖嘉运之上,必须给予最高规格的封赏。

张守珪掌控的兵力不仅远超盖嘉运,而且范阳军距离长安只有两千多里,威胁要远远大于安西军。

况且,盖嘉运去年才从北庭大都护改任安西大都护,而张守珪却在范阳镇守了七八年,范阳军对张守珪的服从性肯定也远远超过盖嘉运统领的安西军。

从安西到长安,最近的地方也有六七千里路程,远的地方甚至迢迢万里。

这个万里可不是形容词,而是实打实的一万里路程。

安西军靠双脚赶路,至少要走半年的时间才能回到长安,重要程度也不及张守珪统率的范阳军。

最后由李琦一锤定音,册封张守珪为范阳郡王、加太子太师头衔,领范阳、朔方、河西三镇节度使。

之所以把朔方、河西两镇划给张守珪,也是李林甫提出的驱虎吞狼之计,希望能够以此诱惑张守珪出兵进攻朔方地区,直取灵州。

同时为了拉拢安禄山,李琦又命令加封安禄山为渔阳郡公,领平卢节度使,授勋柱国。

总而言之一句话,爵位一定要比李瑛封的高,这样才能收买人心。

研究完了拉拢张守珪集团的策略,李林甫又提出了第三条建议。

“只要能笼络张守珪与盖嘉运,我们长安朝廷便能占据七成优势。

如此一来,也就仅剩江南与淮南、荆襄、岭南这些地方暂时处于空白,我们也要加强控制,绝不能让这些地方的刺史倒向李瑛。”

大唐朝廷的作战重心一直在北方与边陲,江淮、中原、荆襄、岭南等地都没有重兵,只在扬州、荆州设了两个大都督府,在岭南新设了一个节度使。

其中,扬州大都督府下辖十六个折冲府,目前残存的府兵大概还有三万多人。

荆州大都督府下辖十四个折冲府,兵力仅仅两万出头。

岭南节度使驻兵广州,拥兵一万八。

武灵筠皱眉道:“张九龄那个老家伙是李瑛的死党,他肯定会倒向李瑛。岭南节度使张九皋是张九龄的亲弟弟,肯定也会支持李瑛。”

李林甫微微一笑:“太后放心,荆州大都督府治下的折冲府已经名存实亡,每个府只有一千多府兵。折冲都尉们多了,心就不齐,张九龄控制不了荆襄的局面。”

“嗯……这就好,必须派遣一个有本事的将军去荆襄取代张九龄。”

武灵筠端起茶盏来呷了一口,忧心忡忡的说道。

经过一阵商议,最后决定派遣卫尉卿韦光乘前往荆州接替张九龄担任长史,执掌荆州大都府,并在荆襄募兵。

为了给韦光乘增加筹码,李琦命令邓文宪拨给他两千兵马,让他带兵去荆州赴任。

李林甫又道:“至于张九皋这个家伙,就让他暂时在岭南盘踞好了,臣建议封他一个县公的爵位,加以笼络。

虽然他是张九龄的弟弟,但毕竟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也有自己的政治主见,并非张九龄的应声虫。”

“就依右相所言!”

武灵筠频频点头,言听计从。

李林甫又道:“拿下荆州大都府之后,就只剩下扬州大都府。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萧昕出自兰陵萧氏,虽然与萧嵩同族,但两人一直不和。

而且萧昕的仕途一直被萧嵩压着,两人龃龉已久,可以派人前往扬州拉拢萧昕,将他调到京城来任职,另外派遣一员大将接替他。”

“右相所言极是。”

李琦抢着点头,决定派人去扬州调萧昕来长安担任卫尉卿,并负责审理萧嵩勾结李瑛谋反一案。

这个萧昕被萧嵩压制了多年,心里肯定憋了一口气,现在有机会整治萧嵩这个死对头,肯定会屁颠屁颠的跑到长安来赴任。

至于萧昕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就由杨洄的兄长陕州刺史杨承祖前去接任,执掌扬州大都督府。

除了扬州、荆州两个大都府之外,李林甫又提议加强对中原地区加强控制,在庐州设置淮南节度使。

“中原人口富庶,但却一直没有大都督府或者节度使,臣建议在淮南增设节度使,牢牢控制地方。”

“右相所言极是!”

武灵筠、李琦、杨洄纷纷表示同意,只是三人在节度使人选上产生了分歧。

李琦虽然年轻,但也能感受到大权被自己的母后掌控不说,而且杨洄和自己的姐姐咸宜公主也在不断的培植党羽。

根据亲信内侍万小楼的秘密调查,包括吏部尚书韩朝宗、新任户部尚书尹籍、河南尹郑元理、大理寺卿李道邃、万年令杨国忠等数十名重臣依附于杨洄,正在形成新的雍王党。

至于支持武太后的党羽,那就更不用说了!

侍中裴敦复、京兆牧裴元礼、礼部尚书王琚、御史大夫裴巨卿,四个宰相都是太后党;另外还有兵部尚书徐峤、镇国大将军邓文宪全都是太后的铁杆党羽。

而且,根据万小楼调查,咸宜公主也在四处拉拢人手,企图效仿太平公主。

已经有工部尚书赵廷佑、中书左侍郎萧隐、司农卿韦贲之、大理少卿杨夀等重量级官员依附了过去,组成了颇具实力的“公主党”。

而李琦这个皇帝能够依靠的也只有自己的岳父苏庆节。

偏偏苏庆节表现拉胯,先是被李隆基逃走,又在萧关吃了败仗,害得李琦这个皇帝抬不起头来。

李琦也没有办法,太后武灵筠可以重用娘家人,杨洄可以重用同宗,但李琦却不敢重用自己的兄弟,这也是历朝皇帝身上的桎梏。

继位半个月以来,李琦这种感觉愈发明显。

于是他开始逐渐亲近宦官,不仅重用万小楼、张宝善,甚至又把林招隐、黎敬仁重新召回了自己的身边,私下里充当智囊。

今天这场会议,拉拢张守珪、盖嘉运属于刚需性策略,但太后党的韦光乘接掌荆州大都督府,杨洄的堂兄杨承祖接掌扬州大都府,李琦觉得这个淮南节度使必须是自己的人。

因此,武灵筠和杨洄提议的几个人选,都被李琦毫不犹豫的否决了,头摇的像是拨浪鼓。

武太后有些不耐烦:“皇帝,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你倒是说说看,哪个能担得起淮南节度使的重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