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盛唐华章 > 第435章 漏网之鱼

盛唐华章 第435章 漏网之鱼

作者:青铜剑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9 08:31:25 来源:小说旗

宴客厅内,留了两张桌案,一张是天子的,一张是太上皇的。

李泌、东方睿、李白、杜甫、南霁云等人早已恭候多时,看到李隆基和张九龄到来,纷纷起身参见。

王忠嗣听说张九龄到来,而且太上皇要参加今天的这场宴会,振作精神前来赴宴,当下跟着一起施礼。

李隆基经过王忠嗣身边的时候,提醒道:“忠嗣啊,你来灵州都二十多天了,为何不去行在探视朕?莫非是皇帝不让你去?”

不等王忠嗣说话,李瑛笑道:“父皇啊,忠嗣是朕的大将军,军务繁忙,实在是抽不出功夫来。”

王忠嗣面无表情的拱手:“陛下所言极是,臣……太忙了。”

“好好好……有空去行在看看朕,朕相信二郎不会阻止的。”

李隆基说着话在桌案后面落座,挥手示意在场的众人落座,“诸位爱卿都坐吧!”

“臣孟浩然拜见圣人。”

向来老实巴交的孟浩然主动站出来给李隆基施礼,也不知道是为了表达当年被逐出长安的不甘,还是出于臣子的礼节。

“哪个孟浩然?”

李隆基端起酒盏来抿了一口,感觉这个名字有些陌生。

旁边的李白提醒道:“就是去年夏天在太极宫写诗,被太上皇逐出张安的那个孟浩然!”

“有这么一回事么?朕忘了!”

李隆基确实有点记不清这种小事了,放下酒杯夹了一口菜,灵州的饮食与长安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让他很是思念在长安的日子。

“臣给太上皇背诵一下,这叫做温故而知新。”

李白不依不饶,举杯一饮而尽,摇头晃脑的背诵。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李隆基闻言感慨一声:“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这不就是写给朕的么?呵呵……好诗、好诗!”

为了避免李隆基尴尬,裴宽急忙把话题转移:“张相,趁着太上皇在这里,你就对圣人与诸位同僚说说荆州那边的局势吧?”

张九龄喝了一口酒,把荆襄的局势大致的介绍了一遍。

对于两个朝廷的各执一词,民间莫衷一是,有人支持李瑛有人支持李琦,但大多都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

在老百姓看来,这就是一场地主儿子争夺财产的内讧,不管谁赢了皇帝依然姓李,跟老百姓屁关系没有!

“那各州刺史,几个都督府的态度又是如何?”

李瑛象征性的吃了几口,放下筷子问道。

张九龄一针见血的道:“大部分人都在骑墙,他们既接受了圣人的诏书,也接受了长安伪朝廷的文书。无非就是脚踩两条船,看看最后谁能赢!”

“明哲保身虽然是人之常情,可是这些官员食君之禄,难道就没有一点明辨是非的能力吗?”

裴宽仰头把杯中酒喝了个精光,气的拍桌子怒斥。

张九龄继续道:“荆襄各郡的折冲府逃兵严重,臣掌管的荆州大都府下辖十四个折冲府,兵力竟然不足两万,平均起来每个折冲府只有一千三四百名府兵。

南方地区太平已久,地方不修武备,折冲府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都尉们贪墨军饷,疏于操练,对大局几无影响。

只要圣人能够平定长安,包括淮南、江南、荆襄、岭南等地定然俯首称臣,传檄可定。”

一个时辰后,酒宴结束,颜杲卿亲自送李隆基回太上皇行在。

张九龄则履任守尚书令,与裴宽、颜杲卿前往一个衙门共同处理政务。

现在对于李瑛来说,只能暂时耐心等待春暖花开,等待粮食辎重到位,才能向长安发起进攻。

又过了一日,崔颢带着王之涣、祖咏、李颀、包融等开元诗馆的诗人前来投奔,受到了李瑛的热情接见。

开元诗馆是李瑛开设的,李琦当上皇帝之后自然容不下,派京兆府的差役把诗馆给查封了,这些诗人便逃出长安前来灵州投奔。

李瑛的朝廷现在极度缺人,崔颢带来的诗人们倒是可以发挥特长,帮助裴宽、张九龄、颜杲卿这几个宰相起草各种文书。

伴随着崔颢的到来,这几天又有坚持认定李琦属于篡位的京官逃出长安,前来灵州投奔。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家眷都在外地,只身一人在京城做官,不用担心被长安朝廷抄了家。

这里面职位最高的就是兵部右侍郎夏侯功,以及工部左侍郎宋钧,此外还有几个御史,以及六部的郎中、员外郎,林林总总的十几个。

而郭虚己、刘君雅、韦陟这些原先的太子党,因为家眷都在长安,不敢逃离,只能暂时在京城委身于李琦的朝廷。

李瑛对于夏侯功、宋钧这两个正四品侍郎的到来高兴不已,设宴亲自款待,询问京城里发生的事情。

夏侯功、宋钧等人把李琦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大致的叙述了一遍,最后说起武太后废除了骨力裴罗和李明月的婚约,并把李明月的怀义公主免去,重新改为章仇明月,目前被软禁在礼部下属的衙门。

“这妇人真是鼠目寸光!”

李瑛气得拍案怒骂,“他为了一己之私,这是要让回纥人坐大啊!”

夏侯功又继续把武灵筠册封侄女武娇儿为承平公主,并许配给骨力裴罗之事道来,最后告诉众人,骨力裴罗已经于半月之前返回草原。

“太上皇登基的时候就应该把武氏给灭了!”

李瑛气得拍案怒斥:“武氏一族,真是祸国殃民!等朕攻破长安,定然将武氏灭族,彻底铲除这个大唐隐患!”

李泌提议道:“骨力裴罗素有野心,回纥人骁勇善战,他返回部落后必然会趁着我军与长安伪庭相持的机会偷袭我军,当修书告知颜真卿、张巡等人加强警惕,防备回纥人来犯。”

李瑛颔首:“长源所言极是,就由你来给颜真卿修书,让他务必提防回纥人犯境。”

“回纥人骑术娴熟,来去如风,不仅要让蒙古都护府加强防备,也要派人告知北庭的章仇兼琼,让北庭也要加强防御。”

张九龄不愧是做过丞相的人,等李瑛话音落下之后,一针见血的做了补充。

“张相所言极是,回纥人也有可能偷袭北庭,必须让章仇兼琼、程千里等人加强对边陲的防御。”

历史上,回纥人就是趁着安史之乱吞并了北庭,所以李瑛对张九龄的话深以为然。

酒宴结束,李瑛任命夏侯功依旧担任兵部右侍郎,宋钧还是做工部侍郎,其他前来投奔的官员也是继续担任原职,在张九龄这个尚书令的领导下展开工作。

这样一来,李瑛的小朝廷人数增加了许多,每天参加早朝的官员达到了五六十人,比起前段时间冷清的场景倒是壮观了许多。

但李瑛对此并不足满足,站在灵州的城墙上向南眺望,希望在明年夏天能够入主长安,成为真正的大唐天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