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盛唐华章 > 第606章 看老子的手段

盛唐华章 第606章 看老子的手段

作者:青铜剑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9 08:31:25 来源:小说旗

李隆基每年都要来洛阳度一次假,甚至在开元十三年到十五年之间曾经携带满朝文武来到洛阳理政,因此对于洛阳这座陪都一点都不陌生。

回到洛阳宫之后,李隆基马上举行早朝。

他已经一年的时间没有坐在龙椅上,已经一年没有主宰天下,这让李隆基迫不及待的想要重温皇帝的滋味……

贞观殿是洛阳宫的主殿,李治、武则天在位时期都是在此举行早朝,李隆基在洛阳理政时期亦是在贞观殿举行早朝。

重新坐在昔日的龙椅上,李隆基不由得感慨万千,恍如隔世……

“我要打败二郎,重新夺回权力!”

“只要朕一日不死,大唐的天子只能是我李隆基!”

李隆基在龙椅上正襟端坐,心中暗自发誓。

武灵筠坐在一旁,望着昔日的丈夫,揣测着他内心此刻的想法?

“恭迎圣人抵京,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林甫手举笏板,率领满朝文武俯身作揖,高呼万岁。

“诸位爱卿平身!”

李隆基努力露出霸气的笑容,抬手招呼满朝文武平身。

待众人各自按部就班的分列两旁之后,礼部尚书王琚站出来请示道:“臣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琚有本启奏!”

“老家伙混上宰相的位子了?”

李隆基在心里嘀咕一声,脸上却是露出一抹和蔼的笑容:“王卿奏来。”

王琚捧着笏板道:“陛下已经阔别帝位将近一年,是否应该举行登基典礼?”

“不需要!”

李隆基瞬间找到了昔日的一言九鼎的感觉,双手抚在龙椅的扶手上,高声说道。

“李瑛趁着苏庆节兵变的机会,派颜杲卿将朕劫持到灵州,强行逼迫朕召集各州刺史宣布禅位,他这是谋逆,他是逆贼!

他的称帝是僭越,是造反,朕一直都是大唐的皇帝,从来不是太上皇!

朕既然从来没有退位,又何必举行登基典礼?

立即昭告各镇节度使、各州刺史、各方都护,朕李隆基已经到了洛阳,命各路兵马前来东京勤王,共讨逆贼李瑛!”

听了李隆基铿锵有力的话语,满朝文武齐齐举着笏板领命:“陛下圣明!”

整齐嘹亮的声音在贞观殿回荡,听起来颇有气势。

许多被武氏母子提拔的官员都是初次见到李隆基,很快就被他的帝王气度折服。

到底是做了三十年的皇帝,言谈举止间霸气侧漏,远非李琦这种弱冠的少年能够相比。

坐在李隆基的身边,就连昔日独揽大权的武太后也变得黯然失色,完全成了陪衬,甚至不敢插嘴。

在王琚、徐峤、裴敦复等人的心里,也把李隆基当成了救世主,指望着他带领洛阳朝廷绝地翻盘,打败李瑛。

他们已经不在乎李琦还能不能当皇帝,甚至武灵筠这个皇后还有没有权力,只想让自己避免被诛三族。

相比之下,无疑李隆基的能力超出武氏母子太多、太多,跟着这样的皇帝混,突然就让他们有了底气……

李隆基清了清嗓子,正色问道:“目前朝廷有宰相几人?”

李林甫道:“共有六人,臣任中书令、裴敦复任侍中,另有雍王杨洄担任尚书令,礼部尚书王琚、御史大夫裴巨卿、河南牧裴元礼三人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隆基心中冷哼一声:杨洄、裴元礼这些靠裙带关系上来的小人,何德何能身居高位?重用这些人,武氏焉能不败?

“诸位,朕在长安的时候听说杨洄、李林甫与吐蕃签订了协议,割剑南、陇右、河西、朔方等地给吐蕃,此举惹得天怒人怨,骂声一片……”

李隆基双手撑在桌案上,语速平稳的说道。

李林甫急忙举着笏板为自己辩解:“陛下明鉴,此协议乃是杨洄自己签的,臣一直待在长安从未离开,这厮故意抹黑老臣!”

李隆基还得指望李林甫支持自己,和颜悦色的道:“朕在长安的时候就心知肚明,右相公忠体国,以大局为重,自然不会签下这样的盟约。”

旁边的武灵筠急忙解释:“陛下请听臣妾解释,夏天的时候叛军攻打甚急,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只能向吐蕃求救,因此派了杨洄出使。

当然,杨洄签的协议确实有卖国之嫌,但想必是吐蕃人趁火打劫,他被逼的没办法才被答应的……”

李隆基道:“朕知道杨洄是奉命出使,但他已经引起了众怒,全国一致声讨。

故此,朕以为应当免去杨洄的宰相职位,以平息全国朝野之间的愤怒……”

满朝文武被杨洄压在头上,早就心怀不满。

再加上李隆基说的也是事实,由于长安朝廷把《唐与吐蕃盟约》拓印了上万份张贴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朝野间的强烈不满,杨洄与李林甫被人唾骂成“卖国贼”“千古罪人”。

这导致洛阳朝廷的征兵数量大受影响,甚至有许多新兵纷纷逃亡,要不是因为黄河防汛让洛阳朝廷喘了一口气,只怕现在已经崩盘!

现在李隆基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罢免杨洄的尚书令,满朝文武自然纷纷赞成。

“陛下所言极是,杨洄与吐蕃签订的盟约确实有卖国之嫌,引起了全国各地百姓的强烈不满,罢免他的尚书令平息众怒确实是明智之举!”

李隆基也知道杨洄是武灵筠的主心骨,又安抚坐在身边的武氏道:“皇后放心,朕也知道杨洄是为了完成朝廷托付的重任,说服吐蕃出兵,被迫之下才签订了盟约。

故此,朕认为仅罢免他的尚书令职位足矣,以平息全国百姓对洛阳朝廷的不满。

至于他的雍王依旧保留,以安吐蕃赞普之心,毕竟在咱们还要借助吐蕃的力量。”

形势摆在眼前,满朝文武都支持罢免杨洄的尚书令,武灵筠也不敢犯了众怒,能够保留杨洄的王爵也算有个交代,只能颔首同意。

“陛下所言就是,此事就依陛下!”

武灵筠莞尔一笑,温顺的答应了下来。

紧接着,李隆基又下达了第二个命令。

“即刻传诏各州刺史、各县县令,李瑛的帝位乃是谋逆所得,朕才是大唐皇帝,即日起重新使用天宝年号,号召各地前来东京勤王救驾!”

接着,李隆基又让李林甫派人前去重点游说以下手握兵权的大将。

分别是坐镇幽州的王忠嗣、安西大都护盖嘉运、安西节度使郭子仪、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以及从岭南抵达江宁的张九皋。

这些人都是李隆基在任时候提拔,如果操作得当,不是没有倒戈支持洛阳朝廷的可能。

尤其是王忠嗣和盖嘉运,李隆基决定散朝后亲自给他们修书一封,让他们看清李瑛篡位的真相,发兵勤王,铲除叛贼李瑛。

李林甫又建议道:“臣以为,陛下应当再给徐州的安禄山修书一封,加以招安。如果能招降安禄山,我军实力必定大增!”

“唉……可惜张守珪被抓了!”

李隆基一脸惋惜。

作为自己的老臣,李隆基有足够的把握招安张守珪,至于安禄山这家伙,甚至连面都没见过,并无把握。

但在张守珪、李璘被擒之后,安禄山已经成为了幽州集团的领袖,拥兵三十多万,实力远超洛阳朝廷,自然不能无视。

“给安禄山下一道诏书,册封他为楚王,以江南道苏州为封地,世袭罔替。试试能不能招降他?”

李隆基痛快的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尝试着对安禄山进行招抚。

接下来,李隆基又尝试对军事部署进行调整,询问兵部尚书徐峤道:“徐卿,有劳你向朕介绍一番我军当前的军事部署。”

“臣遵旨!”

徐峤捧着笏板出列,向李隆基大致的介绍了一番当前的洛阳军事部署。

“目前我军的主力集结在黄河北岸的河阳县,总兵力为六万人,由左威卫大将军李钦担任主将,主要对手是杜希望、夫蒙灵察率领的八万河东军。”

李隆基道:“夫蒙灵察也是朕的旧臣,给他也修书一封,施行离间之计,让他与杜希望离心离德。”

“陛下高见!”

徐峤满脸堆笑的送上一顶高帽,继续向下介绍,“在李钦的后方则是任师利率领的两万人马扼守孟津渡,保障李钦的退路。”

“在风陵渡方面,左领军卫大将军来曜率领了三万人马阻挡对岸的仆固怀恩过河,双方正在对峙,仆固怀恩渡河几次,俱都被击退。

“在黄河南岸,韩举功率领一万人扼守函谷关,辛云京率领一万人镇守潼关,再加上洛阳城内的六万人马,这就是我军目前的绝大部分军事力量。”

李隆基捏着下巴道:“才十九万吗?兵力确实薄弱了一些,继续加大招募力度,争取再招募五万新军。”

“兵部谨遵圣谕!”

徐峤再次举着笏板领命。

李隆基扫了一眼在场的武将,已经无人能够担当大任,能够上阵的也就是李钦、来曜、任师利这几个人了,不由得在心中暗自喟叹一声,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