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每日医案 > 第319章 中医药调理经行尾骶骨痛

每日医案 第319章 中医药调理经行尾骶骨痛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09 14:45:31 来源:小说旗

经行尾骶骨痛

[病案]张某,一位24岁的女性,至今未婚。自1980年5月23日开始,她前来就诊,述说在过去半年里,每逢月经前二三天,她的尾骶骨端便会出现胀痛,这种疼痛在经期时更为严重,难以忍受。疼痛让她无法正常坐立,只能采取侧卧或半躺的姿势。令人欣慰的是,当月经结束后,这种胀痛便会逐渐消失。

张某的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较少,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血块。此外,她表现出黄色带下量多、伴有恶臭,口苦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大便方面,她表示并无异常。

在舌脉方面,她表示舌质黯淡,舌上布满了条纹和瘀斑,而苔色黄腻,脉象沉弦。在治疗过程中,她曾服用40余剂的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剂,以及使用强的松等药物,但疗效甚微。因此,她怀疑可能存在骨骼方面的问题,于是进行了x线摄片及肛诊检查,但结果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治则]利湿清热,活血祛瘀。

[方药]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木通6克,川芎6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柴胡9克,红花9克,土茯苓30克,川牛膝20克,茺蔚子20克,炒五灵脂20克。服4剂则经量增多,尾骶胀痛大减,但小便仍不利,故原方加萆薢15克,石苇15克,继服10剂病愈。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评析]本病在中医中被称作“经行尻痛”,这种病症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少见。在诊断此病时,医生通常会结合脉象和症状来判断。根据脉症合参,这种病状属于湿热下注所致,湿热阻碍了胞中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二阴坠胀和尾骶骨胀痛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病症并非由血瘀阻滞引起,因此,使用血府逐瘀汤等药物进行治疗可能效果不佳。阴部是肝经所经过的部位,因此治疗本病需着重清除肝经湿热。常用的药物有龙胆草、栀子、木通、泽泻、土茯苓、萆薢、石苇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还需要配合当归、川芎、红花、牛膝、茺蔚子等活血通络药物,这些药物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此外,柴胡、五灵脂等疏肝理气止痛的药物也可用于治疗此病,这些药物可以舒缓肝气郁结,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综合运用以上药物和方法,湿热得以清除,脉络畅通,气血运行顺畅,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这种罕见病症得以痊愈。这种治疗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还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病症方面的独到之处。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适度的运动,以促进气血循环。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和方剂,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配合医生,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中医治疗经行尻痛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清除湿热,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饮食调养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