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四十章中医药调理暴盲(二)

每日医案 八百四十章中医药调理暴盲(二)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23 16:02:54 来源:小说旗

暴盲(二)

[病案]陈某,男,56岁,于1983年6月3日就诊。患者主诉右眼在两天前下午突然出现视物不见,且无光感。患者平时双眼常有砂涩感,伴有发痒,泪液分泌增多,同时伴有头痛、眩晕、心悸等症状。此外,患者在阴雨天或劳动时,四肢关节常感酸痛。患者有冶游史[1]。眼科检查显示:左眼视力为0.7,右眼仅存光感。双侧眼睑内**增生,伴有浸润,诊断为中度沙眼。角膜透明度不佳,右眼瞳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眼底检查发现视神经**苍白,周围呈灰白色,黄斑部呈暗红色,形成典型的樱桃红点,动脉细缩且颜色暗淡,小血管模糊不清。综合以上症状和检查结果,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治则]益气补血,祛瘀明目。

[取穴]主穴:睛明(双),配穴:合谷。先针左侧睛明,慢进针,深约1寸许;有胀酸麻感并反射至眼底部及外眦,有泪出,后针右侧睛明,方法同上,次针合谷。进针2分钟后,自称右眼已明,留针15分钟,视力捡查为0.7,与左眼视力同。一年后随访,视力仍然保持如故。

[评析]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典型特征为患者突然出现视力丧失,这与中医学中的\"暴盲症\"在临床表现上极为相似。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种病症的发生主要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当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阻塞时,会导致眼底和脉络膜的血供中断,由于视网膜组织失去了血液的营养供给,从而引发突发性视力丧失。

从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种病症的发生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气不足是发病的基础,心主血脉,心气虚弱则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其次,血瘀阻滞于眼内脉络是直接原因,血液运行不畅,瘀阻脉络;最后,目失所养是最终结果,由于气血不能上荣于目,导致视力突然丧失。这种病机与《黄帝内经》中\"目得血而能视\"的理论相吻合。

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睛明穴在治疗本病中具有特殊意义。睛明穴位于目内眦,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从经络循行来看,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别络均会合于目内眦。根据中医五轮学说,目内眦属血轮,为心与小肠经脉所主。因此,针刺睛明穴具有以下治疗作用:其一,可以疏通经络气血,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其二,能够调节心与小肠经气,促进气血上荣于目;其三,有助于化解眼内脉络中的瘀滞,恢复视力功能。

临床实践表明,通过针刺睛明穴,能够有效促进经气流通,改善眼部供血,从而帮助患者恢复视力。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将局部治疗与整体调节相结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仍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其他穴位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