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四十五章中医药调理阿托品过量致双目失明

阿托品过量致双目失明

[病案]马某,女性,8个月大。1977年7月某日,因患儿持续腹泻,其母尝试多种药物未见明显效果,情急之下,采用民间偏方,取罂粟壳小半个,煎煮后取汁约1汤匙,通过灌肠方式给予患儿服用。服药后不久,患儿即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但腹泻仍未得到缓解。见状,家属立即将患儿送往当地某医院急诊。

接诊医生初步评估后,给予患儿土霉素口服以抗感染,并肌肉注射阿托品0.5毫克以缓解胃肠痉挛。约半小时后,患儿出现颜面潮红、皮肤干燥且红润、烦躁不安、心率加快等临床表现,医生考虑为阿托品药物反应,当时未采取特殊处理措施。然而,次日清晨,患儿病情骤然变化,出现视力模糊、双目无法视物,甚至在吃奶时无法找到奶头,表现为睁着大眼、两眼发直、发呆。此外,患儿还伴有明显口干,频繁用手抠嘴,食欲减退,不愿活动,对抬步表现出恐惧。

体格检查显示:患儿精神欠佳,双眼瞳孔散大、等圆,角膜反射存在,但对光反应迟钝,视力存在明显障碍。值得注意的是,患儿既往有服用土霉素史,且未出现过敏反应。

[治则]调整阴阳,疏利经络。

[取穴]针刺人中、承浆、合谷、百会,快速针刺,不留针,针刺后瞳孔开始缩小,有光感,视力逐渐恢复。午后3时视力己恢复正常,症状缓解,以后腹泄亦愈。

[评析]阿托品作为临床常用的副交感神经阻滞剂,其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竞争性结合,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抑制副交感神经功能。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阿托品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般推荐最大剂量为0.3毫克\/次。在本病例中,患儿出现用药过量症状,经临床评估为阿托品轻度中毒。患儿出现的暂时性双目失明症状,其发生机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阿托品过量导致瞳孔括约肌麻痹,引起瞳孔显着散大,使进入眼内的光线过度分散,影响视网膜成像;其次,阿托品对神经调节机能的干扰作用,导致眼内肌调节功能障碍;此外,阿托品也可能引起末梢神经的暂时性麻痹,进一步影响视觉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儿同时应用了含有小量吗啡和罂粟碱等有效成分的罂粟壳。研究表明,幼儿对这些成分同样具有高度敏感性,可能对机体的神经功能产生协同影响,加重了阿托品中毒的症状。

在治疗方面,我们采用了传统中医针灸疗法,选取人中、承浆、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从中医理论来看,人中与承浆分别位于督脉和任脉上,其中督脉为\"阳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针刺这两个穴位可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激发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营卫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针刺人中、承浆、合谷等穴位能够显着提高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使心率减慢,同时增强副交感神经的活性。

在本病例中,上述穴位的针刺治疗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首先,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使因阿托品作用而麻痹的瞳孔括约肌功能逐渐恢复,瞳孔缩小;其次,通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了瞳孔恢复正常的时间;最后,通过调整神经机能和疏通经络,最终实现了视功能的恢复。这一治疗过程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既符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又发挥了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为临床处理类似病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此外,本病例也提示临床医师在应用阿托品等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并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对于药物中毒的治疗,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