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五十四章中医药调理舌伸不缩症(二)

每日医案 八百五十四章中医药调理舌伸不缩症(二)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25 20:14:00 来源:小说旗

舌伸不缩症(二)

[病案]朱某,男,8岁。1964年2月16日下午前来就诊。据家长陈述,患儿于当日下午4时许在大佛寺玩耍时,因天气寒冷,见地上有积雪,遂捡起一块雪团放入口中食用。约十余分钟后,患儿突感舌体僵硬,无法自如活动,且舌体逐渐伸出口外,不能自行回收。家长见状立即带患儿前往当地诊所就诊,曾行针刺治疗,但未见明显效果。

查体所见:患儿神志清醒,面色如常,呼吸平稳,体温正常。舌体伸出口外约2厘米,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未见明显肿胀、发红现象,口腔内无异常分泌物,唾液分泌正常。舌体触之稍凉,无压痛,活动受限。咽部无明显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部无包块,触诊无异常。全身检查: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治则]扶阳祛寒。

[取穴]取内关双侧同时进针,施短暂而强的刺激,持续捻转提插不过1分钟左右,患儿惊叫之下,舌头立时收回,功能复常而愈。

[评析]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其生理功能与心气相通,这一理论源于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从中医藏象理论来看,舌不仅是味觉器官,更是心脏功能状态的外在反映窗口。心包络作为心之外卫,具有保护心脏、传达心神的重要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包络受邪,往往会在舌象上有所体现,如舌体僵硬、卷曲或活动受限等症状。

从病因病机分析,本病之起因,多系玩耍时身体发热,骤吃雪团所致。具体而言,当人体处于运动发热状态时,腠理开泄,卫气不固,气血运行加速,此时若突然摄入寒凉之物,如雪团,寒邪极易乘虚而入。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舌为寒激,寒性收引,导致舌部筋肌舒纵,呈现麻痹状态。寒邪凝滞,气血运行受阻,舌体失去正常的伸缩功能,故见舌伸而不能收缩之症。这一病机与《金匮要略》中";寒邪直中";的理论相吻合。

治疗此病,当以温通心阳、驱散寒邪为要。针灸取内关穴,此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通心络、调气血之功。《针灸甲乙经》记载:";内关,手心主之络,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施针时采用强刺热补手法,意在通过强烈刺激激发经气,配合热补手法以温阳散寒。具体操作方法:取患者仰卧位,定位内关穴,常规消毒后,选用1.5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使针感向肘部或胸部传导,留针20-30分钟,期间行针2-3次。内关穴的强刺激能够振奋心阳,促进气血运行,驱散凝滞之寒邪。当阳气得以恢复,寒邪消散,舌部筋肌得以舒展,舌之伸缩功能自然恢复如常。

此治疗方法的原理在于:通过针灸刺激,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心阳得以振奋,寒邪得以驱散。《针灸大成》云:";内关主治心胸痛,腹中气块痛难当,伤寒不解结胸满,疟疾内关可安康。";阳气盛则气血运行通畅,舌部筋肌得到充分濡养,功能恢复正常。此乃中医";治病求本";之体现,通过调节整体功能来改善局部症状,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特色。同时,这也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理论相契合,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严格把握针刺深度和手法,避免损伤桡神经;其次,治疗期间应嘱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寒;再者,可配合艾灸神阙、关元等穴位,以增强温阳散寒之效;最后,饮食调理也不可忽视,可适当进食温性食物如姜汤、桂圆等,以辅助治疗。通过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恢复正常。

此病案充分展示了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价值,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运动后不宜立即食用寒凉之物,以免引发类似病症。同时,这也提示我们,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要善于观察舌象变化,因为舌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舌象的变化可以洞察脏腑功能状态,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