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 第215章 家人到了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第215章 家人到了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9 14:46:34 来源:小说旗

要说没人羡慕书社编辑的稿费,那是不可能的。

甚至京师中有不少书铺都仿照大明文娱股份书社的模式,也招了一批文人写故事来卖。

但是,事实证明,网文这套内容,不是他们随便招一批文人就能写得出来的。

故事的精彩与否,吸引入胜与否,才是决定因素。

因此,很多人想成为李文贵的徒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要说陈景行那边了,就是李文贵自己这边,也有收到这要求过了。比如,有人通过裕王府那边,还有人甚至通过李伟这边,都表达过想拜李文贵为师的想法。

此时,李文贵听到陈景行的话,还是摇摇头说道:“眼下还真没空,至少书社这边,分社有开起来了,钱庄的事情,也大概搞定了,我才能有点时间。”

书社的分社,如今只有南京那边一家在筹备,收购现成的书铺,印刷作坊,再按照总社这边的模式进行培训,和南京那边的各书铺达成合作协议,设立书友会社,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总社这边前期已经印刷出来的书,就可以印刷了卖,后续的故事,通过快马,每天发往南京去印刷。

估摸着看,南京那边快要有消息传回来了。

只要南京分社能运作成功了,那其他地方的分社,就可以在南京分社运作成功的基础上照葫芦画瓢,就简单多了。

陈景行其实也看到李文贵每天都很忙,听到他的话之后,并没有再劝。

等到傍晚时分,李文贵到点下班,坐了自家的马车,和徐渭一起回家。

马车上,李文贵关心地问道:“这脚什么时候会好?”

徐渭听了,马上回答道:“学生这伤不严重,估摸着已经差不多了。”

跌打这种事情,是这个时代最为擅长的。徐渭受伤之后,马上就进行了处理,并且需要什么药,吃什么好,只要是能花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问题。

如果用后世的说法来说的话,徐渭的伤,只是轻度骨折,因此,一般也就一个月时间就差不多了。

此时,李文贵听到徐渭的回答,便松了口气说道:“最好是你家人来之前就能好,要不然他们也会担心。”

徐渭一听,脸上露出了一些担心的表情。

李文贵看到,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便对他说道:“要不,派刘德福去一趟绍兴看看吧?”

距离徐渭写书信回去,让他家人来通州,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接近三个月了。按理来说,不管如何,都应该已经到了才对。但是,他的家人却一直没到,这让徐渭有些担心。

徐渭听了,勉强一笑,说道:“该是书信没送到也未可知,回头学生再送一封书信回去看看。”

这个时代,通讯实在不发达,从京师到江南那边,官府是有渠道可以传达讯息,但是,民间百姓是没有正规渠道的,只能托来往旅人传送讯息,也确实存在不可靠性。

每次遇到这种时候,李文贵都非常怀念后世通讯的发达。

不过对他来说,这种通讯上的不便,还没有对他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这嘉靖朝,他不打算去发明电报这些。除了他就知道理论之外,实践如何还未知。就目前来说,他其实并没有多少钱,就连钱庄的本金,他都只能拿出几千两而已。

股份的钱,那是不可能动的,至少要钱存多了一些,才可以任性实验。另外,前置的一些发明,也要先搞出来才好。

此时,李文贵听到徐渭的回答,想了下,便对他说道:“这样,你再写一份书信,让伯父以他的名义通过驿站发过去好了。另外,等我们书社自己和江南的快马通讯建立起来了,那时候就方便了。”

官府的驿站,那是服务于官府的,主要用于公文传递以及接待来往官员,不是民间能用的。

严格来说,就算是官员,不是因公的话,也不能使用驿站。

明朝中后期,吏治**,不但是官员,不管因公不因公,甚至包括官员的各种亲戚,甚至不是亲戚,都会蹭官家的便宜,免费使用驿站。

正是因为如此,导致驿站体系的维护代价很高。大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想要开源节流,在兵科给事中刘懋的提议和主持下,裁撤了大量的驿站和成员,为朝廷节约了每年约三十万两的银子。

但是,刘懋便被官场排挤,弹劾,最终不得不辞官,在忧郁和苦闷中离世。他的棺木在运往家乡的路上,甚至无人愿意帮忙抬运,只能寄存于旅舍多年,不得归葬乡里。

另外,后世人也都知道的,裁撤驿站,裁出了个驿站李自成。当然了,这是题外话了。

总之,在这嘉靖朝,已经有很多人在蹭官府的驿站福利,李文贵所提的,也是如此。

徐渭担心家里人,听到李文贵的提议,觉得也可以。

他们却不知道,此时,一辆马车在李府府门停下,那马车夫对车边的人说道:“这里便是书社的东家李府所在了。”

车边坐着一个书生模样的人,三十来岁的样子,听到马车夫的话,抬头看看李府门庭,跳下了车,然后便让开了位置。

而车里面,又出来了一个十五岁左右的少年,跳下马车之后,向车里开口说道:“奶奶,娘,你们慢点。”

说着话,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妇便出现,在身后一个三十来岁妇人的扶持下,又在少年的帮助下才下了马车。

从他们的表情看出来,他们都有些疲惫,显然是长途旅行所致。

那书生付了车钱,马车夫自然便走了。

老妇人见此,露出非常感激的表情说道:“这次能来通州,真得是多亏了你。文长有你这样一个好友,真是他三生有幸!”

那书生听了,当即露出微笑说道:“既是好友,自当出力。”

那少年在边上听了,有些担心地问老妇人道:“大哥说爹肯定是骗人的,不肯过来,也不让我们变卖家产。奶奶,万一爹没钱,我们怎么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