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 第367章 铁路合拢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第367章 铁路合拢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9 14:46:34 来源:小说旗

很快,京师的街头巷尾,传开了朝廷要让天下百姓识字的消息。一时间,茶馆、酒肆、集市处处都在议论。

在城中最有名的悦来茶馆里,三三两两的茶客,也在议论着这个话题。

“诸位可听闻,朝廷竟要教天下百姓识字,这事儿你们怎么看?” 身着锦袍的中年男子,端着茶盏,微微皱眉,率先打破沉默。

他对面的一位胖员外不屑地哼了一声,伸手抹了抹油光光的嘴巴道:“依我看,这纯粹是多此一举。那些泥腿子识字又有何用?能多打粮食,还是能多赚银子?”

“这话可就短视了。” 一位清瘦的老学究,慢条斯理地放下手中的扇子,摇头晃脑道,“识字能开启民智,知晓天下事,于国家长治久安大有裨益。朝廷此举,实乃深谋远虑。”

“话虽如此,可推行起来谈何容易?” 一位商贾模样的人,摇头说道,“一般人每日为生计奔波,起早贪黑,哪有心思和时间去识字?”

一名看着公子哥的人,听到这里,也是插嘴说话,带着一些自得:“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本公子的七舅姥爷在翰林院做事,听闻朝廷早有对策,有一套新奇的法子,简单易学。”

一听这话,茶馆的人不由得都停下了说话,转头看向他。

这人的七舅姥爷竟然是在翰林院做事的,那是真得厉害了,说出来的消息,也肯定是最靠谱的了!

这公子哥看到这一幕,神情间更是得意了,继续说道:“这套法子啊,会发放专门的书籍,就像把所有字都编了号,方便百姓查阅,能自个读,也能查出来字是什么意思,据说连三岁孩童都能很快学会。”

听到这么神奇的事情,在场的这些人,彼此看看,明显有些不信。

但是,这位公子的消息,可是来自翰林院,那又岂会有假?

安静了一会之后,那胖员外皱着眉头说道:“这朝廷突然推行此事,背后会不会有什么别的考量?”

顿了顿之后,他满心疑虑地追加一句道:“莫不是又要加收赋税,打着识字的幌子敛财?”

听到这话,茶馆内又安静了一会,不过马上一堆人反对了。

“不可能,真要是为了收赋税的话,朝廷为何又要废除人头税?”

“没错,真要收赋税的话,何必那么麻烦另外去搞个收税的由头,还是收人头税,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费什么劲?”

“……”

在他们议论声中,有人出去,也有人进来。

这其中,又有新茶客过来,掌柜甚至亲自去迎接,要迎往二楼。

看这新茶客,似乎是个有身份的人,至少衣着光鲜,不是其他人能比的。

他走到一半,听到底下人的说话,忽然站住脚步,对他们说道:“你们不知道此事么?要我说,此事绝对和财神爷有关!”

一听他的话,顿时,所有人都看向他,一个个都是非常意外。

茶馆内只是稍微静了下,随后,几乎每个人都急切地问起了话。

“这位员外,何出此言?”

“此事竟然和财神爷有关?”

“我就感觉,朝廷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做此事,早就料到和财神爷有关了!”

“……”

那人听到他们似乎真不知情,便伸手示意下,等安静下来之后,便开口说道:“财神爷前几天去铁路工地上视察,就当众说过了,眼下最为重要的就是识字,只有识字多了的人,能干的活就会更多。财神爷的那些买卖,也会优先雇佣能识字的人。”

“按照财神爷的意思,最好大家伙都能识字,这样买卖能做得大,识字的人,能干的活也多,大家都能赚到钱!”

“不管你们信不信,以我的直觉,朝廷要推出的识字新政,绝对和财神爷有关!”

这人说完之后,便不管下面的人,直接上楼了。

楼下的这些人,没有再拦着,而是兴奋地议论着新听到的消息。

“这消息没错了,如今朝堂上只要是新鲜事儿,就肯定是和财神爷有关。这个识字的事情,和财神爷有关,这才合理嘛!”

“那就放心了,财神爷提议的事情,肯定是为我们老百姓好,不可能加赋税什么的,不会坑我们老百姓!”

“对,这事要仔细着了,不管如何,如果能识字,有机会能进财神爷的那些作坊,那就是铁饭碗了!”

“什么铁饭碗,那可是金饭碗啊!你们不知道,财神爷的手下,不但赚钱比外面多,且倍有面子,媳妇压根不用愁,大家闺女都有机会能娶到!”

“……”

随着识字新政和李文贵联系起来,京师百姓这边的识字热情,一下就激发了出来。

不过,相对大部分百姓都非常欢迎这项新政不同,有一些人却是很不舒服的。

这些人,不敢当着外人表现出来,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发泄不满。

“这简直荒谬!识字向来是我等读书人的事,如今让那些市井百姓都识字,成何体统?我们的颜面何存?往后谁还会敬重我们这些满腹经纶之人?”

“没错,一旦百姓都识字了,谁还会尊崇我们这些饱读诗书之人?我们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岂不是白费?往后那些出身低微之人,凭借识字就能平步青云,我们的地位必然岌岌可危。”

“朝廷那些大人,也都是读书人出身,怎么就不为我们着想了呢?我们苦读多年,才换来如今的学识和地位。怎能轻易让这些普通百姓也拥有识字的能力?这不是坏了规矩吗?”

“……”

这些酸儒聚在一起,说得义愤填膺,但却没人敢牵头联名反对朝廷的新政。

不只是因为如今的内阁强势,考成法之下,没有官员敢乱来,更因为这个事情,还牵扯到了财神爷。

这些酸儒,最多是在街头巷尾宣扬识字革新的弊端,说这是扰乱祖宗章法,会让社会秩序大乱。

“这识字可不是你们该干的事儿,别被朝廷骗了,到时候学了一堆没用的东西,还耽误了生计。”

“庄稼人每天天不亮就下地,累得腰酸背痛,哪还有精力去学那些弯弯绕绕的字,你们不要本末倒置了!”

“……”

然而,所有的这些,都在和财神爷有关的消息传出之后,不攻自破。

李文贵自己倒没想到,他以为没有参与后面的识字革新,但是实际上,他的影响力,却是在影响这识字革新的。

此时的他,全力扑在京师到济南的这条铁路线上。

也亏了他之前就先抓了炼铁作坊,钢铁产量大增之下,又有蒸汽机应用到煤矿,铁矿上,使得钢铁产量进一步提高,才勉强供应上了铁路所需的钢材。

要知道,这条铁路可不是从京师慢慢修到济南去的,而是朝廷出面,征召沿途民夫一起开工的。

另外,也亏了京师到济南都是平原,施工难度低,也是如此,铁路的工程进度,那是飞快。

等到隆庆三年十月底的时候,各段分开施工的铁路线,终于到了全部合拢的这一天。

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割过华北平原,但是,从京师到济南的铁路施工现场却热闹非凡,这里即将迎来铁路合拢的关键时刻。

不只是附近的百姓,官员,还包括其他地方百姓和官员,都全来这里见证成功的这一刻。

天空阴沉沉的,厚重的云层压得很低,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让本就寒冷的天气更添几分压抑。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心中的热情,所有人都怀揣着期待,目光紧紧地聚焦在那即将合为一体的铁轨上。

施工的民夫们,身着破旧单薄的棉衣,上面沾满了泥土和霜渍,他们的脸庞干裂粗糙,嘴唇也冻得发紫,可他们的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和即将迎来胜利的炽热光芒。

他们默契地分工协作,有的紧紧扶住铁轨,有的用力挥动工具,在寒风中为最后的合拢做着冲刺。

周围围观的百姓们裹着厚厚的棉衣,戴着破旧的棉帽,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施工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人群中,白发苍苍的老者们拄着拐杖,尽管寒风呼啸,他们却挺直了腰杆,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其他路段的民夫,兴奋地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大声为这里的同伴大声喊话鼓劲;

一群群的孩子,脸蛋被冻得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他们在人群的缝隙中嬉笑穿梭,清脆的笑声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温暖。

慢慢地,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只有施工段的民夫,在那喊着号子做最后的收尾。

忽然, 一声激昂的呼喊瞬间冲破了寒风的呼啸:“合拢啦!合拢啦!”

随着这一声大喊,刹那间,欢呼声如汹涌的潮水般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施工的民夫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扔下手中的工具,或者高兴地跳了起来,或者相互紧紧拥抱,用力拍打着彼此的后背,激动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顺着冰冷的脸颊滑落。

围观的百姓们也纷纷鼓掌,掌声震耳欲聋,或者大声叫好,声音嘈杂却都很激动。

狂风依旧呼啸,路边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天气似乎并没有变化,但是,现场的温度,却仿佛高了不知道多少度。人群汇聚起来的热情,让寒风不再让人畏惧。

有关这条铁路的畅想,早在铁路刚开始修建的时候,就已经传开了的。

据说,这条铁路修筑完成之后,那条铁龙在这铁路上遨游,能够日行千里,堪比千里马!

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那铁龙力大如牛,不对,是九牛二虎之力都比不上那铁龙,能一次性拉上百个人之多,并且速度依旧是堪比千里马!

这么神奇的铁龙,是个人都想见识下,到底是不是这么神奇!

如今铁路修好了,那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

那些征召的民夫,还有自愿加入施工的百姓,看着修完的铁路,全都开始期待,希望自己在修这条铁路中的表现,能被财神爷的人认可,能被选为蒸汽机作坊的一员!

拼死拼活忙了这么多个月,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劳,终于到了期待的时候了!

而那些士绅,还有商人,则更是期待铁路可以通车的那一天。如果真是如同传闻那样的话,他们的货物、商品,以后就可以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售卖,路上也不会再有拦路收费的,生意绝对能更上好多层楼!

……

总之,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之前传说的铁龙,真得是如同传说中的那样神奇!

真要是这样,以后的大明,肯定会有非常大的改变!

报捷的快马,飞驰到京师,报到蒸汽机作坊的总部,报到朝堂上,李文贵自然也是第一时间知晓了。

都不用李文贵去吩咐,按照预定的方案,在检查一遍铁路之后,火车头先行在铁路上运行,跑了一个来回。

沿途的百姓,很多人都追着火车头跑,一直到力竭追不上火车头才停下来。

所有人,对于冒烟的火车头,都是充满了好奇,并为之议论纷纷。

大概十天之后,时间进入隆庆三年十一月初,蒸汽机作坊给了朝廷一个肯定的答复,京师到济南的铁路可以开通了。

隆庆帝闻之,为之大喜,当即宣布,他要亲自前去坐第一趟火车。

然而,他这个决定,直接被内阁顶了回去,说隆庆帝不能轻动,不能离开京师。

如果是在平时,内阁这么决定了,隆庆帝是不会驳高拱的面子。但是,这一次,隆庆帝竟然坚持了,一定要去坐第一趟火车,理由也说得冠冕堂皇,说火车是改变大明的好东西,不是皇帝,别人没资格第一个享用火车。

话都说到这里了,高拱等人没法再反驳,只好去找李文贵,想让李文贵来劝劝隆庆帝。

他们都知道,李文贵在隆庆帝那的份量最重,李文贵去劝的话,说不定皇帝会听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