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 第40章 日钱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第40章 日钱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9 14:46:34 来源:小说旗

远远地看到书铺时,李文贵便高兴了。

因为他发现,书铺门口比昨天还要热闹,竟然停了三辆马车。书铺的伙计,又在忙碌地往马车上搬书。

不用说,陈景行昨天去京师的收获不错。

想想也是,自己这种连载更新的小说,看到第一册,就会买第二,第三册;运往京师的书,就只能是越来越多才对。

等他走近了,书铺的伙计都一个个高兴地给他打招呼,“公子早,公子好”的,都是非常热情。

钱掌柜听到声音,出了书铺一看,更是热情地迎接道:“公子到了啊,快,东家正在等着你呢!”

李文贵听了,便连忙进了书铺,却见陈景行已经满面笑容地迎了出来,先一步给他打招呼道:“贤侄,来得好,我正怕你来晚,我就又去京师了呢!”

说完,他甚至都拉了李文贵的手往后院走。

说真得,这实在太热情了,让李文贵有点吃不消。不过考虑到这身体才十四岁,拉着手好像也正常,又想着一会要开口要钱,他就没敢反抗。

进了后院大堂坐下之后,陈景行就笑呵呵地对李文贵说道:“昨天又谈下了二十二家书铺和我们合作。今天我准备让钱掌柜也随我走一趟,送书去前两天谈好的书铺,这样我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和新的书铺谈了。”

“不过贤侄这边的书不能停,还要继续出书,三个书记员已经说好了,以后会天天来。”

“我在想啊,等到和京师的书铺都谈妥了之后,我让那些刻版匠人连夜赶工,尽量由隔天出书变成天天出书。这样看得人就更多!”

“啊呀,没想到这么受欢迎,人手不够用,这刻版匠人还要再招才行,印刷也慢了,也还要加大人手。书铺存储的纸张也不够了,还要进货,这次量大,也得压压价才行……”

李文贵就听着陈景行在那兴奋地滔滔不绝,不由得有点无语了。看陈景行的热情,他真是全身心投入大明朝的休闲文化事业中去了。

等到陈景行说了好长一会时间,终于去喝口茶时,李文贵赶紧开口说道:“伯父,我这里有个事,虽然知道不是很合适,但是确实还是要说下。”

陈景行一听,顿时有点意外,立刻看向他问道:“什么事情?”

李文贵听到他的话中好像带了一点担心,便连忙解释道:“是这样,伯父应该知道我家里的情况,天天吃黄馍腌菜,而且那腌菜还是用粗盐腌的,又苦又涩。我觉得这样不行,至少伙食要改善下,不能天天这样吃,对身体不好。因此,我想每天能预支个几十文钱,用来改善家里的伙食。”

陈景行一听是这事,顿时哈哈大笑道:“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这个简单,每天给你五十文如何?”

说到这里,他感觉有些少,就连忙解释道:“如今这书铺正是做大的时候,因此正是急用钱的时候,所以伯父暂时给不了太多。五十文钱,能否将就下,等过阵子,书铺的生意稳下来了,我再给你多涨点如何?”

李文贵一听,很是高兴,当即说道:“我已经预支了五十三两银子,如今还要每天再预支钱,其实是我的不对。原本是想着卖了老宅来改善伙食的,但是我爹不愿意,我也没办法!”

陈景行一听,又是哈哈一笑道:“那就这样说定了,每天五十文,找老钱支取便是!”

说到这里,他想了下又道:“钱掌柜还是让他留在书铺里忙算了,我回头叫名言跟我一起去京师。”

说完之后,他叫过一个伙计,让他去传他儿子陈名言赶来书铺。

一阵忙碌之后,陈景行带着儿子,又出发去京师了。

李文贵这边,依旧先看《三国通俗演义》,打磨细纲,然后等到三个书记员到了,便一口气完成今天的万字更新,修改之后交给钱掌柜。

钱掌柜接过稿子之后,招呼李文贵去了柜台,拿出一本账册道:“麻烦公子在这里签字画押,我给您五十文!”

李文贵知道这个钱回头要结算,从稿费里面扣除的,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账册,看了下,就写着什么时候,他领取了五十文。

内容没问题,他便签名,领取了五十文钱,然后告别了钱掌柜,赶紧去集市买菜去。

五十文,说多不多,说少,那是绝对不少的。一个月三十天来算,那是有一两五钱银子,高薪了。

普通人干一天体力活,也才能赚十几二十文的,他这五十文一天,能顶他大哥和他爹干一天还要多了。

不得不说,工种不同,收入不同。

通州是交通要道,毫无疑问,是一座大城。集市很大,商品货物也很多。

李文贵走着看着,看了一圈之后,便用三十文买了一只大活鸭。能炖汤喝,再吃肉,补补身子,改善下伙食。

精盐也是他必须要买的,不但是炒菜煮汤要用,不刷牙,时间长了也受不了。

好在明朝时候和宋元时候比起来,食盐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了。

李文贵写穿越历史的时候有查过资料,精盐的价格,在宋朝时候,或者说南宋时候,一斤能到一百多文。

而在明朝,从开国的洪武年间到灭亡的崇祯年间,精盐的价格,也就是二十来文一斤左右。如果是产盐地,价格至少还要跌一倍。

有历史记载,万历中期时候,京师的精盐价格最低,一斤只要六文钱。

所以说,宋元时候,造反队伍中经常有贩卖私盐的人,但是明朝就没听说有这事。因为明朝的食盐价格,让食盐贩子利润少的可怜,根本壮大不起来。

之所以如此,一是和太祖皇帝是穷苦人出身有关,另外一个,就是制盐技术进步了,盐田法能大规模制造食盐,成本大幅下降。

这第一天的预支稿费,李文贵就买了一斤多精盐和一只活鸭,全部花完,然后心情愉快地回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