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我道自倡 > 第59章 大道至朴

我道自倡 第59章 大道至朴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9 20:26:09 来源:小说旗

清风那样子,显然是等着我接着讲《道德经》。他现在对《道德经》的**,已经转化成纯粹的就想了解下整部《道德经》到底说了些啥子而已了!毕竟他已经明白了《道德经》不是修炼的书,老子所谓的“道”也对他的修炼似乎没啥指导意义。但听上了瘾,又舍不得中止了。

于是,我便接着讲了下去: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章老子接着上一章讲守道的意义。前面几句算是铺垫,落脚在自知、自强、自守等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上,最终升华、概括出守道而存其道者,虽身死而道不消,永远受人们尊重的意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说能看清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识清楚自己的人才算真正透彻、通达、明智的(这样才可能成为一个明君)。这与后来我们所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语义上是有所区别的。老子在前面第十六章就强调过要“致虚极,守静笃”,其中就有审视自身及万物之意。即作为统治者,不能老是碌碌地为外物牵着走,流于肤浅则容易被世间声色犬马所惑或繁杂琐事羁绊,从而看不清核心的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不住治理社会的要旨。当然,此处更强调要自觉审视自己,要时刻坚守本心,不要迷失了自己!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战胜别人,只能说明力量强大。而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老子此处说这,是希望统治者通过自修,能克服外物诱惑而坚守本心,战胜自己的世俗**,从而具有真正的强者心态。这意思与现在体育竞技中所说的战胜自己也差不多,只是针对层面不同而已。

“知足者富”并不是指物质上的富有,而是指精神上的富有。道家讲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一方面是倡导一种社会风气,对物质生活上要朴实,够用就行了,不贪不争,自得其恬然生活之乐。另一方面对统治者而言,就要求他们更要少欲,保持一心为公而付出,从而心地宽阔敞亮,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是说坚持不懈(强行)的人是有志之人,而恪守本分的人能长盛不衰。二者若对映来看,老子承认强行者有志可嘉,但更强调要恪守本分以达长治久安。若从互衬角度看,则可理解为要坚持以道治国并不失本分地一直保持好自己的心态,最终可达到长盛不衰。

“死而不亡者寿。”是指人死了但他的影响力却不消失才可称之为真正的长寿。俗话说“身死道消”,指一般人而言,死亡后他的人生就显得没啥意义了。老子此处则说要达到身死而道不消的程度,才能称之为长寿。这明显就是针对统治者这么高层的人而言的。即如果能坚守以道治国,并取得长治久安、长盛不衰的效果,你这治国思想就能一直流传下去,你就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了!”

听完这章,不晓得咋的,清风却显得有些激动起来。他一把按住我的手说道:“小彦,慢着!按你所解释的那样,固然没错。但老子所说这“死而不亡者寿”,可不可以理解成我们修炼者应该最终修炼成自己的“道”才对头啊?”

他这种想法看起来似乎没得啥子不对头。所谓大道三千,小道无数,人各取其一足矣!何消说修炼者,万物的存在,都是各有其道的嘛!但,俗话说“盗亦有道”,莫非因为习得“盗之道”,便该做好强盗么?所以,“道”有“正道”“邪道”之区分!就道教也讲正邪之别的嘛!

于是,我便只得强调道:“师父,是要习正道!还有“道”有大小之别。小道千千万,习者无数人,虽不说他们没意思,但似乎达不到老子所说的那样!”

清风听了,讪笑着说道:“那当然!那当然!”

还别说,我就只是这么样简单地提上两句,还真在清风心里留下了寻求大道的种子!

清风不再言语,我便又接着讲了下去: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此章老子继续深入说道的意义。目的就在提醒“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强调要广济于民而不自骄、不把持人民。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说的是大道犹若水源(汜,汜水。左右穿行流淌。)广济万物。万物依赖它得以生长而它永远不辞辛劳地流淌,哺育了万物,但它并不居功。这点老子重申了“功成而不有”的观念,希望统治者要能真正做到不好大居功而持本心就是为天下民众好而已。这拿现代话说就是那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不是懂不了老子所说的东西,而往往是办不到而已!所以,老子一再强调修心,以至于世人认为《道德经》就是一部讲修炼的书了。其实你级别不够,修了也成不了圣人,反而迷茫自己面对这社会到底该何以适从(我如此说并不是要否定大家追求精神境界上的提升与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仅是说不要把《道德经》的旨要理解歪了。也免得按图索骥般地整错了方向,弄迷糊了反而走火入魔般地迷信修仙,弄得自己半痴不癫地不好。)。不过这最后也的确滋养了道教精神:我出家不融入这社会行不行?事实上能忍饥餐野果渴饮山泉之苦的道士,还是少之又少的,多半还要靠点儿其它手段向社会谋取些生存资源的。倒是庄子安贫乐道,大有“饿死不食周粟”般的硬朗,的确是位精神文明方面的伟人!

“衣养万物不为主,可名其小;万物归焉不为主,可名其大。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是说道养育了万物,但顺其自然而不把持万物,从这可以说它并不显眼(名其小:只潜在地作用而已,并不声名显赫。);万物都依附它但它并不主宰万物,这就是它伟大之处。因为它始终都不以自己为大,反而能令天下归附于它,这就成就了它的伟大。

意思都很好理解的。“生而不宰,持而不有”是老子对执政的一个基本观念。这儿可以视为老子对此的进一步诠释。还是那个中心思想,作为统治者,应该有那种为天下无怨无悔地付出的精神。就比如治理沙漠一样,种草植树,不是想立马要伐薪啃草,而是希望它们长好,防风固沙,能逐渐有个水草丰美的生态环境。老子所谋,一直是以柔克刚曲线实现战略目的的策略,所以他一直都在强调以退为进,以尊重人民的自然发展而获得民众认同与尊重这么回事。这就是他为统治者所谋的“处其下而不上自上”的方略。不过前提是要以道治国!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亡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矣。

这章老子说了以道治国比较朴实平淡,要安于寂寞、坚持不懈。但主要想突出的是以道治国能够达到“天下往而又安平太”。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是说秉持道的原则来治国,天下人都会向往归附。天下人民归附他,而他又不侵害人民,他就能安天下而使天下太平。意思很明显,与《诗经》中《硕鼠》所表达的“硕鼠,硕鼠,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一样。只是老子是从正面而言,以道治国而不侵害百姓,那就肯定会为天下百姓生存留一片乐土,百姓在其上安居乐业,自然天下太平!

“乐与饵,过客止。”这可以理解为好的东西对人们是有吸引力的。“乐”优美的音乐,泛指各种表演。“饵”,美食。就是说动人的表演和飘香的美食会吸引过路的人止步观赏或购买。暗喻以道治国使人民安乐自然对天下人是挺有吸引力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此处又泼下冷水,说“若把道说出来,似乎平淡得没有丁点儿味道。若把道展现出来大家又无从看到道的本体。大家听讲道,也不见得听得出东西来。拿道来运用,也好像不能立马显现成效。”这一方面老子重述了道质朴、潜在的特点,另一方面却是在告诫欲以道治国者不可流于肤表,要耐得住寂寞寡味而长期坚持才行。简单点儿说,以道治国不能叶公好龙式的流于形式。

其实中国在三国魏晋时期曾出现过重拾以道治国的文化思潮,当时思想界看透了自汉武帝以来以儒治国的弊端与劣迹,是想换种治国思想。但由于司马氏不很愿意(其实当时他们还是想拉拢那些诸如竹林七贤之流的名士的),因为他们是儒家出身。又因当时那些名士对道学的研讨有点儿流于形式,并不能形成有效的政治方略。比如何晏那些人,陷入西汉初如《淮南子》所研究的玄学理论里去了,最终为空好清谈(谈玄)的人提供些奇奇怪怪看似玄妙无比的一些问题和谈资了事。而竹林七贤那帮宗老庄学说的,又把庄子的理论看得太重,整日就讲个逍遥自在,百事不管!庄子是把统治者的实质看透了而绝望了,觉得不会再有一个统治者会如老子所说的圣人那样大公无私地为天下老百姓执政的,就算自比圣人者,也不过挂羊头卖狗肉之辈罢了。因此他说“大道不死,圣人不止。”。然后他就只管自己精神上的自由逍遥了。隐逸山林,安贫乐道。持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绝不为虎作伥。因此,学庄子的竹林七贤方向也整错了,也不可能肩负起重振“以道治国”的重任来!历史便是如此,灵光一逝后,司马政权来了个“以孝治国”,想像西周分封诸王镇压天下一样大封特封皇室宗亲。结果搞成“八王之乱”,西晋政权迅速瓦解。倒让五胡乱华有了天大个机会。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章老子首先以一系列排比的正反之道来作铺垫从而引出“柔弱胜刚强”的论断,充分体现了道家谋略特点:藏拙自守、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是说要使它收缩合拢,就要先去拔弄扩张它。这道理尤如办贝壳一样,贝壳感受到外力在办它,它就自然紧闭以防侵害。这点策略用在战术上可称之为袭扰战术,即**所言敌驻我扰,免得敌人休整好了又来扩张进攻。敌人在反复袭扰下,可能最终就只有龟缩不出或无功自去了。抗战时采取的麻雀战其实也是运用这一道理。而在谋略上来说,要限制对手的发展,尽量给对手制造方方面面的干扰让它各方面应顾无暇,使之不能静下心来发展。现在美国就是想通过这招来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嘛。应对招法呢肯定应该是坚持自己的本心,不上它的当即可。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是说要使它衰弱,就先想法让它自我膨胀,自以为强。这在谋略运用角度是否得当可比较两个例子而知。一个失败例子就是战国时六国为削弱秦国国力而派郑伯去秦帮秦国修郑伯渠,结果秦虽明知六国阴谋但仍然把郑伯渠修好了。这反而使关中平原成为了天下粮仓,秦国益发壮大!秦国就是把握住了发展民生经济才是固本培元壮大自身的根本原则,用阳谋破了六国阴谋。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六国的局设小了,根本没动摇到秦之国本!或者说这种谋略本该奇正并用,靠刺激对手发展别方面来削弱国民经济才行,而不是直接去支援对手发展民生经济。一个成功例子便是:匽子为齐相,通过明面大量进口鲁缟使之昂其值又暗中屯粮搞得鲁人不种粮而尽都去织缟,反过来齐国停止进口鲁缟又抛售鲁缟再粮食提价,就搞垮了鲁国经济。这种炒作手段其实也含有这方面的道理。所以产业均衡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随时都必须注重的根本性问题!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与“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差不多的,只是废与弱更彻底些,直接让其消亡了。如春秋末期越国送粮给吴国支持它北上与齐争霸,结果趁机在背后捅刀子直接灭了吴国。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从道理上也差不多,反正都是利诱对手从而乘机消灭对手之意。兵法上则称之为引蛇出洞。对大家的警醒呢就是便宜不好占,要把持好自己!

“是谓微明。”是说前面所说这些正反相生相克的道理,需要辨明细微之处啊。

“柔弱胜刚强。”连通翻译下就是:所以说柔弱的完全可以反过来胜过刚强的。(这也是正反相生相克的道理)。自老子开始,道家就一直坚持以柔克刚、怀柔而治的原则。《道德经》中也多次说了这一原则。从谋略角度说,这就好比慢慢给对手织一张大大的网而后慢慢收拢最终困死敌人。张良辅佐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就采用了深挖鸿沟凭险固守又不应战只牵制住项羽主力的蘑菇战术,玩的就是打太极的手法,等着韩信发展壮大后合围项羽。所以,不少人把《道德经》当成兵书看待,也有一定道理,反正天下大道本就为一的。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意思是我们要像鱼那样善于利用深渊来隐藏自己,国家的利器不要轻易展示于他国(才可能在使用时出奇制胜)。老子说这,是提醒统治者要善于藏拙,最终达到扮猪吃老虎的效果。兵法上说就是示敌以弱而麻痹敌人。当然,和平时期适当秀下肌肉让对手不敢乱来以争取更长的和平发展时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此章为道经的最后一章,因此概括总结了以道治国的方方面面。集中地表达了老子心目中治理社会的理念。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包含了老子对以道治国综合理解。道是无为的,即道不追求实现何目的,不会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纯粹是任其自然的。但一切都又依道而运作,故道实际上又是什么都在管着的。所以说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这看起来有点儿神学的味道,但它区别于神学的根本点就在于道没有主观意识,是纯自然规律的集中化、形象化的描述。它不会像神一样要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万物(暗指代人,因为这要对人而言才有意义)。万物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受许许多多的偶然因素决定。但这些偶然性(不确定性)又受大环境的限制,故万物的形成发展及变化又具有必然性。把这种必然性固化就似乎成了神性。即把这种必然性拟人化后就成了神的意志。当然,神的意志更多的是参杂了许多创建神学的人的个人意志的,不完全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了。老子是比较客观的,并没有把自己的意志附带加入到“道”之中,因为他深知自己不可能那么伟大(远古圣人们也只是悟道而非创造道,何况他仅一个历史研究者而已)。所以,老子之道学,绝非神学,只是对科学理念的一种笼统而含糊些的表述而已。故中国的道学,绝不是唯心的神学,而是唯物的科学。只因描述表达手段的模糊性及朦胧性显得比较玄奥而已,故称之为玄学不为过。但说老实话,《道德经》还未涉及玄学的具体内容(阴阳五行学术),连玄学也算不上。它仅是一门植根于远古先贤对世界及人类社会的感性认知基础上的社会哲学而已!当然,老子言道,是想劝统治者依道治国,说得并不怎么宽泛,往往借“道”说治国原理而已。此处说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迁移到统治者依道治国上来,就是要求统治者也要如道一般,抱无为之心态而无所不为(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上心并依道去做好)。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意思很浅显:侯王们如果能守道,天下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归依同化(即也会自觉地遵守道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百姓自我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贪欲而互相兼并,那我(代指统治者)就要用“道”的质朴来镇服它。即加强教育,使民心归于质朴。用“道”的质朴来镇服天下,天下就不会有贪欲了。天下百姓皆无贪欲,世间就平静安稳没啥纷争了。那么这世界就可达到风气纯正,自然安宁稳定。

不得不说老子这治理社会的想法是好的,但又显得有点儿理想化。以道治国,使民自化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只要统治者抱朴守道不乱来不妄为,任由百姓自由发展,百姓都能自觉地过好自己日子的。在古代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的情况下,这更容易实现。哪片土地不养人嘛?况且民间自律性也是存在的,老百姓之间自然会形成一种公道意识并自觉遵守、互相帮忖,那就是所谓的“古道热肠”。但民间又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智者”,这些人靠耍小聪明贪占便宜欺负大众的容忍之心,或因自己家族发展强大了而过份霸占优质社会资源有失公道甚至侵害他人,虽不义百姓又无可奈何,这就是大问题了。这就该统治者监管的了。毕竟再无为的统治者,也应该是体现民众意志的公权执掌者,代民行使公权是份内的事,否则这统治者就形同虚设白花大家的公费税收了。所以,老子在此提出了“镇之以朴”。这既有温和的教育方式,类同“约谈”那种敲山镇虎。又有强硬手段“镇压”,即以法治之。所以,老子所言之“朴”不简单,内含大道之质朴实乃公道的化身!在老子看来,只要天下不失公道,执政不失公道,社会是不会有大问题的。但现实却挺气人。往往就因为统治者首先不守公道,不光只拿税收不为民办事外,还伙同甚至依赖豪强鱼肉百姓!那政治就污浊了。春秋未期这点已渐渐露出狰狞之貌:贵族骄奢淫逸、诸侯尽力收刮以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而争霸天下,百姓已经在怨声载道了。老子对此也只能寄托于有圣人出现,重拾古道并推行下去,使王侯也能守道,贵族知自律,天下复归太平。最终老子是失望了,只能感叹大道不行,自个儿骑牛出西关不见不烦!

综而言之,老子的道经,虽有些含含糊糊地论述道的存在与作用(这不怪他,实在是从哲学层面而言要把“道”讲得清晰明朗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本身就是种模糊认识与隐约感受,那它也就是个模糊概念。),但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些关乎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一,天下民生为本!只有发展好民生,社会才会繁荣昌盛。二,民本自然。老百姓的本质就图个自然而然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三,社会公权的实质是公道,公道的实质是均衡发展(即公平!)。(插个小话,古人认为某人具有长者风范,其实就是指那人行事比较公道)。公权要公用。四,统治者要加强自身修养,要自觉自律,保持质朴为民的初衷,不能骄奢淫逸腐化堕落。要秉持公道为民执政。不自私自利与民争利。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为天下民生计尽量做好方方面面。五,对付外敌要从长远考虑,能以柔克刚。”

不得不说,对于社会治理的思考,老子绝对是顶尖的智者。他虽生于那么落后的时代,所借鉴的更是前古之人的经验与做法,但他能从中抽丝剥茧地提出如此多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及提出相应能行之有效的做法,实在不得了!两三千年过后的今天,仍极具指导意义。可惜啊,中国若早用老子之策,该当何种光景!

我是这么想。但清风却说道:“对我清虚界而言,原本就朴,老子这“道”又有何为?故只有“无为”!”

所以,《道德经》在此界真的不行销。我只能无可奈何!

不过,我想,此界发展之缓慢,说不得与清风他们那样的思想不无关系!

但,这又关我何事?

直到最后太上老君要我破局时,我才晓得了天下民生,应该与任何人都有关系。哪怕我就一个外来的孤魂,也逃不脱干系!当然,这是后话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