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我道自倡 > 第96章 道及常人

我道自倡 第96章 道及常人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9 20:26:09 来源:小说旗

听清风那么说,清松也望向了我。当然,胡玲珑也望着我的。

于是,我解释道:“其实道教也是想继承道家思想而发扬光大的。道教也讲究加强自我修养的要求,也是要清心寡欲、淡泊明志的嘛!但可惜的是道教作为一种民间宗教,在长期严酷的政治高压下,已失去了政治诉求,变成只顾自身安好去了!不过,核心思想还是好的!无贪无欲,独善其身,与世无争,也是很好的嘛!但若从老子他们继承和倡导的道家思想来看,却是指为人要有社会责任感的!从这方面上来讲,统治者与老百姓就都该一样的了!在其位他是统治者,但他本身又应是大众的一员,故而他时时刻刻都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大政方针。而老百姓不在其位,当然也自然而然地会从老百姓自身利益角度去审视执政者的政令,对于不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就要敢为天下呼!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担当?也算是自己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嘛!民众若皆能如此,执政者安敢置若罔闻?故而,急于公义,当不分统治者与小老百姓!同样,淡泊名利,一心为公,也不分统治者与小老百姓。如此才能成就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天下为公的良好社会风貌嘛!

道教提倡自我修炼,这本是好的。但若独自躲起来,抛弃社会责任不顾,不问世事,当然就有失偏颇了!

其实开初的道教也挺有社会责任感的,比如比五斗米教还早点的太平教,就为天下苍生计而领导了黄巾军起义。只是被镇压后消亡了!五斗米教温和些,也曾有张鲁组织了汉中政权,使那方人民在那儿过得还可以的嘛。但被曹操招降而后解散了。不过也使得道教扩散开来了。

当然,道教最终皈依统治者,却是在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派几乎同时纷纷与统治者妥协媾和,才逐渐变成了不问世事的。其中也有为了免于统治者对道教的打压与迫害,为求自保的原因。故而,道之不存,也可见一斑!

这根本原因还是统治者从来就没按以道治国来整!民众也因思想觉悟不够,只要能苟且活着就行,而不敢奋起力争,才造成了那么个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社会状况!”

清风却惊觉道:“小颜啊!你咋晓得这么多的?”

此界之人,好像还是大体上晓明朝以前的历史的。而我所知的,很多是来源于我在现实世界里读书时了解到的历史知识,再结合看了一些《道藏》上的介绍,才综形成了这些见地。

但我这肯定不能完全如实答复他们的。我只是说我在青城派藏书阁的一些典籍上看到的而已。

我这番解释却使清风与清松不再淡定了!原来道教也是如此有血性的!只是此界原无统治者。但随着他们了解到邪教猖獗起来,想要为天下之民有所担当之心又开始活泛起来。

清风想了想后,又轻叹了口气,说道:“姑且待之吧!小颜,你还是继续讲《道德经》!里面真有大道理啊!”

见他如此,清松也是一脸肃然地望着我,等我继续讲下去。

其实我上面所解释的核心思想老子这《道德经》后面第五十六章中也有所体现,故而我也不再耽搁,就又往下接着讲解起《道德经来》: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芋。非道也哉!

这章老子讲要行大道,并强烈遣责了荒淫无道的行为。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是说让我判断对错的理论根据(介然有知),是依道行事(即“行于大道”),我只有依“道”施为并满怀敬畏(生怕弄错了)!这阐明了老子对“依道行政”的态度。一方面,老子前面讲了合格的统治者应该明道,故而依道行事才是正道理。依道行事,又还需谨慎地唯道是从,不可有差错。这就类似列宁所言“真理往前面走一小步就是谬误”一样。怀敬畏之心又坚决地依道行事,这就对头了!另一方面,老子在此也显露了对“依道行事”的谨慎,不可妄然乱行道!想得好,永远比不得做得对!必须保证行为的正确性,那才是真正的“依道行事”。依道行事也真如老子前面所说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般啊!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是说大道原本很平坦的,依道行事就事事顺利,无往不前,也就可无为而治的。但是,往往人君喜欢走捷径走歪路。想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获得统治者的无上地位,却又不走发展民生繁荣社会的正途,利用权力来个直截了当地实现自我目的,这就难免步入歧途。终搞得民怨沸腾,身死道消。更不堪者,还是诸多如老子紧接着说的那些荒淫无道的人。

“朝甚除,仓甚虚,服文采,带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芋。非道亦哉!”就是说那种荒淫无道的统治者,不怎么开会讨论天下治理的事(朝甚除),也不管国库空虚粮仓也没有存粮了(以前官仓往往都是用于济民渡过青黄不接的饥荒及解决突发救灾等。不过,历朝历代官仓往往被统治者视为自己的腰包去了!)及民间田地荒芜(老百姓因种种原因不能开展和发展生产)。而只顾自己穿着华服(服文采),跨着宝剑耀武扬威,财物抢占用都用不完。这种人能算啥子人君哟,只能叫做强盗头子(盗芋,盗即强盗。芋,芋头。故“盗芋”即强盗头子。)罢了!这些与民争利、肆意盘剥榨取民脂民膏的人,都是无道之君啊!

对这种只顾自己潇洒享受而不顾国计民生的统治者,老子是极度反感厌恶的,所以用“盗芋”称之!历来荒淫之主、亡国之君,差不多都是那种祖上江山拱手得来,自个亳不珍惜,随意糟蹋,以满足自我为中心,终弄得祸及子孙,感叹“愿生生世世不生帝王家”!

最扯的是辽天祚帝,在国家危亡之季,不思抵抗,反而带着几车财物逃亡。他以为带着这么多财宝,只要逃到蒙古兵追不到的地方,自己就还能过花天酒地的生活!结果被蒙古兵追到一个荒凉险恶的山谷内不知怎么死的。他那行为,搞得辽最后个得力大臣耶律大石手足无措,哭笑不得。只能自己带着剩下的契丹人穿过大漠,到西域中亚一带去建立了个后辽帝国。虽然最终还是被蒙古灭了,好歹也多延续了几十年国祚的嘛!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此章老子讲立德的重要性。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或许是先秦语言习惯吧,此章中有些地方省略了“德”这个字。“善建者”即“善建德者”。此句就是说:善于建立德行的人不可能被拔除德行(即其人其事不会被社会及历史否定抹除),善于抱定紧守德行的人,不可能会被迫放弃德行。他们的品德传承给子孙,能使子孙兴盛,绵延不绝(即“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是说以德修身(一直用德来严格要求自己),那样的人算是“真人”了,他的德行必然就是质朴率真的。道教的“真人”称谓可能就源自于此,即品行端正,悟透自我的人。这种人已可以说初窥大道门径,为人做事通达透彻、洒脱不羁。老子说的“真”,即他前面所言的“抱朴守一”。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即把德行施于家庭,那他的德就是丰盈有余的。老子所言之“德”,并不一定指的就那些家书之类的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以,他强调的是“行不言之教”,而并非固化了的道德规范条文要求。简单地说,此处所指即善待家人,宽容自然地对待、处理家庭事务,使家庭和谐、幸福美满。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就是说把德行遍施于自乡,他的德行就会受到地方上的尊崇。当然,这种人必然就是地方上的“长者”,深孚人望。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即是:若能把德行推广施行于邦国,那他的“德”就丰沛了。这种人就可以称之为一国之圣贤了。可能在老子眼中算得上“小圣人”了吧。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则是进一步地若能用德行影响整个天下,那就是普及大众,福泽众生了!这种就是老子所推崇的“圣人之治”!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就是说明道有德之人经过对照比较,以自己去看他人,以自家去对照别人家,以自乡去比较他乡,以自邦去比照他邦,以自己所处天下去比照别方天下(指统治范围之外的世界),那天下情形尽可了然于胸了。老子说的目的是在于强调要以“道”和“德”去衡量世界,从而知天下之得失与不足。他这说法似乎存在主观臆断、过于理想化的味道。但他强调的是要去比照(即“观”),从方法上是可取的。并且,在比照中坚持自己“道”与“德”的价值观,也是十分需要注重的。不然,于比照中迷失了自我,那就不算有道明君了!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章老子从养生角度说加强德性的修养的好处,并强调了要尽可能地做到“和”(即自身要调和、与世界要和谐),不要呈“强”不“道”。老子谈养生谈得并不多,但当时上层社会对养生之道还是比较热衷的。比如《庖丁解牛》就是一篇关于养生方面的文章。但老子似乎仅是蹭个热度一样,只是借用养生来隐喻一下道德修养的重要而已。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说德性修养厚实了,人就犹如婴儿般纯朴如一。“赤子”即**的初生婴儿。常用来形容十分的单纯,如成语“赤子之心”。古人认为,人若达纯朴如一之境,则气机和顺、百络通畅、神清气闲,身体十分健康。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是说赤子身体状况的好处,老子以此隐喻含德之厚者可获得的益处。即:婴儿连毒虫也不螫他,猛兽也不咬他,凶禽也不抓他。他的筋骨柔软却能固守精气本源,并不懂得雌雄结合,但他小小的**器却能挺立勃起,这是因为他的精气充盈未泄的缘故。他终日号哭,但嗓子也不会沙哑,这是因为他气机和畅淳厚的缘故。

毒虫猛兽都不大侵害婴儿,一方面可能因为婴儿免疫力强,生机旺盛,没有吸引毒虫猛兽的气息,因为那些东西多多少少有点儿喜欢生病了有腐嗅味的食物。另一方面就是他不具备攻击性,对毒虫猛兽没威胁,所以那些东西往往对他不屑一顾。还有就是人们发现幼小动物都挺可爱的,哪怕猛兽,也可能因为婴幼儿的可爱而不伤害他,甚至还反过来哺养他。这点就是动物界挺奇特之处了。当然也有运气好遇着猛兽不是挺饿的情况。这些算题外话。老子说婴儿的这些好处,其实在说“含德之厚”也往往能逢凶化吉、免受侵害。前面第五十章也说过类似的话。至于说婴儿气机和畅,身体十分健康,明显就是在说立德修身可达到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身体健康的效果。因为立德修身讲的就是要固守本真,归于质朴,如同婴儿一般和顺自然。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这儿老子进一步进行了归纳总结,说的是懂得了和顺自然,就叫归于常态了(老子所言之“常”既有平常大家都怎么去做的意思,更有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如此传承下来的优良行为习惯之意);懂得了守“常”的意义,就叫“明”(即明智、开明之意);有益于健康发展(益生,即有益于健康。其意潜在包括有利于自己与他人的发展亦叫益生)就叫吉祥的事;而凭着己心欲念擅使精气就叫逞强了。老子是赞同前三者而反对逞强的,故而老子接着就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虽然老子这些都是从养生角度去说的,劝诫不要纵欲,要顺其自然,柔和施为,隐含着的也是强调要抱朴守一、保持和顺自然,不逞强斗狠的道家思想。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此章老子说统治者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待人。教导统治者如何做到排解社会纠纷,达到社会“大同”。

“大同世界”一直是中国古人的美好社会理想,即人人平等、共同和谐地享用社会资源的社会。老子把理想的“大同”称之为“玄同”,是为了突显要做到“同”的不容易。其“玄”就玄在于得“以道治世”。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即“智”。此句即“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而只会说空话的人并不明智。”老子以此句开头,是强调要用心去做事,而莫要流于空谈(文中“言”的意思即空谈)。这“空谈”指的是天天不切实际地开会讨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拿一些假、大、空的理论来装点自己的想当然的观点,实则根本无法付诸实施。西汉末期朝廷中儒官们就袖手空谈成风,实则百无一用!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为玄同。”是说:堵住人们欲念的孔穴,关闭他们贪欲的门径;消磨掉人们的锋锐(即争斗之心),解开他们的纠纷;让人们的光耀(优势)和平凡之处调和在一起(即“和其光,同其尘”),这就是达到玄奥的大同了。老子这主张,首先建立在倡导朴实生活的基础上的。他在前面第五十二章中就提出过“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当然,那是指统治者加强个人修养要尽量屏除欲念。而此处则指统治者若能通过“行不言之教”来使人们不生贪念,朴实地生活,这样,就为轻易解决社会纷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点从道家理念上是没错的,关键是要能形成那种“知足常乐”的社会风气。但从社会现实而言,又有点儿理想化了。老子前面也寻找过“人心不古”的原因,他把这归绺于统治者“尚贤”与“贵难得之货”及贵族奢糜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影响上去了。他不可能意识到是社会制度的问题,也始终觉得人民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应该是任其自然发展就可以自然实现的。所以,老子始终认为人民内在是朴素的,人民内部的纷争是因为受社会上物欲横流风气的影响而造成的。因此,老子认为,要想简单地解决好社会上人们间的纷争,首先要扫除物欲横流的风气,故而要“塞其兑,闭其门”。然后就是消除人们互相争利的锋锐。老子还是那“不贵难得之物”的做法,即让民“不见利”。老子说得简单,实则这需调节产业平衡来实现。即不可使社会上某些行业出现暴利而某些行业微利或根本无利可图。当然,我们要理解老子所处时代,社会分工还不明显,不可能有如此的认识。但老子明显对这些苗头已有了一定的意识,所以他希望能通过调和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当然,在“知足”又“不争”的前提下,只要有人出来主持下公道,人民间的纷争就很容易解决的了。同时,老子希望统治者能拿出一套调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案来,使人们收入上能取长补短,和光同尘地达到均衡,这样就能实现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不可得”此处即“不能因何而获得任用”之意。这儿老子是接着说要实现公平公正,统治者在任用人来处理天下事务时,就要超脱亲疏、利害、贵贱,而一视同仁。也正因如此,保持好了公平公正,统治者才能被天下人视为尊贵之人。”

不得不说,我这些深入浅出又带着例子的解说,让他们如同听评书一样,使他们听得沉浸于其中起来。

虽然他们都不是入世之人,但并不妨碍他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所以,《道德经》里所说的那些道理,经我阐释清楚后,还是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不光清风如此,清松与胡玲珑也是一副深陷其中的样子!按说关胡玲珑屁事,她不过是只狐仙而已。但奈何她化作了人形,走进了人类社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