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寻觅心灵归宿 > 第209章 杨树底下的敛巧饭

寻觅心灵归宿 第209章 杨树底下的敛巧饭

作者:立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9 21:33:16 来源:小说旗

正月十四的早晨,姜鸿辰一家早早地便踏上了前往杨树底下村的路途。他们心中满载着对古老习俗的敬畏与热爱,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仿佛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寄托在了每一步坚定的步伐中。他们的目的地是参加村里沿袭已久的非遗项目活动——“敛巧饭”,这个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仪式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遥远的岁月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文学叙述中,“敛巧饭”的习俗源远流长,自清代嘉庆、道光时期(1821年)便已悄然兴起,并在世代更迭间传承不息。这个独特风俗背后,蕴藏着一则动人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杨树底下村的先民迁徙至此之初,他们面临着无籽播种的生存困境。为了寻觅生机,两位勇敢的村民毅然离家踏上寻求种子的艰辛旅程。归途之中,他们在短暂歇息时,将随身携带的干粮细致地掰碎,慷慨地分给周围的山雀享用,却未曾料想,宝贵的种子也在不经意间散落于岩缝草丛之间,无法拾回。然而,奇迹般的一幕出现了,一群山雀犹如天赐的信使,用它们尖锐而灵巧的喙衔起了那些洒落的种子,尽数归还给了村民。于是,这小小的生命接力,成就了村落在此扎根繁衍的希望。

为感念山雀的恩德,并祈求来年的吉祥福运,自那时起,每逢正月十六前夕,村中的少女们便会走家串户,收集各家的粮食和蔬菜。待到正月十六这一天,成年妇女们会共同协助烹饪,制作出满载心意的“敛巧饭”。在这特殊的餐食中,人们还会巧妙地藏入针线、铜钱等象征物,凡能品尝到这些隐含之物的人,即寓意着将获得心灵手巧的艺术才能以及滚滚而来的财运。

“扬饭喂鸟”作为这个古老且庄重仪式中的首要环节,寓意着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生活安康的美好期盼与虔诚祈愿。

在正月十四那个晨曦微破的时刻,整个杨树底下村沉浸在一片热闹与祥和之中。孩子们犹如一串串欢快音符,他们身着节日盛装,怀揣纯真喜悦的心情,提着篮子,捧着锅碗瓢盆,走家串户,像一群小蜜蜂采集花蜜般,满载着各家各户慷慨赠予的大白菜、干粉条等各式果蔬粮食。每一份馈赠都饱含着村民们对丰收的期待与对生活的热爱,让元宵节的气息在这朴素的乡间弥漫得愈发浓郁。

上午8时30分,当太阳悄然爬上天际,洒下金黄的光芒,文化广场上已然呈现出一幅生动且壮观的画卷。上百口大锅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宛如一座座静待点燃热情的祭坛;7000多个蓝边大碗整整齐齐地罗列其间,等待承载那充满寓意的“敛巧饭”。1.8万斤木柴堆叠在5000平方米的地面上,仿佛堆积起了一座座希望的山峰,预示着来年的火红岁月与富饶生活。

此时此刻,不仅本村村民们忙碌而有序地准备着这场盛宴,更有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参与其中,共享这一独特的民俗风情。为期三天的“敛巧饭”活动,为市民与村民搭建起了一座情感交融的桥梁,他们围坐在大锅旁,品尝着寓意丰富的饭菜,体验着这份深深扎根于民间的传统习俗,共同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当时间的指针在九时位置停留,村子里十几岁的孩童们肩挎着沉甸甸的篮子和盆子,踏着初春尚未消融的薄雪,穿梭于这个被岁月雕琢得古朴而静谧的村落,他们带着纯真无邪的笑容,给每一位倚门含笑的老人们送去新年的祝福与拜年。那一声声清脆的“新年好”,如溪水潺潺,流淌过每一道石板小径,温暖了整个村子的心房。

孩子们细心地收集起各家各户过年时剩余下来的粮食和菜肴,这些承载着村民们辛勤汗水与丰收喜悦的食物,此刻汇聚到了一起,交给了村里那些手巧心善的妇女们。她们接过这份厚重的信任,以世代相传的手艺和智慧,将百家饭、百家菜精心烹调出来,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们提供一场充满乡土人情的款待盛宴。

炖粉条的猪肉,肉质酥烂,粉条滑爽,汤汁醇厚;炖豆腐的白菜,豆腐鲜嫩,白菜甘甜,汤色清澈;还有那碗香喷喷的红豆饭,每一粒米都吸足了红豆的馥郁香气,红白相间,如同一幅温馨的田园画卷。这一道道农家饭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它们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敬重。

围坐在大锅旁边,村民们不分老少,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敛巧饭”,这是乡间的传统佳肴,寓意着祈福纳祥、团圆美满。当那份淳朴的美味滑过舌尖,落入胃囊,团圆和幸福的感觉便像暖阳一般洒满了每个人的心头,弥漫在空气中,让这个平凡的正午时刻变得如此温馨且深刻。

活动现场,大戏台上唱响着激昂磅礴的大戏,那是一场集历史传说与生活情感于一体的视听盛宴;小车会,灵动活泼的表演者们载歌载舞,传递出乡村生活的喜悦与和谐;威风凛凛的鼓队擂动着雄浑有力的大鼓,敲打出震撼人心的节奏;秧歌队则以欢快的步伐和艳丽的服饰,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风采。

除此之外,斗鸡、斗羊等充满趣味性的竞技游戏也在人群中引起阵阵欢笑与喝彩,参与者们在游戏中体验着农耕文化的乐趣,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猜灯谜环节更是吸引了无数智趣横溢的市民,他们在思考解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感受到了中华文字游戏的精妙绝伦。

春节期间的京城,热闹非凡而又不失庄重,各种传统活动如画卷般一一铺陈开来,姜鸿辰一家深度参与其中,沉浸在这份独特的年味中。他们一同欣赏了绚丽夺目的灯会,亲手包起了饱满圆润的饺子,更是在庙会上与民间艺人互动,体验了一把吹糖人、剪窗花的乐趣,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纯真质朴的年代。

长辈们在姜鸿辰的带领下,目睹了首都千年历史底蕴的厚重与辉煌,无论是那精美的宫廷建筑,还是流传千年的民俗风情,都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而这份孝心,不仅体现在陪伴父母游览观光上,更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他们将地域的界限打破,让亲情在跨越时空的传统活动中得以升华。

这个春节,不仅是一场文化之旅,更是一次亲情的洗礼与传承,让姜鸿辰一家人的生活因此而充满了深情厚意与绵长回味。

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自远古的华夏大地深处流淌而出,绵延数千年,历经沧桑而愈发醇厚,它是中华民族在悠长岁月中孕育、积淀并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瑰宝和历史遗产生动的现代表现。这一体系犹如一部深厚繁复的哲学巨着,蕴含着丰富且深邃的文化科学精神,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凝聚之学,是具有强大内部凝聚力的文化基石。它崇尚和谐共生,强调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紧密而又有机的联系,形成一种内在统一又相互尊重的文化关系网络。这种理念就如同一曲和谐共鸣的交响乐,每个音符虽各有特性,却共同奏出团结一致、和睦共处的时代强音。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又展现出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是一种兼容之学。尽管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受到地理、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但中国文化并未因此闭塞僵化,反而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异域的佛学思想,使之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融合,最终熔铸成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借鉴,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再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还在于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这是一种对人文精神的执着追求。儒家倡导的经世致用学风,深深植根于探求天人之际的宏大命题之中,旨在通过修身养性、治国理政、平定天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高度契合。这一理念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力求在实际操作层面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从而体现出文化科学的根本精神——服务社会,造福民生,推动文明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智慧宝藏,不仅以其深厚的凝聚力量维系着民族的团结与和谐,更以包容并蓄的胸襟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同时坚持经世致用的实践导向,力图在每一个时代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与动力支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