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宫那气势恢宏的紫宸殿内,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扉,洒落在光洁的地面上,映照着众人凝重而又充满决心的面庞。唐玄宗李隆基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坚定地扫过殿下的张九龄、李适之等一众重臣。安禄山阵营内部的倒戈以及朝廷此前掌握的诸多情报,让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彻底解决安禄山势力、消除藩镇威胁的绝佳时机已然来临。
李隆基微微皱眉,率先打破殿内的沉默,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爱卿,如今安禄山阵营内部已然动摇,诸多关键将领倒戈朝廷,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情报。此乃天赐良机,朕以为,是时候全面出击,一举荡平安禄山势力,永绝藩镇之患。不知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张九龄率先出列,恭敬地拱手行礼,神色严肃且笃定:“陛下圣明!此次出击,军事策略至关重要。臣建议兵分多路,形成合围之势。北路军可由郭子仪将军率领,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从北面直逼范阳,牵制安禄山的主力;南路军则由李光弼将军统领,绕道南方,切断安禄山可能的退路,并从背后给予致命一击;中路军由哥舒翰将军带领,作为主攻力量,正面进攻,以强大的军威震慑敌军。如此,安禄山将陷入我军的重重包围,插翅难逃。”
李适之紧接着出列,抱拳说道:“陛下,张大人的军事部署可谓精妙。但除军事行动外,政治策略亦不可忽视。我们可昭告天下,揭露安禄山妄图叛乱、祸国殃民的罪行,让天下百姓看清其真面目,使其在舆论上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同时,对安禄山阵营中尚未倒戈的将领,继续加大策反力度,许以优厚条件,动摇其军心。”
李隆基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二位爱卿所言极是。军事与政治双管齐下,方能确保万无一失。只是这具体的作战计划和政治宣传策略,还需诸位爱卿细细谋划。”
这时,兵部尚书王忠嗣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关于军事作战计划,臣以为还需考虑到范阳周边的地形地貌。范阳地势复杂,多山川河流,我们的军队在行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阻碍。因此,在出兵前,需派遣精锐斥候,详细探查地形,绘制精确的地图,为大军行进提供准确的情报支持。同时,要确保各路人马之间的通讯畅通,以便及时协调作战。”
李隆基点头道:“王爱卿思虑周全。即刻安排斥候前去探查地形,务必详尽准确。通讯方面,选用最可靠的信使和烽火传递系统,确保军令畅通无阻。”
礼部尚书李林甫也出列说道:“陛下,政治宣传方面,臣建议起草一份措辞严厉的檄文,历数安禄山的种种罪行,张贴于大唐各地。同时,利用各地的驿站、商行等渠道,将檄文内容传播开来,让天下百姓皆知。此外,可安排口才出众的官员,深入民间,向百姓宣传朝廷的平叛决心和正义之举,争取民众的支持。”
李隆基说道:“好,就依李爱卿所言。檄文务必言辞犀利,切中要害,让安禄山的恶行昭然于天下。宣传官员的选派要慎重,确保能够准确传达朝廷之意。”
随后,众人就具体的细节展开了深入讨论。从军队的粮草供应、兵器装备,到政治宣传的具体内容、策反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谋划。
在讨论粮草供应时,户部尚书说道:“陛下,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粮草供应是关键。臣已估算,需在各地提前筹备充足的粮草,并安排专人负责运输和管理。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粮草储备和调配机制,确保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
李隆基说道:“粮草之事关乎成败,务必妥善安排。爱卿要确保粮草的筹集、运输和管理都有条不紊,不得出现丝毫差错。”
关于兵器装备,工部尚书上奏道:“陛下,臣已命各地工坊加紧打造兵器铠甲,确保军队装备精良。同时,还研发了一些新型的攻城器械,可在攻打范阳时发挥重要作用。”
李隆基欣慰地说道:“甚好。兵器装备的精良与否,直接影响着将士们的战斗力。爱卿要继续督促工坊,保证兵器的质量和数量。”
经过一整天的商讨,详细的军事和政治策略终于制定完成。李隆基看着殿下的群臣,神色庄重地说道:“诸位爱卿,此次全面出击,关乎大唐的兴衰存亡。朕相信,在诸位的共同努力下,定能成功荡平安禄山势力,消除藩镇威胁,还我大唐太平盛世。众爱卿务必各司其职,全力以赴。”
群臣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随着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大唐的军队开始集结,檄文也在各地张贴传播。一场旨在彻底解决安禄山势力的全面出击即将拉开帷幕,整个大唐都在为这场决定命运的战役而紧张筹备着。而安禄山,却还未完全意识到,一张由朝廷精心编织的大网,正悄然向他笼罩而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等将领纷纷领命,开始整军备战。郭子仪在军营中对将士们慷慨激昂地说道:“兄弟们,此次出征,乃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宁。安禄山谋逆叛乱,妄图颠覆我大唐,我们身为大唐的将士,定要奋勇杀敌,将逆贼一网打尽!”
将士们群情激昂,齐声高呼:“奋勇杀敌,荡平逆贼!”
李光弼则在另一处军营中,仔细研究着斥候送来的地形地图,对副将说道:“你看,此处山谷地形复杂,我们可在此设下伏兵,若安禄山的军队从此处逃窜,定能将其一举歼灭。”
副将点头称是:“将军高见,此处确实是绝佳的伏击地点。末将这就安排人手前去布置。”
哥舒翰也在积极筹备着攻城事宜,他对工匠们说道:“这些攻城器械至关重要,一定要确保其坚固耐用。在攻打范阳时,它们将成为我们破城的关键。”
工匠们纷纷表示:“将军放心,我们定会全力以赴,保证器械的质量。”
与此同时,朝廷的政治宣传工作也取得了显着成效。檄文传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百姓们对安禄山的罪行义愤填膺,纷纷表示支持朝廷的平叛行动。
在一个小镇上,一位老者看着张贴的檄文,气愤地说道:“安禄山这逆贼,竟妄图谋反,真是罪大恶极。朝廷此举真是大快人心,我们百姓一定全力支持。”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附和:“对,一定要将安禄山绳之以法,还我们太平日子。”
而在安禄山的阵营中,一些尚未倒戈的将领看到朝廷的檄文后,心中也开始动摇。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对安禄山的叛乱之举产生了怀疑。
一位将领对同伴说道:“你看朝廷的檄文,把安禄山的罪行说得清清楚楚。如今他众叛亲离,我们跟着他恐怕没有好下场。”
同伴点头道:“是啊,我们得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考虑了。”
随着大唐军队的日益逼近和朝廷政治攻势的加强,安禄山的处境愈发艰难。但他仍妄图负隅顽抗,在范阳城内加紧布置防御,准备迎接朝廷的进攻。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在朝廷精心策划的全面出击面前,似乎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在范阳这片土地上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