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刘协,假死后,曹操天塌了 > 第98章 粮源广进,军势愈盛

“粮草告急。”

刘协语气低沉,目光落在粮仓的方向。

他眉头紧锁,仿佛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刘协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粮则军心涣散,霸业难成。

帐中气氛凝重,落针可闻。

孙仲。

这个主管粮草的小吏。

此刻更是吓得浑身发抖,头低得几乎要埋进胸口,不敢与刘协对视。

他那肥胖的脸上,汗珠涔涔而下,仿佛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

“陛下……”典韦瓮声瓮气地开口,粗犷的面庞上满是担忧。

他虽不善言辞,却也明白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赵云则沉默不语,但紧抿的嘴唇和锐利的眼神,都显示出他内心的焦虑。

老农王伯此刻也是一脸愁容。

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无奈,粗糙的手不安地搓着衣角,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虽然之前筹集的粮草够多,但这些远不是长久之计。”

刘协缓缓说道,目光从众人身上扫过。

“以目前的消耗速度,不出三月,这些储备又将见底。”

“到那时。”

“若还未找到新的补给来源,我军必将陷入绝境。”

他站起身来,在营帐内来回踱步,手指不停地敲击着腰间的玉带。

“这些日子,我夜不能寐,一直在思索应对之策。”

“然而,周边州郡连年灾荒,百姓本就食不果腹,想要再征粮草,谈何容易?”

典韦握紧了手中的长戟,瓮声瓮气地说道:“末将愿率一支精兵,前往敌后劫夺敌军辎重!”

此言一出,帐中众人皆是一惊。

赵云摇了摇头,“此举太过凶险,一旦被敌军察觉,不仅难以成功,反而会打草惊蛇,使敌军加强戒备。”

老农王伯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缓缓开口道:

“陛下,依老夫看,要想长远解决粮食问题,还需从耕种入手。”

“眼下时节尚早,若能在军中推行屯田制,让士兵们在闲暇时开垦荒地,种植作物,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此言有理。”刘协停下脚步,转身看向王伯,“只是战事吃紧,恐怕难以分出足够人手。”

“陛下不必忧心,”王伯继续说道,“老夫愿意带领乡亲们一同劳作,定不会耽误军务。”

帐中众人陷入了沉思。

这个方案虽然不能立刻解决问题,但却为未来提供了一线希望。

刘协回到寝宫后,脑海中浮现出了许多来自未来的农业知识。

作为拥有现代记忆的皇帝,他知道必须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

“来人!”刘协传唤近侍。

“速去请来王伯,还有懂机械制造的工匠。”

几日后,在一处临时搭建的实验田里,刘协向众人展示着他设计的新式农具:“这是改良后的水车,可以利用河水自然流动来灌溉农田。还有这铁铧犁,能更有效地翻松土地。”

王伯眼睛一亮:“陛下,这些工具确实比我们用的好太多!”

与此同时,刘协还从记忆中提取了高产水稻和小麦的种植方法:“这两种谷物产量更高,且更耐旱涝。我已经派人去南方采集适合的种子,预计一个月内就能开始试种。”

在刘协给王伯讲授这些方法后,王伯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筹备工作。

他带着自己的一身农技经验,像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带着士兵们开启了这片土地上的新战役——水稻的种植。

初春的阳光还略带几分寒意。

王伯站在一片新开垦出的水田边。

手中拿着一根长长的木棍,仔细地测量着水田的深度。

“小伙子们,这水田啊,讲究可多着呢。水太深,秧苗容易淹死;水太浅,又不利于扎根生长。”

他一边说,一边用粗糙的手比划着合适的水位高度。

士兵们围拢过来,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求知的渴望。

这些平日里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大汉。

此刻却像一群听话的学生,认真地听着这位老农夫的教诲。

王伯先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士兵开始平整田地。

他们赤着脚踏入泥泞的水田,用特制的农具一点一点地将田地变得平整如镜。

那黑色的泥土在他们的脚下翻滚着,散发着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

王伯还不时地弯下腰,用手仔细地摸着田地的表面,确保没有高低不平的地方。

“这田地就像战场,必须得平整,不然秧苗生长就不均匀啦。”他笑着说道,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上满是认真。

接下来便是插秧的环节。

王伯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捆嫩绿的秧苗,就像捧着最珍贵的宝物。

他先做了一个示范,将一棵秧苗轻轻地插入泥土中,动作轻柔而又精准。

“插秧的时候啊,手要轻,不要把根弄断了,株距和行距也要掌握好,这样才能保证每棵秧苗都有足够的空间生长。”

士兵们学着王伯的样子,一开始还有些笨拙,但慢慢地就熟练起来。

他们弯着腰,一棵一棵地插着秧苗。

那嫩绿的秧苗在水中整齐地排列开来,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在水田里徐徐展开。

微风吹过,秧苗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这些辛勤劳作的人们点头致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日的阳光变得炽热无比。

王伯带着士兵们在田间忙碌地除草、施肥。

他们头顶烈日,汗水湿透了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滑落。

王伯却不顾炎热,总是冲在最前面。

他教士兵们如何识别杂草,哪些草是有害的,哪些是可以留在田里的。

士兵们也逐渐从门外汉变成了半个农夫。

他们熟练地拔除着杂草,然后将肥料均匀地撒在田间。

那黑色的肥料散发着一股刺鼻的味道,但士兵们却毫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丰收的希望。

终于,秋天的脚步近了。

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杆,金黄色的稻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浪。

王伯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丰收的景象,眼中满是欣慰的泪水。

他苍老的声音在这片金黄之中回荡:“小伙子们,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啊。”

收获的日子到了,整个营地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士兵们手持镰刀,兴奋地冲向稻田。

他们熟练地收割着成熟的稻谷,那“唰唰”的割稻声仿佛是一首欢快的乐曲。

王伯也不甘示弱。

他虽然年迈,但手中的镰刀挥舞起来却一点也不慢。

他一边割稻,一边还哼着古老的农歌,那歌声虽然不甚嘹亮,却充满了生活的韵味。

不一会儿,田间就堆起了一座座小山似的稻谷。

士兵们将稻谷装入麻袋,一袋一袋地运往粮仓。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是经过无数汗水浇灌后的喜悦。

“报!”一名士兵兴奋地冲进军帐。

“陛下,新稻田大获丰收!产量足足是以往的三倍!”

典韦惊讶道:“这怎么可能?往年这个时候连一半都不到啊!”

赵云也忍不住称赞:“陛下当真神人也!这些新工具和种子确实厉害。”

王伯笑呵呵地说:“多亏了陛下的奇思妙想,现在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连附近的百姓也都受益。”

“陛下圣明!”众人齐声赞叹。

他走上前去,紧紧握住王伯的手:“王伯,多亏了你啊。”

王伯憨厚地笑道:“陛下,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啊。这水稻的丰收,可是咱们军民一心的见证。”

夜晚降临,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收获的喜悦。

他们谈论着这一年来的辛苦与收获,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因为他们的努力,变成了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而这丰收的稻谷,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危机,更让士兵们明白了土地的珍贵和百姓的力量。

从此以后,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有战争的号角,更有耕耘的欢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