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上对冯一平,和他那本书的抹黑声,渐渐淡了下来。
无它,无论是那些发文抹黑冯一平的人,还是刊登这些文章的报纸,都希望冯一平能站出来反驳,你来我往的,那才热闹,那才有效果。
奈何,一个巴掌拍不响,冯一平这个二十岁的大学生,太能沉住气,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那些专家教授们,看自己费尽心思写出来的文章,得不到冯一平一句话的回应,坚持了没几次,就自己败下阵来,因为发表这样的文章,不但没稿费可拿,反倒还要花钱的。
有几个在心里暗骂,“见了鬼了,这个年纪的年轻人,不是火气最大吗?怎么面对这样的批评声,都可以无动于衷?”
呵呵,他们真不知道冯一平是谁,不知道冯一平有多么鸡贼,想让他陪他们在报纸上对骂,抬高他们的知名度和身价,做什么美梦呢!
可是,他们做的最大的美梦,就是当冯一平是好欺负的!
嘿嘿!难道他们忘了,年轻人的火气,真的很旺吗?挨打挨骂却不还击,真不是他性格。
如果真的是学术探讨,那还罢了,但既然他们的用心是想借冯一平博名声,冯一平同志,怎么可能当这些事没发生?
特别是有些人的文章,并不是针对冯一平的那本书,而是针对冯一平个人,这样的人,也就这么放过,也不整治一番,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虽然爸妈从小教导。
同样,有几份报纸刊登的文章,详细的剖析了“大师”语焉不详,扑朔迷离的履历。
年轻时到南方打拼,毫无建树,却被传销集团所吸引,他抽身之后,觉得这一行大有前途,前往东北发展自己的传销事业,后被警方通缉追捕,于是又逃到南方,隐匿几年,风声过去之后,改名换姓,通过一系列包装,就成了“国学应用大师”。
这篇报道一出,瞿大师连站出来反驳都没有。
两天后,他的培训机构,已经人去楼空,而瞿大师,这时已经身在香港,筹谋东山再起的同时,和那位成大师一样,一直想不清楚,怎么就会有人这样和自己过不去呢?
他们是做梦也没把自己遭遇的这些事,和他们之前想踩着上位的,迄今为止,一言未发的那个大学生联系在一起。
这两个人好收拾,但是那些专家们,冯一平则费了一些功夫。
自己当然不会出面,那样正中他们下怀。
原本他想着,是不是在学校里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为自己发声一次,碾压那些想出名的所谓“专家”一把,考虑再三之后,他放弃了这个方案。
一是在外人看来,清华大学的教授发表反驳的文章,有护犊子的嫌疑;二来,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一般也不会主动参与这些论战,而冯一平也不想破坏自己在老师们心目中的好学生形象。
最后,在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蓝海战略之前,上海一家研究所的一位有自己的财经专栏,又经常上电视的知名专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当然,让该专家发表这样的文章,冯一平也算小小的出了一点血,导致他那两天,情绪有点低落。
不过,因为有报酬,这位专家详细的读了冯一平的那本书,并且参考了冯一平提供的一些思路,写出来的文章,很有说服力。
他一一分析了蓝海战略的几个特色,最后得出蓝海战略的核心,就是创新,不点名的批评了那些危言耸听,甚至制造文字暴力的不知名专家的观点。
那些不知名,但想出名的专家,好容易得到了反应,当然不会偃旗息鼓,正准备在报纸上扯上几个回合,这时,有场外选手入场帮忙,好几家国内知名公司的老总,在报纸上发表了推崇蓝海战略的文章。
知名企业家的推崇,比知名专家的文章更有说服力,这等于是两面夹击,罗、马那一路的专家,等于被人左右开弓,脸被打得啪啪响。
不但没有成功的刷一刷名气,圈内的名声,反而比之前还臭一些。
这是哪位天使大姐派来帮我的呢?冯一平实在有些想不通。
然后他接到了一个电话,商务印书馆打来的,原来这些场外选手,就是商务印书馆活动的结果。
挂了电话,冯一平不由自主的赞了一句,“这才是好队友啊!”
而且,背景深厚,资源丰富的商务印书馆,他们的动作不止如此,为了宣传这本书,他们已经为冯一平安排了一些列的电视采访,而第一家,就是首都电视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