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生人士,加上美国大选的全国投票日在即,冯一平不太想坐飞机去华盛顿,又否定了雅各布开车去的提议,大巴当然也不是个好选择,最后,斯坦福的高材生,给清华的在读生,订了火车票,头等车厢。
四百公里,列车需用时三个多小时,相较国内的火车,这些年经历了好几次大提速,美国的这些私人铁路公司,真的很保守。
宾夕法尼亚车站,给人的感观相当不好。
据说最初的车站大楼很漂亮,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宾州铁路财务状况恶化,主楼被拆,而它所有的月台又都在地下,最近一次的整修,也在好几年前,在这没有阳光的地下空间里,通道墙上和地上,到处都是历史的印记以及,污迹,人流量又大,空气质量也相当一般,和地面上的繁华绚丽一比,名副其实的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雅各布跟了冯一平这几天,服务越来越周到,见小老板脸色不大好,说了一声,就朝商店跑,他这一去,花了好一会,回来的时候,老远就在喊,“冯,”
冯一平一看,吃的东西没买多少,手上倒拿着厚厚的一摞报纸,“怎么买这么多?”
“你看,”雅各布激动的一份份翻给他看,“都有你的报道,冯,你现在出名啦!”
虽然吃早餐的时候,冯一平就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了关于自己的新闻,那份报纸,此时也正留在他包里,但现在见了这么多,他还是有些吃惊,这个事。
最后,顺道恭维了一下他们国家的选举体制,哪怕他心里此时在腹诽不已,过几天就有好戏看。
今年美国大选计票结束后,戈尔和小布什同学,为了总统宝座的各种撕,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世界各地的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学生们,对冯一平的演讲,普遍兴趣缺缺,哪怕他预判的那些事,明年铁定会发生,但一等主持人宣布提问开始,霎那间,下面就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举手准备提问。
冯一平马上明白,这些交货们,怕是没憋着什么好屁,估计都想给自己来个下马威呢吧!
面对着台下踊跃的人群,主持人还算靠谱,开始点的都是一些比较配合的学生,比如,第一个,是个女孩子,问的是,“你第一次来美国,请问有什么感受?”
这个问题非常应景,冯一平张口就来,“感受很多,最深的感触就是,和我的祖国一样,美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
等到第三个问题,就不那么友善,一个穿着棒球服的家伙问,“为什么你的书,会率先在我国出版?”
这货不是个好货!不过这样的问题,此时怎么难得住冯大专家?甚至可以说是刚好帮了他的忙。
“首先我很荣幸,哈佛商学院出版社,能看中我的作品,并且一再做我的工作,希望这本书由他们出版。
其次,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想着要出版这本书,可能有些同学知道,我这本书,一开始是在我的那本《前沿》杂志上连载,作为一本定位高端的杂志,创办的时候,处境比较艰难,我希望用自己的这本书,为它吸引一些人和公司的关注。
等到杂志走上了正轨,而好多读者对蓝海战略很感兴趣,出版社那边,又盛情难却,综合起来,才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
接下来的货,问的问题更特么尖锐,“你怎么看待我们两个国家的选举制度?”
我只是个学生和企业家好不好!
他看了看,后面并没有让新闻采访记者进来,还是很谨慎的说,“实践证明,我们两国人民,都选择了最适合自己国家的道路。”
好在自由提问只有三十分钟时间,结束的时候,冯一平自己暗暗的松了口气,中二少年神马的,最难对付。
“我想在校园里逛逛,”他对雅各布说。
“好的,”冯一平的这个要求,雅各布没意见,他也不去车上等,隔了一段距离,吊在冯一平身后。
看着这个规模不大的校园内,那么多天主教特色的建筑,冯一平真的有些感概,这所学校,成立于1789年,那会,还是乾隆年间,国内的读书人,当时还在潜心研究八股文,以期高中,这个差距,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路边有一排长凳,他正准备去歇歇脚,忽然看到前面的垃圾桶边,一个留棕色长发,身材飘逸的女孩子,正在那翻着什么,他走过去问了一句,“需要帮忙吗?”
女孩子闻声回过头来,冯一平眨了眨眼睛,愣在当场,咋个是她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