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242章 民意

小市民的奋斗 第242章 民意

作者:无语的命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0 14:40:56 来源:小说旗

“宾臣兄,下面就是西北!从空中鸟瞰西北,到是别有一番滋味,相信蒋都统绝对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的。我们主任原本是打算是亲迎您的,不过因为一些公事担搁了,还希望宾臣兄多多担待。”

透过客运飞艇的艇仓边的舷窗看到远处已经出现的西北的时候,杨永泰必恭必敬的开口对作在对面的蒋雁行说到,此时的西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异样的光彩。不可否认,杨永泰很喜欢从空中鸟瞰西北的感觉,虽然这不过是第二次。

“畅卿,可以告诉我,你为什么会选择投靠西北吗?据我所知,你是西北高层唯一的一个广东人,你们广东人不是大都是投靠南边的那位荪先生吗?”

透过圆型的玻璃舷窗朝远处望去,蒋雁行看到连片的工厂以及大量的楼房,从空中看过去,蒋雁行知道为什么报纸上说西北才是中国第一现代化城市,单是那些规划的整洁,也绝对不是各地的老城所能相比,对于眼前的这个司马的秘书长,蒋雁行很好奇,为什么他作为一个广东人会投靠西北,而且可以被委以重任。

“宾臣兄,在西北云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英才,在西北从来也就没有什么地域、老乡的概念,任何职位都是有才、有能者居之。这正是畅卿来西北的原因。蒋都统是否听说过一句话,心有多宽就能做多大的事,无论是北方政府还是南方那位荪先生,他们一定程度上都带有较浓的地域色彩,这种鼠目寸光之举,恐怕也难成其事,相信蒋先生永远都不会后悔您的决定。”

杨永泰开口直接回答到,虽说嘴上说的是如此,但是只有杨永泰知道自己是什么让自己来到西北,但是那些肯定不能说出来。

在大多数时候政治根本就是一场投机,政坛的沉浮不过是投资成功失败与否结果,如果投机成功的话,可以得到难以想象的回报,作为政学会的成员杨永泰来,之所以离开由张耀曾、谷钟秀等国民党右翼以研究欧事为名组建的欧事研究会,也就是所谓的政学会。

而杨永泰来到西北之后,便立即在好友的介绍下加入复兴党,其原因根本就是认定了拥有目前国内最强大的工业基础的西北,才是最大的靠山,在杨永泰看来,西北的工业实力就是西北军力的保障,而在这个时代,强大的军力则是保障一切政治利益的前提。

作为一个投机政客,杨永泰自然知道怎么样才能引起西北三区的真正的主人以及复兴党党魁司马的注意,于是便在入党后和一群知交好友弄起西北时政研究会,最后杨永泰的投机成功了,成功的进入了司马的视野,最终成为了察哈尔临管会的主任办公室的秘书长。

“畅卿老弟,后悔?你觉得我的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吗?热河的那个郭都统恐怕已经到了西北了吧!也是搭乘的这种飞艇来的西北?中央是北方的,天空是西北的!果然如此,想来郭都统当时应该也是惊骇不已吧!”

对于眼前的杨永泰的回答,蒋雁行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把话题转移到了身下的飞艇上。一年前在京城的时候,蒋雁行曾和眼前的这人有过一面之交,对其自然还是有所了解他不过是个投机政客罢了,说这么说无非是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不达在看着地面的上的城市,蒋雁行心中所想更多的是震惊,搭乘着这种杨永泰口中的客运飞艇从归绥到西北只不过是半天的时间,这一切让蒋雁行感觉到更多的是惊骇,蒋雁行相信热河的那个土包子不会比自己好上多少。

“呵呵!中央是北方的,天空是西北的!宾臣兄,你觉得北方还能再坐多长时间的中央?那群祸国殃民的权贵不可能永远都坐在中央不动的。”

听到蒋雁行的话后,杨永泰开口说到,作为察哈尔临管会的秘书长,杨永泰自然知道一些事情,必竟有一些事情并不能瞒住杨永泰,更何况还没有隐瞒的意思。

“啊!”

听到眼前的这个杨秘书长的话,蒋雁行有些惊骇的看着眼前这个司马的秘书长,心知道作为司马智囊之一他绝对不可能无的放矢,但是一想到西北的军力之后,蒋雁行也有些释然了,如果不是意图中央的话,西北有必要保持如此庞大的军力吗?

“主任,郭都统、蒋都统已经到了,正在会客室内等着您。”

作为复兴党政研会会长,以及察哈尔临管会主任办公室秘书长杨永泰虽然年龄比司马要大上近二十岁,但是在司马的面前,还是表面的异常的恭敬,作为一个没有一丝根基职业政客,杨永泰深知自己目前所有的一切,实际上都眼前的这个年青人所给予的,正因为如此,杨永泰才会在很多时候注意自己的言辞。

“畅卿,这段时间你辛苦了,我这人疏于政务,如果不是你居中协调,恐怕这三区政务早已经是混乱不堪了。走我们一起去见一下郭、蒋二位都统。”

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近四十的杨永泰,司马开口说到,有时候司马昭之心会感觉有那么一些造化弄人的味道,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出现,今年眼前的这个中年人就会到广东,十多年后他就会成为浙江的那个人的智囊。可此时他来到了西北,机缘巧合却成了自己的智囊。

历史从来不会让无为之辈留名,留名之人必有过人之处,在这两年之中司马所接触到的那些历史上的有名之人,都给司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眼前这个在历史上曾称为“当代卧龙”的杨永泰,在这一个月之中的表现,的确让司马佩服不已,过去让司马感觉有此烦躁的政务,在其的疏理下,一切都变的景然有序起来。

“主任,这些是畅卿份内之事,实在是谈不上什么辛苦。畅卿在年界不惑之时,能得主任赏识,实是畅卿之福,那里有什么辛苦之说。”

听到司马这么说,杨永泰连忙开口回答到,辛苦?来西北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这份辛苦吗?不过相比之下,杨永泰对眼前的这个年青人,却是佩服到了极点,尤其是在用人上的不拘一格,甚至于可以用大胆至极来形容。

想当初他只不过是见过自己一面,就把察哈尔临管会主任办公室秘书长一职交于自己,这个秘书长说是秘书长,但是实际上却是主导着三区的大半政务,几乎等同于半个主任一职。在欣喜的自己能一展所能之时,更多的时候杨永泰可是打着十万分的小心,尽可能的做好一切,以免留给他人口实。

“畅卿,你知道为什么中央让我们组建那个西北边防公署又任命我为边防公署的主任后,我们还要费这么多功夫演这出戏吗?”

在站起身朝会客室走去的时候,司马开口问道身边的杨永泰,必竟在很多人看来,可属管三区外加蒙古军政事物的西北边防公署,和西北省并没有任何区别,必竟目的无非是三区一体而已。

“民意!三区的合并是建立在民众以及国防的需求之上,西北边防公署不过仅仅只是解决一时之急,根本还是三区联合建省,实际西北、蒙古一体化,以保蒙古边防不失。最重要的是国务院让我们建这个边防公署,根本就没有按什么好心,三个需要中央任命的特别区的存在,就等于把西北分成三块,如此一来西北未来发生变数的可能就会增加。一个家不可能出现三个主人,尤其是在我们西北根基本就不稳的时候。”

听到司马的问题后杨永泰开口回答到,在归绥的时候一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杨永泰就对其利弊进行一番分析,最后还是从中嗅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西北边防公署的出现,实际上就是等于要阻止西北建省。

这看似中央认同了西北对三区的控制,甚至于还大方的把蒙古给了西北,好像西北占了一个天大的便宜一样,可是结果呢?对于在三区根基不稳的西北而言,三个省级特别区根本就是三个定时炸弹,相比之下一个北省却要更容易控制。但是在中央批文已经下达时,有什么理由反驳呢?只有一个,用民意!

---------------------------------------------

“大总统、总理钧鉴:国务院各部总长、各衙门步军统领、警察总监、巡阅使、督军、省长、司令、师旅长、护军使、镇守使、各省议会、各政党、商务总会、农会、工会、教育会、商会、各报馆公鉴。热河、绥远、察哈尔三特别区,民风相近,经济相辅,本为一体,……热河、绥远、察哈尔三特别区,总面积近八十万平方公里,但人口仅为五百四十余万人其中热河省不过二百余万,察哈尔不过百多万,绥远百多万,三特区地处西北以至百姓生活贫困异常,更各自承担三特别区各类杂税、协饷等诸多开支,……现今三区已决定内裁厘金、杂税,内禁鸦片,共剿匪患,实为一体之策。以惠三区五百四十余万黎民计……唐努乌梁海克穆齐克旗之惨案,更彰显蒙古及三区边防之严酷,虽中央已批准组建西北边公署,然后西北边防公署仅不过为拳权临设机构,为彻底解决三区边防之隐患,集三区之财力、物力、军力以保蒙古不失,现任绥远都统蒋雁行、热河特别区都统郭云深及察哈尔特别区临管会主任司马及三特别区议会,联名上书中央,批准三区另建行省,以惠三区百姓、以保西北、蒙古边防之不失。三特别区不日将于西北召开建省会议,三区都统、主任在建省之时将辞去原职,待建省会议结束选出新省长之后,还政于民,将地方政务具以移交之,以还政于民之举送三区五百余万百姓以薄礼,以响应五百万三区民众自治之举。望中央能以三区百姓民愿为许,感其实行民主之精神,批准三区联合建省。热河、绥远、察哈尔议会于三区。”

当这份属名三特别区临时议会的通电,从热河、绥远、察哈尔的电报局拍发至各地,这份由司马的幕僚班底起草的通电的目的,无非是在这个时候假借民间、边防之名,实现三特别区的真正合并,必竟相比于西北边防公署这个机构,西北省反倒更适合,必竟边防公署只不过是一个临设机构而已。

当这份通电电文经各电报局传至全国之后,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早已经司马等人预料之中,自从进入共和以来,国人只见过各省督军为争权夺利而不惜一切,除看到过蔡锷曾在在四川督军之职上主动在功成之日去职外,还真没有见到那位督军自动去职,更何况此时还是三个特别区都统同时去职。

“我们在北边那个小老乡,现在玩弄民意,玩弄越发熟练起来,不过才几天功夫,就假借禁毒、剿匪之名把他的西北军派到了三区,现在又假托还政于民、巩固边防,借口彻底吴并三区啊!西北边防公署主任之职喂不饱他啊!估计等这份“还政于民”的通电发到全国的各个团体手中之后,就会在各地掀起轩然大波了。”

看着手中的电报,段祺瑞开口对身旁的徐树铮说到。早已和西北达到了协议的段祺瑞当然知道这不过是西北行三区合并的一步罢了,段祺瑞还以西北是想通过三区都统上书中央的形式,以此实现三区合并。

段祺瑞之所以决定组建西北边防公署,并任命司马为公署主任,除了加强边防之意之外,还有一点儿私心,那就是阻止三特别区的实质性的合并,那怕是三个特别区只是在名义上存在,那么未来的西北就绝对不可能是一块铁板,到时中央才有机会。但却没想到最后西北竟然会假托民意、国防之名,用议会合并的形式实现联合建省的目的。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恐怕还真以为咱们的这位小老乡疯了,自愿放权,这种事除了西南的那位,到现在国内有几人做过,真也罢,假也算,恐怕不日要出现一个西北省,边防公署还是让他看穿了。算了,现在西北交付的第一批一个团的装备已经在南苑卸下,咱们现在还是先以编练中央模范师的名义把第一个团练出来吧!”

对于这份电报的内容,徐树铮即便是不看,也知道恐怕西北又是假托民意,论及民意舆论的利用,徐树铮发现无论是府院双方,与其相差甚远,西北利用就是所谓的民心所向,从一开始就占据道德的至高点,让人无从反驳。拿这次西北的所谓还政于民之举,如果外界反对,那就是支持军政,反对民主自治,所以让人无从驳斥啊。

“以国务院的名义发电三特别,此为民心所向,中央乐见其成,望三区议员、民意代表以三区民众福祉及国家边防为念,切记今日之诺。哦!幼铮,你刚从南苑接收军械回来,西北交抵的军械质量如何?”

放下手中电报后,段祺瑞稍加考虑后,知道此事不可为之后。便开口问到徐树铮军械的事情,必竟孰轻孰重段祺瑞当然知道,对于现原国务院,编练模范军恐怕是第一要务。

“西北交抵的这批军械的质量非常不错,比起日人的械弹要好上不少。一个团三千三百支步枪,六十三架轻重机枪,四门野战炮。再配以数百支官佐用手枪,以及数百吨弹药。这些武器弹药都是西北军从自己的仓库库存中调用,一部分枪托上还码有西北民团的标记。剩下的军械按照之前达成的协议,之后每四个月一批军械,下一批军械就要等到五月底了,现在的军械足够我们编成一个模范师。”

听到总理这么问,徐树铮便开口笑说到,刚从南苑回来的徐树铮在那批武器卸下之后,亲自检查了那批军械,结果令徐树铮倍觉满意,所以才会如此这么说,必竟随着西北交付的第一批军械,那么未来模范军的编练则会再顺利不过。

“那就好!那就好!幼铮,模范军的事情你要多辛苦一些,现在虽说全国在咱们体系内的部队多达近百个师旅,但是实际上受中央掌控的不过只有十几个师,就是这几个师,也不过都是靠着过去的交情勉强维持罢了,中国想富强,像现在这般四分五裂定是不行,想统一就必须要编练模范军,若是总统和国会同意参战的话,模范军还可改成参战军,利用协约国贷款编练参战军,现在只能期待着国会尽快通过对德断交的决意!至于蒙古诸事,就交给他的西北省办吧!咱们只要尽责就行了!”

一直以来段祺瑞并不是一个勤奋的总理,但是尽管如此,段祺瑞在心里还是坚定的相信一个道理就是若想中国富强,就必须要扫除地方势力,实现中国的统一,正因为如此,并不勤奋的段祺瑞才会在模范军的编练上倾注大量的心血。

虽说编练模范军名义是为了中央编练直属陆军,也是为未来参战筹备力量,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了扩大段祺瑞个人军事实力所用,当然最终目的,无非是依靠这支军队实现全国的武力统一罢了。

“从国务院派出几十名随员已经在山东、徐州一带招募了一万八千名新兵,估计月前这批新兵就会回京,而基层军官也大都是保定新晋江苏、安徽、山东三省毕业军官生,模范军定会成为中国的模范军。”

对于段祺瑞对于模范军的看重,作为其心腹的徐树铮当然知道,所以才会暂时放松和总统府之院争持,而全力投入到筹备模范军的诸多事物之中。

而在提到模范军的时候,徐树铮脑子里不禁想到上次和司马谈判时,在张家口火车站所见到的那些在风雪中的西北军的宪兵,虽然知道那些宪兵可能是西北民团中最精锐的军人,但是徐树铮还是把西北军当成模范军范版,以期模范军真的可以成为全中国的模范军。

“主席,这西北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竟然会发出这般通电?”

一接到这份三特区的电报后身为参议院副议长的王正廷,就开始在想着这西北到是卖的什么药,必竟现在三个特别区名着是三区,实际上随着西北民团的进驻热河、绥远,三区业于成为一体,而现在西北却打出了还政于民的旗号。着实让王正廷看不透。

在这个国会正在讨论是否参加时,突然冒出了这么一个通电让王正廷实在是有些迷惑不解,虽说月前西北主导通过的那个《反分裂法案》时,王正廷还能看出西北的目的无非是蒙古,但是现在的这份借民意、国防之名联合建省的通电中提到的还权于民,让王正廷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必竟王正廷不相信西北的那个新军阀能这么大方的把权力让出去。

“西北看来是有意想介入议会政治,无论如何,国会对此都要给予支持。”

看着电报王家襄犹豫了一会说到,作为国会主席的王家襄知道现在中央正在恢复着议会政治,而现在西北这一举措,无疑可以使国人重回议会政治之前,而不是寄于军权争斗,尽管看不出西北的目标,但是王家襄还是决定通电支持三区。

元世凯称帝时,北京的国会饱受摧残,议员们纷纷南下,聚集上海的不下200余人,西南护国运动开始后,旅沪的国会议员也为之声援呼应。

袁世凯末期之所以敢于称帝,因为他已把民国成立后一点点政治生机斩断,民初的政党活动,自癸丑二次革命后即销声匿迹,甚至连推翻清朝,创建民国的国民党亦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开国人物如孙中山、黄兴、陈其美、胡汉民、于右任等,有的亡命海外如孙、黄二公,有的难逃厄命如陈其美被刺死。

正因为如此,王家襄知道现在既然有地方实力派系,愿意重新回到正当的政治角逐场,那么作为国会主席的王家襄自然对此乐见,同时还可扩大议会影响力,以求中国政治最终回到正常的轨道。

“欣闻三特别区都统、主任已决意还政于民,归权于地方,行权于议会,实开中国政气之先河,国会诸公乐见于此,并将全力支持三特别区行此新政,望三特别区切实执行此诺。望三区议会诸君子一心一德,无党无偏,以法治为指归,立宪政之基础。望国人此西北三区为范本行宪政之本质,立议会之政治,复国家以安康。”

尽管在内心深入王家襄还不甚相信西北,但是当天还是以国会的名义通电支持西北还政于民之举,通电之中尽是赞美之词,当然免不得敲打一番。

而作为蔡锷的老师的梁启超,在看到西北的这份通电时,考虑再三之后,则发出了一份“惟有寄望于西北三区诸君子艰苦于西北,为国人觅一遗种地耳。”的简单电文,出于对蔡锷的相信,梁启超希望西北能够实现小地盘的政治改革的梦想。

在上海的荪中山在看到西北的通电后,在犹豫再三之后,虽觉其中隐匿一些内情,但最后还是决定通电祝贺西北顺应民意之举,当然同时免不得会以一种另样的目光打量着西北三特别区。

--------------------------------------------------

“司马主任,请回吧!不劳您大驾了!”

在司马办公室的大院门外,蒋雁行走出大门看到车门被卫兵打开后便径直座上车,在上车时头也不回的开口对送行的司马说到。

如果让蒋雁行评价司马的话蒋雁行会用厚颜无耻来形容司马,当初邀请西北出兵的时候,蒋雁行还以为至少自己可以保留一个绥远都统之位以及部分民政权力,必竟国内一直都是如此。

可是随着西北进入绥远先是整编了各地警察力量,后又借口防疫之名向绥远各县派出大量的民政机关主管,整个绥远在两个月之中被西北用这种掺沙子的方式控制了下来,而这次来西北,更是直接让自己通电全国辞职支持三区建省。

现在蒋雁行知道相比于过去那个坏在明处的李际中,这个司马却根本就是一个笑里藏刀奸徒,什么不干涉都统府属理的绥远民政,结果他派出和提拔的地方机关主管直接架空了都统府,什么绥远没什么野心,结果从今以后就没有绥远了,如此一来蒋雁行怎么可能会有好心情。

“主任,请回吧!送到这就行了!”

和出身军旅的蒋雁行有所不同,出身参议的郭云深此时在司马表现的很是恭敬,郭云深知道当初老大选择把自己这个没有什么背景和后盾的参议扶上热河代都统的位置,实际上就是为了今天做铺垫,正因为如此,郭云深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摆到司马的下属的身份上。

尤其是随着毅军左右两翼主力以及张连同、常德胜的游击马队,被驻热河的西北军宪兵队以禁烟不利的借口缴械,而右翼张殿如试图反抗时,直接被其宪兵队以叛乱罪镇压了下去之后,郭云泞更是非常谨慎的摆正着自己的身份,那就是司马的下属。

“宾臣兄、明湖兄,慢走,慢走!”

亲自把蒋雁行和郭云深送出了大门后,从他们的口气中司马可以感觉到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上的不同,但是仍然笑容可掬的开口说到,对于蒋雁行的不满和郭云深的恐惧,司马当然可以理解,但是为了西北,也只能如此了。

“鸿飞,你是公司的老人一直以来都处理着公司的外事,过去你从没让我失望过,现在你是西北边防公署的外事专员,此次进京就克穆齐克旗惨案与俄人交涉。你是西北民团的上尉预备军官,你记住我今天说的话,如果你做出一丁点有损国格的让步,你也不用回西北了,直接用你的佩枪自裁谢罪就行了!如果你不自杀,调查部也会追杀你!”

在把蒋、郭两位都统送出之后,司马在办公室里接见着今天就要进京与俄人交涉的外事专员范鸿飞,当然是以西北边防公署的名义临时委任的,看着眼前的年龄与自己相仿的年青人,司马开口说到。

“请主任放心,如果鸿飞做出一丝有损国格之事,鸿飞绝对不会污了调查部的手。”

出于对主任的了解范鸿飞知道主任绝对不是在开玩笑,如果自己到时真的做出那种事,恐怕到时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救得了自己,最终只有死路一条,于是连忙站起身开口回答到。

“记住,你这次去交涉的目的,并不是要和俄国人达成什么协议,而是要让俄国人看到我们的决心,更重要的一点是,时间!我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作准备!鸿飞,去吧!等你到达京城的时候,你会发现全国人民都会成为你此次交涉的后盾!去用你的行动告诉国人,西北的外事人员绝对不会作出任何有损国家之事。”

看着站在那里的范鸿飞,司马点点头开口说到,之所以选择此时和俄国人进行适当的交涉目的很简单,就是现要的西北还没作好准备。

“主任,再见!”

听到主任的话后范鸿飞微微的对其鞠躬同时开口说到,此时范鸿飞知道这一次自己那里是去京城和俄国人交涉,根本就是去争吵至于结果是什么,范鸿飞当然明白,结果就是绝不让步!在这种情况下交涉还可能成功吗?(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readnovel。,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