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四合院从1950开始 > 第6章 地笼

四合院从1950开始 第6章 地笼

作者:跳蚤的成长史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3:04:25 来源:小说旗

第2天早上。王艳玲和张怡也加入到了其中。张家一家四口,天刚刚亮的时候,就一起来到了河边,然后将两个地笼从河里拽了出来。

看到地笼里的鱼,王艳玲显得特别激动。因为每个地笼里都有不少的鱼儿。这些鱼儿虽然不大,但绝对能吃。

在这个困难的年代,能吃的东西绝对有人吃。别说鱼了,哪怕是麦糠也有人吃。

只要吃不死人的东西,就有人会去吃,在饿极了的情况下,人们不会在意这些东西到底好不好吃,在意的只是会不会吃死人。

当两个地笼内的小鱼小虾,全部倒入桶中,王艳玲发现居然有小半桶。这还只是两个地笼,如果多几个地笼的话,鱼儿将会更多。

“小楚啊。这地笼的制作方法,能不能教给其他人?现在有好多人都吃不饱饭,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几个地笼的话,大家都能吃上鱼了。”

听到自己母亲的话,张楚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地笼多了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而且多了大家刚开始或许能弄到鱼,时间长了,鱼就没了。

尤其是自己母亲那种奉献精神,让张楚只能硬着头皮,将地笼的制作方法说出来。其实地笼很简单,只不过是一个容器加几个喇叭口而已。

之所以会弄到这么多鱼,那是因为现在资源丰富罢了。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奉献精神,才能让祖国在几十年内追上其他国家。

“妈,你想的太简单了。地笼制作起来很简单,如果你想学的话,可以让人过来学。我们之所以能弄这么多鱼,那是因为没有人使用地笼。当地笼使用多了,河里的鱼就会慢慢变少。”

“到最后,河里面基本上看不到鱼了。我们现在或许能吃到不少的鱼,但是三年五年之后,河里将会没有鱼或者很少有鱼。”

听到自己儿子的话,王艳玲也有些震惊。她现在在考虑,要不要将地笼的制作方法贡献出去,但贡献出去了,又害怕出现自己儿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同时也震惊自己儿子的智慧。她没想到自己儿子居然会考虑的那么详细,甚至连三五年之后的事都考虑到了。

同时在心里责怪自己,她觉得自己对儿子的关心实在是太少了。因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儿子是从哪里学到这些东西的。

“小楚啊。真的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吗?难道就因为几个小小的地笼,会让河里面的鱼儿断绝吗?”

“妈,你仔细看看,我们抓到的都是些什么鱼?我们抓到的都是一些小鱼小虾。我们把小鱼小虾都抓完了,你认为河里面的大鱼还能坚持多久?”

“就像现在一样,如果我们将小孩子全部杀完,你认为这个国家以后还能坚持多久?没有了下一代,鱼儿早晚会绝迹。不过鱼儿的情况和人有些不一样,因为其他地方还会有不少的鱼游过来,但是以后大家想吃鱼就没那么简单了。”

“妈,如果你想让人学的话,下午的时候你就让人过来。不过河面要不了多久就要结冰了。地笼只怕也放不下去。等天气冷了,只怕鱼儿早就躲到深水区去了。”

听到儿子这么说,王艳玲赶紧提着桶带着家人回家。至于张大锤始终都没说什么。

这或许就是职位不同的原因。王艳玲作为街道办主任,想的就是普通人,而张大锤想的则是工业。

很快张家一家四口提了一桶鱼,回到四合院的消息,就被大家知道了,所有人都眼馋这些鱼。

在这个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突然间出现几斤鱼,足够引起大家震惊的。所有人都想分一杯羹。

不过虽然眼馋张家的鱼,但却没人敢开口,因为在四合院的人,基本上受张家夫妻管辖。很多人都在娄氏轧钢厂内工作。哪怕不在娄氏轧钢厂工作,也要受王艳玲的管辖。

不过大家都眼馋他们家捕鱼的技术。只要学到了技术,就不愁以后没鱼吃。不少聪明人马上就发现了蹊跷。

毕竟张家父子,这两天在那里制作地笼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到了,虽然不知道原理,但想想多少也能猜到一些。

尤其是那些有过捕鱼经验的人,立马就猜到了其中的原理。这些人决定下午的时候,站在旁边学习学习。

张家回到家后就开始准备做早饭。今天张家的早餐还是比较丰富,每个人都有两个窝窝头。同时还有一碗鱼汤,每碗汤里面都有几条鱼。

吃完早饭,张楚就带着妹妹张怡去上学了,而张大锤和王艳玲,也去自己的单位上班了。

一来到自己的单位,王艳玲就找到了现代的街道办主任萧梁。

“萧主任,我儿子利用一捆藤条,制作了一个所谓叫做地笼的东西,将地笼丢入河中,一个小小的地笼,居然能抓到四五斤鱼,其中并不需要其他东西。”

“您认为这个地笼该不该推广?如果将地笼推广开来的话,大家是不是能改善一下生活?”

“不过地笼也有自己的缺陷。由于缝隙过小,大鱼进不去,小鱼出不来。这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虽然短时间之内能让大家吃到鱼,但只怕也不是长久之计。”

听到王艳玲的话,萧梁也被震惊到了。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好。如果自己将地笼的事情推广的话,那么也是一件很大的政绩。

至于王艳玲后面的话,自动被萧梁给忽略了。

“王主任,你确定你说的是事实?真的凭借几捆藤条,就能抓到很多鱼吗?”

“萧主任是真的,因为全程我都看了。我儿子凭借着两捆藤条制作了两个地笼,今天早上,当地笼取出来的时候,最少收获了**斤鱼,说不定也有10来斤。不过都是些小鱼,小虾,最大的鱼也不过三四两。”

“如果萧主任认为可以推广的话,那么下午就可以派人去学习。到时候也能略微改善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

“王主任,下午我们能不能去学习学习?这种事情一定要大量推广。至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两个人商量好之后,肖主任就安排了十几名街道办的同志,准备下午好好的学习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