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 第141章 张红桥(中)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第141章 张红桥(中)

作者:西唐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4:24:13 来源:小说旗

在薛灵灵无微不至地关怀与悉心教导下,张红桥出落得亭亭玉立,不仅冰雪聪明还心地善良且富有才情。随着时间推移,她芳名远扬,成为了众人皆知的大美女和小才女。即便如此,她依然谨遵姨母的教导,坚守本心,不被尘世纷扰所影响。

张红桥这位天赋异禀的佳人对自身要求甚高,而对未来伴侣的期望更是非同凡响,恍若诗中仙子降临人世。在她看来,那些终日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以及风流浪荡的富家公子哥皆难入其慧眼。她曾公开表示,唯有凭借卓越诗才方能赢得她的芳心,并且只有像诗仙李白那样才华横溢的人物,方可让她心甘情愿托付终身。

这一天,阳光明媚,张红桥坐在书房中,手捧一本诗集,正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忽然,一阵敲门声打破了宁静。

“红桥小姐,有人送来一封诗词,说是想要与您交流。”一位丫鬟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封精美的信封。

张红桥轻轻皱了皱眉,这样的信她已经收到了无数封。但她仍然礼貌地对丫鬟说:“请把信放在桌上吧,我会看的。”

丫鬟将信放在桌上,轻轻退了出去。张红桥拿起信,拆开一看,是一首赞美她的诗。她淡淡地笑了笑,这样的诗她已经看过了太多,虽然写得不错,但还没有达到她的要求。

就在这时,又一阵敲门声响起。这次,来的是一位自命才高的文士,他自称是附近有名的才子,特意前来拜访张红桥,想要与她切磋诗词。

张红桥并没有拒绝他,而是礼貌地请他入座。两人开始谈论起诗词来,文士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诗作,希望能够获得张红桥的青睐。

然而,张红桥却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趣。她虽然称赞了文士的才华,但却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她心中清楚,这位文士虽然有些才华,但还远远达不到她的要求。

渐渐地,文士也察觉到了张红桥的冷淡。他开始有些不自在,想要找寻话题来缓解尴尬的气氛。然而,张红桥却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机会,她礼貌地送客,让文士有些失望地离开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红桥收到了越来越多的诗词信件。有的文士为了追求她,甚至不远千里前来拜访。然而,张红桥却并没有为之所动。她心中清楚,她所寻找的并不是这些表面上的繁华和热闹,而是一个真正能够理解她、珍惜她的人。

在闽地,文才横溢的青年们如繁星般璀璨,其中被人们赞誉为“闽中十才子”的便是林鸿、王偁、王恭、陈亮、高秉、唐泰、王褒、周光、黄兀、郑定。他们各自才情出众,自负不凡,经常聚在一起吟诗作赋,名声远扬。

在这群才子之中,闽县的王恭对张红桥的才情和美貌早已倾心。他一直觉得自己与张红桥是才子佳人的绝配,于是决定向她发起攻势。

一个清晨,王恭手捧自己精心创作的诗篇,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张红桥的府邸。他站在府邸门前,心中既紧张又充满期待。

一位丫鬟看到王恭,便上前询问:“请问您是来找红桥小姐的吗?”

王恭微微一笑,点了点头,递上了自己的名帖和诗篇:“烦请通报一声,就说闽县王恭特来拜访,并有一首诗献给红桥小姐。”

丫鬟接过名帖和诗篇,转身进了府邸。不一会儿,她走了出来,对王恭说道:“红桥小姐请您进府一叙。”

王恭心中一喜,跟随丫鬟进了府邸。来到书房,他看到了那个他心仪已久的女子——张红桥。她坐在书桌旁,手中拿着一本书,眉宇间透着一股清高之气。

王恭走上前去,恭敬地行了一礼:“红桥小姐,冒昧打扰,请勿见怪。”

张红桥抬起头,看了王恭一眼,淡淡地说道:“原来是闽县的王公子,有失远迎。”

王恭微微一笑,将手中的诗篇递给了张红桥:“在下特地为小姐创作了一首诗,还请小姐品鉴。”

张红桥接过诗篇,轻轻地读了起来。诗中写道:“重帘穴见日昏黄,络纬啼来也断肠;几度寄书君不答,雁飞应不到衡阳。”诗中流露出对张红桥的深深思念和期盼之情。

然而,张红桥却并没有为之所动。她放下诗篇,淡淡地说道:“王公子的才情我早有耳闻,只是这首诗略显浅薄,未能触动我的心弦。”

王恭闻言,心中一阵失望。他本以为自己的诗篇能够打动张红桥的心,没想到却遭到了如此冷遇。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再次拱手说道:“是在下才疏学浅,未能让小姐满意。日后定当更加努力,再献佳作。”

张红桥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礼貌地点了点头。她知道,这些才子们为了追求她,不惜花费心血和时间。然而,她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标准,不会轻易为之所动。

接下来的日子里,其他“闽中十才子”也陆续向张红桥发起了攻势。他们纷纷送来诗篇和信物,希望能够获得张红桥的青睐。然而,张红桥却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没有为任何人所动。

她心中清楚,她所寻找的并不是这些表面上的繁华和热闹,而是一个真正能够理解她、珍惜她的人。她相信,总有一天,她会遇到那个对的人。

王偁,这位来自永泰的才子,游学归来,一路风尘仆仆。途经闽县时,他决定稍作停留,拜访一下自己的文友王恭。两人相聚一堂,品茶论诗,好不惬意。

当王恭提起张红桥的艳名以及她那以诗取婿的趣事时,王偁顿时来了兴趣。他早就听闻张红桥的才貌双全,心中早已跃跃欲试。王偁被誉为“闽北风流才子”,他潇洒英俊,才思敏捷,游历过湖湘大地,一路上留下了无数诗篇和风流韵事。

王偁心想,既然张红桥如此不易动心,那他就得采取一些巧妙的计策来逐步攻陷她的心防。他决定在张家附近租下一处房子,这样一来,他就能随时观察张红桥的一举一动,寻找机会博取她的好感。

于是,王偁在张家左邻的楼上租下了一间房子。他站在窗前,俯瞰着张家的宅院,心中暗自得意。张红桥的闺阁正好与他的窗户相对,他可以通过窗纱,朦朦胧胧地看到张红桥在屋内的一举一动。

每当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张红桥的闺阁时,王偁就会准时站在窗前,静静地欣赏着张红桥的美丽身影。他看到她轻盈地梳理着长发,看到她优雅地品着香茶,看到她认真地研磨着墨汁,准备挥毫泼墨。每一个动作都让他为之倾倒,每一幕都让他陶醉其中。

在一个慵懒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王偁的书房,为他的思绪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他坐在窗前,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对面张红桥的闺阁。此刻的红桥正沉浸在甜美的午睡中,午后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为她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

王偁看着张红桥,心中涌起阵阵涟漪。他注意到红桥身穿一件薄如蝉翼的短纱衫,这件纱衫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透明而轻盈,仿佛能透视到她肌肤下的细腻与白皙。她横卧在碧纱帐中,丰满白莹的**在纱帐的映衬下若隐若现,如同一幅精美的水墨画,美得让人窒息。

王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冲动,他觉得自己仿佛被红桥的玉体所散发出的暖香所包围,这种香气让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迷醉又清醒。他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红桥的身上,不想错过她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渐渐西斜,窗外的景色也随之变幻。王偁一直在窗前静静地守候着红桥的醒来。终于,他看到了红桥慢慢地睁开了眼睛,慵懒地伸了个懒腰。她坐在床边,神情娇憨可爱,用力地牵着绵巾拭去额头上的汗珠。这一刻的红桥,更是撩起了王偁心中的无限情愫。

看着红桥的动作,王偁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整整看了一个下午。他感到自己的诗兴大发,想要将这一刻的美好永远记录下来。于是,他拿起桌上的笔墨纸砚,开始挥毫泼墨:

“象牙筠簟碧纱笼,绰约佳人睡正浓。半抹晓烟笼芍药,一泓秋水浸芙蓉。神游蓬岛三千界,梦绕巫山十二峰。谁把鸾声忽惊觉,起来香汗湿酥胸。”

王偁一边写着,一边回想着刚才看到的一切。他的笔触流畅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情感。当他写完最后一句时,他满意地放下笔,轻轻地念了一遍诗,仿佛在为这一刻的美好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王偁的笔尖舞动完毕,他的心中涌满了自我满足的喜悦。他反复品读着自己的诗句,那其中的“烟笼芍药”、“水浸芙蓉”等词句如泉水般流淌,清新雅致,既描绘出红桥午睡时的美妙景致,又巧妙地寄寓了自己对红桥的深情。而那“神游蓬岛”、“梦绕巫山”的想象,更是将他对红桥的思念推向了**。

王偁对自己的诗篇非常满意,他相信这样的诗句定能打动红桥的心,让她知道自己的情意。于是,他叫来了张家的丫鬟,将自己的诗篇小心翼翼地交给她,嘱托她将诗送到红桥的梳妆台上。

丫鬟接过诗篇,轻盈地走向红桥的闺阁。不久,王偁便看到红桥从闺阁中走出,她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似乎已经读过了那首诗。王偁心中一紧,他急忙迎上前去,带着些许紧张地问道:“红桥小姐,你对我的诗可还满意?”

红桥微微点头,她的声音中带着些许赞赏:“王公子,你的诗篇用词雅致,意境清新,足见你的文才不俗。尤其是那‘烟笼芍药’、‘水浸芙蓉’等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听到红桥的夸赞,王偁的心中一阵狂喜。然而,红桥接下来的话却让他有些措手不及:“然而,诗中的‘梦绕巫山’、‘汗湿酥胸’等语,却显得有些轻佻,让人有些不适。”

王偁一时愣住,他没想到红桥会对这些词句有所不满。他急忙解释道:“红桥小姐,那些词句只是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绝无轻薄之意。我对你的敬仰和爱慕之情,天地可鉴。”

红桥微微颔首,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深邃:“王公子,我知道你的情意。我也一直注意到你每天都在注视着我,心中也有所期待。然而,我希望你能明白,我对感情的要求不仅仅是文才横溢,更重要的是庄重和真诚。希望你能理解。”

王偁听后默然片刻,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向红桥深深一鞠躬:“红桥小姐,你的话我铭记在心。我会努力修炼自己的品行,让自己更加庄重和真诚。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用我的真心去呵护你。”

红桥看着王偁诚恳的模样,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感动。她知道王偁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只要他能改正自己的不足,或许将来真的能成为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于是,她微笑着说道:“王公子,我相信你的真心。我希望你能记住今天的话,努力去做一个更好的人。至于我的回复……”她顿了顿,然后轻轻地摇了摇头,“还是依惯例不予回复吧。”

当王偁感到极度失望时,一个名叫林鸿的人突然来访。林鸿出身于福清县的名门望族,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其才情出众,锋芒毕露,因此被誉为“闽中十才子”之冠。

在明朝洪武初年,林鸿这个名字在江南地区已经如雷贯耳。他的才情横溢,诗歌创作独步一时,深受当地郡守的赏识。一天,郡守将林鸿引至府中,对他说道:“林鸿,你的才华我已经见识到了。我决定举荐你至南京,相信你在更大的舞台上定能发光发热。”

林鸿心中激动万分,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感激道:“多谢郡守大人的厚爱与提携,林鸿定不负所望,为朝廷鞠躬尽瘁。”

不久之后,林鸿来到了繁华的南京城。当他走进皇宫,看到明太祖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威严而庄重。林鸿心中既紧张又激动,他知道这将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验。

殿试开始了,林鸿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太祖皇帝亲自出题,林鸿略一沉思,便挥毫泼墨,写出了一首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诗篇。太祖皇帝看完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点点头,对林鸿说道:“你的诗才果然名不虚传,朕决定钦点你为礼部精膳员外郎,望你日后能为朝廷尽忠职守。”

林鸿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激动不已。他知道,这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开始。他再次深深鞠躬,郑重承诺:“谢主隆恩!林鸿定当竭尽全力,为朝廷、为百姓尽心尽力。”

来到京城后,林鸿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还迎娶了富家千金朱氏为妻。朱氏容貌出众,才华横溢,与林鸿琴瑟和鸣,夫妻感情深厚。

每当夜幕降临,林鸿与朱氏便会坐在庭院中,一边赏月一边品诗。林鸿会将自己的新作念给朱氏听,而朱氏则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两人的对话充满了诗意和温情,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他们的幸福所感染。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结婚未满三年,朱氏突然染上重病,卧床不起。林鸿焦急万分,他四处求医问药,希望能挽救妻子的生命。然而,命运却无情地夺走了朱氏的生命。

在朱氏离世的那一天,林鸿悲痛欲绝。他坐在床边,紧紧握着妻子的手,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和绝望。

此后,林鸿仿佛变了一个人。他整日沉默寡言,心事重重。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便会独自坐在庭院中,仰望星空,思念着逝去的妻子。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思和悲痛,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

祸不单行,正当林鸿沉浸在失去妻子的悲痛中时,命运再次对他开了玩笑。他的性格向来孤傲,不善与人妥协,这让他在官场中得罪了不少人。一日,林鸿因公务之事与上司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上司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大声斥责道:“林鸿,你以为你的才情就能目中无人吗?在这官场之中,需要的是圆融与妥协,而非你的孤傲与自大!”

林鸿闻言,心中虽有不服,但也明白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他强忍悲痛,低声辩解道:“大人,林鸿并无冒犯之意,只是就事论事而已。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大人海涵。”

上司却不肯善罢甘休,冷冷地说道:“既然如此,那你便好好反省吧!朝廷不需要你这样的人!”

接连遭受打击的林鸿,此时已经心力交瘁。他深感官场之争并非自己所愿,对仕途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于是,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林鸿毅然决然地写下了辞呈,递交给了上司。

上司看着辞呈,冷笑一声道:“既然你心意已决,那就去吧!但愿你离开官场之后,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林鸿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离开了官府。他心中虽然有些不舍和惋惜,但更多的是一种解脱和释然。他终于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公务和人际纷争,回到自己心爱的故乡去了。

回到故乡的林鸿,仿佛一只闲云野鹤般在四处游荡。他欣赏着熟悉的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和舒适。他漫步在乡间小道上,不时与路上的乡亲打招呼、聊天。那些曾经与他共度欢乐时光的旧日朋友,也纷纷前来拜访他。

“林鸿兄,听说你辞去了官职,回到故乡来了?”一位友人问道。

林鸿点点头,微笑道:“是啊,我觉得官场之争并非我所愿,还是回到故乡来得自在。”

“那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友人关切地问道。

林鸿想了想,回答道:“我打算重拾旧业,继续我的诗歌创作。我相信,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我能找到更多的灵感和创作动力。”

友人闻言,赞叹道:“林鸿兄的才情向来出众,相信你一定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诗篇。我们期待着你的新作!”

林鸿感激地笑了笑,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他知道,回到故乡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这一切,都源于他敢于面对困境、勇于追寻内心真实的勇气。

当林鸿的脚步踏入闽县的那一刻,他仿佛感受到了家乡大地对他的热烈拥抱。一种深深的亲切感涌上心头,让他忍不住加快了脚步。闽县,这个他久违的地方,曾经承载了他的欢笑和泪水,也见证了他从青涩少年到壮志凌云的成长。

在前往王偁家的路上,林鸿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过去的片段。他们一起在书院研读诗书,一起在庭院中把酒言欢,一起在京城为了理想而拼搏。那时候的他们,志同道合,情深意重,一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日子。

终于,林鸿来到了王偁的家门前。他深吸了一口气,轻轻敲响了门扉。门开的一瞬间,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王偁,那个在京城共同度过风雨时光的朋友,如今已经年近半百,但依旧精神矍铄。

林鸿与王偁的眼神在空中交汇,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隔阂。两人一眼认出了彼此,快步走上前去,双手紧握。林鸿的眼睛闪烁着激动与喜悦的光芒:“王兄,多年不见,风采依旧啊!”

王偁微笑着回应:“林兄,你也是风采不减当年啊。能在此地与你重逢,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两人相视而笑,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那个青春时光。他们并肩走进屋内,坐下开始叙旧。林鸿端起一杯茶,轻轻抿了一口,感慨道:“王兄,这些年你在闽县过得如何?”

王偁放下茶杯,神色变得有些凝重:“林兄,不瞒你说,这些年我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官场之争,人心难测,我也曾一度迷失了方向。但好在后来及时醒悟,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乡来。如今我在这里种田读书,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内心却觉得十分宁静。”

林鸿听着王偁的述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共鸣。他也曾经历过官场的险恶和纷争,如今选择离开,回归故土,或许正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追求。他拍了拍王偁的肩膀,诚挚地说道:“王兄,你能放下过去的荣耀和羁绊,选择回归本心,这份勇气和决心真是让人佩服。我也与你一样,辞去了官职,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创作的灵感。”

王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林兄,你的选择无比明智。官场虽然风光无限,但终究不是我们的归宿。只有回到家乡,回到这片孕育我们的土地,才能真正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在月光洒满窗棂的静谧夜晚,林鸿与王偁的交谈如清泉般流淌。正当话题如春风拂面,林鸿的目光不经意间被窗外的一幕吸引。他的视线穿过了朦胧的夜色,落在了邻家庭院中的那位风姿绰约的美人身上。她如同一位尘世中的仙子,玉立在月光之下,静静地焚香默褥。那香气在空中飘散,似乎也在向天诉说着她的心事。

林鸿被这一幕深深打动,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他仿佛看到了她的灵魂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那份静谧与纯净让他沉醉。于是,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每一字每一句都在空气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桂殿焚香酒半醒,露花如水声点银屏;含**诉心中事,羞见牵牛织女星。”

诗句一出,王偁立刻为之动容。他转头看向林鸿,眼中闪烁着敬佩与欣赏的光芒。他知道,林鸿的这首诗不仅是对那位女子的赞美,更是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他笑道:“林兄,真是才华横溢,此诗妙极了!”

林鸿的心中对那位女子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想知道她的名字,她的故事,以及她的一切。他向王偁打听起那位女子的信息,那份急切与认真的神情让王偁不禁微笑。他将自己所了解的关于张红桥的事情一一告诉林鸿,仿佛也在分享着一份珍贵的宝藏。

听着王偁的讲述,林鸿仿佛已经看到了张红桥那亭亭玉立的身影,感受到了她那淡雅而又清新的气息。他知道,这样的女子绝非轻浮之徒所能亵渎。于是,他郑重其事地将自己的诗用碧玉笺誊正,装入一个精致的锦囊中,拜托王偁的房东老妇转交给红桥。他希望自己的情感能够如这诗一般纯净而真挚,能够打动红桥的心弦。

张红桥读完林鸿的诗后,嘴角微微上扬,一抹淡淡的笑容悄然爬上了她那美丽动人的脸庞。这首诗如同一股清泉,潺潺流淌而过,将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情感抒发得细腻而清新雅致。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她的倾慕与试探,但又以一种端庄自持的方式呈现出来,毫无轻佻之感。

不知不觉间,张红桥的心动了起来,仿佛被一股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她拿起笔,思索片刻后,写下了一首回应的诗,并拜托邻家的老妇人转交给他。她的笔触轻盈而灵动,墨香四溢:

梨花寂寂斗婵娟,

银汉斜临绣户前。

自爱焚香消永夜,

从来无事诉青天。

在这首诗中,她巧妙地借助梨花、银河等意象,传达出内心深处那份孤独寂寥的情愫。同时,通过“自爱焚香”和“无事诉青天”等词句,表现出一种自我约束和内敛的态度。她既向对方敞开了心扉,透露了自己寂寞的心境,又故意保持着一份矜持,宛如一个心怀春意的少女,欲语还休,娇羞可人。

林鸿的心在房东老妇带回张红桥诗笺的那一刻已经飞到了张家的门前。他急切地等待着老妇的到来,期待着能从她的口中听到关于张红桥的消息。当老妇终于踏入房间,她的脸上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这让林鸿的心跳加速,脸上也露出了期待的表情。

“林公子,恭喜你了!”老妇的声音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林鸿一愣,马上明白了老妇话中的含义,他激动地问道:“难道,红桥她……”

“没错,没错!”老妇连连点头,“张家小姐自从长成以来,投诗词为媒的不下百人,但从未见她答复过。你可是破天荒的第一人啊!”

林鸿听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他知道,这是他与红桥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回应。他急忙从老妇手中接过诗笺,展开一读。他打开锦囊,展开那张写满秀气的诗句的纸笺,只见上面写道:“梨花寂寂斗婵娟,银汉斜临绣户前;自爱焚香消永夜,从来无事诉青天。”

读完诗后,林鸿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这首诗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底深处沉睡已久的情感之门。

他不禁想起那些不经意间的对视、微笑和交流,原来都蕴含着她细腻而深沉的情意。此刻,他终于明白了红桥的心声——那份含蓄而又热烈的爱。

林鸿深知,红桥一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默默地关注着他,尽管表面上保持着矜持,但她的眼神和举止早已流露出对他的倾慕之情。这种微妙的情感让林鸿既惊喜又感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他决定用最真挚的文字回应红桥的深情厚意,于是提起笔来,思绪如泉涌般源源不绝。很快,一首饱含深情的回诗跃然纸上:

“云娥酷似董娇娆,每到春来恨未消;谁知蓬山天样远,画栏咫尺是红桥。”

在这首诗中,林鸿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红桥比作美丽动人的仙女,表达出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同时,通过\"蓬山\"和\"红桥\"的对比,暗示两人之间虽有距离,但心却紧紧相连。

写完这首诗后,林鸿小心翼翼地将它折叠好,装进信封里。然后,他来到那位善良的老妇人面前,诚恳地请求她再次帮忙转交这封信给红桥,并转达自己的心意。

老妇人看着眼前这个满怀深情的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她轻轻地点了点头,表示愿意替林鸿完成这个心愿。接过信封的瞬间,林鸿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和期待涌上心头。

他默默祈祷着,希望红桥能够读懂他的诗中的真情实意,感受到他的坚定与真诚。而此时的老妇人,则带着林鸿满满的爱意和期望,转身离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