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 第40章 马湘兰(中)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第40章 马湘兰(中)

作者:西唐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4:24:13 来源:小说旗

在江宁的街头巷尾,有一个青楼女子,名叫马湘兰。她并非普通的女子,而是一位名声在外的才女。自她成名以来,她的居所门庭若市,文人雅士争相拜访。他们为她的才华所倾倒,更为她的独立和机智所吸引。

马湘兰的住处是一座坐落在秦淮河边的小楼,名为“幽兰馆”。这座小楼别致非凡,楼内的布置曲径通幽,兰香四溢。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清雅的世外桃源。她的生活方式极尽奢华,每次出门都是乘坐华丽的车驾,由婢女们簇拥而行。

尽管身处青楼,马湘兰却心怀大志,她豪爽大方,经常接济落魄的书生、商人以及周边的弱势群体。她的善举使得她在江宁地区声名远扬,赢得了众人的敬仰和爱戴。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向她求教、求艺,甚至只是为了与她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

然而,在这喧闹的背后,马湘兰内心却感到无尽的孤独。虽然她的生活充满了欢歌笑语和追求者,但她始终觉得缺少一个真正理解她的人。她的人生充满了荣光与辉煌,但在这喧嚣之中,她的心却如一叶孤舟在狂风暴雨的大海上漂泊,始终找不到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

就在马湘兰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她遇到了王稚登。王稚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他的诗词歌赋名震江南。他曾在北京游学,成为大学士袁炜的门客。然而,因袁炜得罪了朝中权贵徐阶,王稚登也受到了牵连,被朝廷摒弃。心灰意冷的他回到故乡,整日流连于烟花柳巷之中。

在淮河的怀抱中,景色如画,充满了妩媚与多姿。这里,是江南的灵魂,是灵秀之气的完美诠释。红男绿女们徜徉在山光湖色之间,使得这原本就胜趣天成的景致更加生动起来。

此刻,夕阳洒满了天空,把天空染成了一片红色。在白堤边,垂柳依依,王稚登与友人们结束了湖上的游历,正准备离去。其中一位中年学士提议前往马湘兰的“幽兰馆”一聚。

王稚登有些醉意朦胧,笑着说:“好,好!今日玩得尽兴,早就听说‘幽兰馆’的马湘兰天生丽质,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作诗更是妙笔生花。最令人惊叹的是她画兰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我们去求一幅她的画作如何?”

旁边的一位儒生笑着说:“王兄提议甚好。恐怕王兄的兴趣并不全在画上,而是想去看人吧。”那位姓于的学士呵呵地笑着,旁边的随从也跟着咯咯直笑。说罢,几人便朝着马湘兰的“幽兰馆”走去。

王稚登骑着他心爱的青骢马,青衫飘飘,折扇轻摇,仿佛一位行走在人间的诗酒仙。他的朋友们纷纷夸赞他的雅致,而他心中却怀着一份特别的期待。因为他听说,在这繁华的江南之地,有一位名叫马湘兰的女子,才貌双全,美名远扬。

王稚登作为江南的才子,自然对这位青楼才女心生好奇,他想要亲眼见识这位传奇女子的风采。于是,他与友人一同踏进了那家闻名遐迩的青楼。

一进门,王稚登看到幽兰馆的四壁挂满了兰花图,那每一笔每一划皆出自马湘兰之手,形态各异,宛如真兰再现。每一幅画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兰花的美丽传说。整个幽兰馆就如同一座只属于马湘兰的私家画廊,洋溢着艺术的氛围和才华的光辉。他们就被一位坐在琴前的美丽女子深深吸引。她优雅地端坐在琴前,纤纤玉指在琴弦上轻轻跳跃,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流淌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她的面容如画,眉目如诗,仿佛是江南水墨画中走出的女子。她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书卷气和独特的韵味。

王稚登心中明了,这位女子正是马湘兰。他走近她,行了个优雅的礼,然后开口道:“小生王稚登,得见才女马湘兰,实乃三生有幸。”马湘兰停下琴声,回以一笑,轻声道:“原来是江南才子王稚登,今日得见,亦是缘分。”

幽兰馆外,春的气息如诗如画,满眼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红情绿意交织,仿佛在低语着春天的秘密。馆内,马湘兰静静地坐着,她的眼神如同兰花般淡雅,透着一股不染尘世的清新。

二人相视而笑,仿佛是知音相遇。他们谈论诗词歌赋,王稚登将自己的诗集赠予马湘兰,展示自己的才情。马湘兰细细品读后,不禁赞叹道:“公子之诗,清新脱俗,令人陶醉。”王稚登也对马湘兰的才情赞赏有加,他说:“才女之才,不让须眉,令人佩服。”

一阵春风吹过,兰花暗香浮动,似乎在为这对才子佳人的相会弹唱着优美的旋律。马湘兰与王稚登对视一眼,彼此的眼中都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他们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那不经意的相逢时刻,发现了彼此的存在。

这场景不禁让人想起张爱玲的那句名言:“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原来你在这里。”他们的相会,就如同金风玉露的相逢,虽在风尘之中,却有着超脱尘世的美丽。

自知非时不争芳。

孤芳宿露沾恩泽, 送给高士幽谷芳。

自那日王稚登与马湘兰邂逅后,王稚登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引力牵引着,频繁出入于“幽兰馆”。那里的炉火与酒香,伴随着二人的谈笑风生,仿佛成为了他们共度时光的标志。王稚登在马湘兰这里找到了心灵的避风港,忘却了世间的烦恼;而马湘兰则从王稚登那里得到了尊重和理解,她感觉到了久违的平等与安宁。

他们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更像是灵魂的伴侣。每当月下吟诗,或是画前泼墨,他们都会借助这些高雅的形式,寄托彼此的深情。王稚登常常是马湘兰画作的第一个观众,他的赞赏和点评总能给予她无限的灵感。而马湘兰的许多画作上,都有王稚登的题诗或作跋,他们的才情与情感在画中交融,仿佛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为了表达对马湘兰的敬意和爱慕,王稚登特意请来当时着名的雕刻大师何震,精心刻制了一方印章,上刻“听骊深处”四字。此外,他还赠予马湘兰一方珍贵的歙砚,砚台上刻着她的铭言:“百谷之品,天生妙质。伊似惠侬,长居兰室。”这里巧妙地借用了王稚登的字“百谷”,寓意着马湘兰对王稚登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表达了她愿与君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

有一天,王稚登向马湘兰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希望她能为自己画一幅画。马湘兰欣然答应,她立刻铺开宣纸,挥毫泼墨,画下了她最擅长的一叶兰。这幅画将兰花的品性、神韵和气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画上还题了一首七言绝句,诗句借物言志,抒发了马湘兰的心声:“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这首诗既描绘了兰花的孤寂之美,也隐约透露了马湘兰对未来的期望和试探。

完成一叶兰后,马湘兰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她又继续挥毫,画了一幅“断崖倒垂兰”。在这幅画上,她也题了一首七言绝句:“绝壁悬崖喷异香,天涵地育正相当。高人采得供诗用,不畏风寒雨又狂。”这首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更加鲜明地展现了她的心愿——希望在这人世间寻找到那个能与之相匹配的人,一同经历风雨、分享花香。马湘兰,自幼沦落风尘,却有一颗不流俗的心。她以画言志,那幅悬崖上的孤兰正是她的写照。面对王稚登,她怕被误解为轻浮的女子,所以用这幅画表明自己的心志:她不愿做任人采摘的普通花朵,而愿做那峭壁上的孤兰,独立而高洁。

王稚登,江南才子,思维敏捷。他读懂了马湘兰画中的深意,但他的心却满是顾虑。那时,他已近不惑之年,却仍未有一番作为。他担心自己的前途未卜,如何能给马湘兰一个确定的未来?他深知马湘兰的真挚情感,他不愿轻易承诺,怕自己的犹豫会伤及她。

马湘兰看着王稚登的反应,心知可能是自己的身份让王稚登有所顾虑。她暗自神伤,却强颜欢笑,将泪水深藏心底。她与王稚登的关系依旧如故,两人维持着友好的交往,却再不提从良或婚嫁之事。

然而,爱情是如此奇妙,它不受世俗的束缚,也不受身份的限制。尽管两人各有顾虑,但他们的心却始终被对方牵动。那幅悬崖上的孤兰,依旧挂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情感的见证。在马湘兰心中,王稚登一直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她更加坚定了对王稚登的敬爱和倾心。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马湘兰和王稚登一起漫步在街头。突然,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她满脸皱纹,眼中带着无助和绝望。王稚登立刻走上前去,关切地询问老妇人的情况。原来,老妇人的家人重病在床,她迫不得已出来乞讨,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助她。王稚登听完之后,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些钱,递给了老妇人。他还安慰老妇人,让她不要放弃希望,一定会有人愿意帮助她的。

这一幕让马湘兰对王稚登的人品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看到王稚登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一个心地善良、有同情心的人。他对弱者的关爱和帮助,让马湘兰更加敬佩他的为人。

这件事情让马湘兰意识到,王稚登不仅仅是一个让人欣赏的才子,更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品质的人。她对他的敬爱和倾心更加坚定,也更加珍惜他们之间的友谊。

马湘兰,名声显赫,令无数的公子王孙趋之若鹜。那些贵胄子弟,不惜一掷千金,只为一睹她的芳容。她那独特的魅力,仿佛一位千娇百媚的女神,让人魂牵梦萦。无数的锦衣公子竞相追逐,争相送上昂贵的礼物,那壮观的场面恰似白居易《琵琶行》中描绘的“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这种风光无限的背后,却也引来了无数的嫉妒与仇恨。一些官场上的败类,失意的落魄者,联合贪官污吏,对马湘兰进行无休止的敲诈勒索。她曾经倾尽所有财富,却仍然无法满足那些贪得无厌的胃口。这种痛苦的困境,令她的内心深受煎熬,原本绚丽的世界变得暗淡无光。

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秦淮河畔的幽兰馆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雾气所笼罩。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片宁静。来者是一位当地的官吏,他的脸上带着狡猾的微笑,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他此行的目的并非为了赏花品茶,而是为了向馆主马湘兰“征用”这座古朴的建筑。

“征用?”马湘兰的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大人,此话何解?”

那官吏嘴角上扬,露出一丝冷笑,“征用,就是借用。不过,这借嘛,总得有个借道。我看你这幽兰馆风景不错,想必是值不少银两。你就拿五百两给我,算是借用费。”

马湘兰心知这官吏乃是贪婪之辈,五百两根本不能满足他的胃口。果然,那官吏得寸进尺,“今日我来此并非为了那五百两,而是要你限期搬离。本官看上你这地方了。”

马湘兰听后心中一颤,但面色不改。她知道,此时此刻,唯有冷静应对才是上策。于是她强装镇定,深吸一口气,“大人,我这幽兰馆乃是家业所依,岂能轻易离弃。还望大人高抬贵手。”

那官吏听后哈哈大笑,“高抬贵手?本官可没那闲工夫。你若不搬,我便下令封了你这幽兰馆。”

马湘兰心中明白,与这贪婪之辈无理可讲。然而她也不甘心就此放弃自己的心血所系。于是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出个办法来解决这看似无解的困境。

妆发皆乱的马湘兰在馆内踱步思索。她的心中仿佛一团乱麻,却又在千头万绪中寻找那一线生机。终于,一个念头在她的脑海中闪现。她想起自己爱慕的王稚登,或许他们能够在这关键时刻伸出援手。于是她决定放手一搏,写信向王稚登求援。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马湘兰独自坐在书桌前,笔走龙蛇。她的心中虽然有些许不安,但更多的是坚定和希望。她知道,只要有一线生机,她都不会放弃努力。夜深了,窗外的雨声愈发清晰。马湘兰放下笔,轻轻合上信笺,心中默默祈祷着王稚登的援手能够早日到来。

在收到马湘兰的信后,王稚登的心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他明白,马湘兰身陷困境,需要他的援手。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寻找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幸运的是,王稚登与西台御史有着深厚的交情。他决定请这位御史出手相助,为马湘兰解开这个死结。

经过御史的斡旋,马湘兰的困境终于得以缓解。当王稚登再次看到马湘兰时,他惊呆了。她那双本应明亮动人的眼睛肿得像桃子,泪水在脸颊上留下了梨花般的印记。她对王稚登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稚登也深感心痛。

马湘兰一直对王稚登抱有深深的感情,此刻她更坚定了自己的心意。她决定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这个在她最困难时伸出援手的男人。然而,王稚登却拒绝了她的提议。

“我帮你脱离险境,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他坦然说道,“如果我因此而得到你的许诺,那岂不是有愧于我侠义的行为吗?”

在那个明媚的春日,赵志皋,京都大学士,找到了王稚登,眼中闪烁着敬仰与器重。他告诉王稚登,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参与编修国史,使他的才学得以彰显。王稚登听闻后,心跳如鼓,他知道,那长久以来深藏心底的抱负,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他的眼神燃烧着熊熊的热情,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前方的道路。他迫不及待地准备北上,向着那座繁华的京城进发,心中早已盘算着在京城大展拳脚后,便回来帮助马湘兰脱离那风尘之地,两人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马湘兰在离别的那一天,心中五味杂陈。她为王稚登的离去而悲伤,也许这一别便是永恒,但她也为他即将实现梦想而感到喜悦。她在悲喜交加的情绪中为王稚登设宴饯行,看着他,仿佛看到了他们的未来。

在那一席话中,王稚登轻轻吐露了未来的计划和愿景。他看着马湘兰,希望她能明白他的心意。然而,马湘兰心中的忧虑使她没有回应,只是在心中默默种下了那个美好的希望。

离别的时刻,马湘兰赠给王稚登一首《仲春道中送别》,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她的不舍和思念。她盼望着他早日归来,盼望着他们能早些过上那梦寐以求的生活。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马湘兰心中的期盼渐渐被现实的残酷所侵蚀。她每日占卜,期待着王稚登的消息,却始终没有等到。她闭门不出,只为了等待那个人的归来。

时间如白驹过隙,马湘兰在无尽的思念中苦苦等待着。她的心早已飞向了京城,飞向了那个她深爱的人身边。然而,现实却让她望眼欲穿,王稚登的消息始终如泥牛入海,再无音讯。在那个名叫“幽兰馆”的雅致居所里,马湘兰的心中始终牵挂着他的冷暖。她以诗寄情,低声吟咏《秋闺曲》,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与忧虑。

“芙蓉露冷月微微”,她轻启朱唇,声音婉转,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清冷的芙蓉之畔,感受着夜的寂寥与月的凄美。她想象着他的模样,是否也正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远方的她。

“小陪风清鸿雁飞”,她抬头望向天空,那高飞的大雁带走的是她的思念,留下的却只有一地的期盼和无奈。

“闻道玉门千万里”,玉门关外,他身处千万里之遥,而她却无法跨越这距离的鸿沟,只能凭着传闻和想象去感知他的存在。

“秋深何处寄寒衣”,深秋时节,寒意渐浓,她担心他衣不暖身,却无法为他送去一丝温暖。她想象着为他寄去寒衣,却又不知该往何处寄去,这份无奈与忧虑,化作一滴滴相思的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