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 第88章 褚企兰(下)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第88章 褚企兰(下)

作者:西唐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4:24:13 来源:小说旗

潘兴邦匆匆离开潮州,踏上了通往广州的道路。他的心中挂念着褚企兰的病情,忧心忡忡。经过一个村庄时,他看到一群人在路边议论纷纷,脸上都带着无奈和哀伤。

潘兴邦耳中隐约传来低沉的哭声,他走近几步,哭声越来越清晰,让人感到无比的哀伤。他又看到几位村民搓手顿足,一脸叹息的样子,和之前遇到的一模一样。

他心中一动,走上前去询问:“各位乡亲,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吗?”

一位中年妇女看了他一眼,叹了口气说:“你是外乡人吧?这地方都是魏姓族人居住的。我们这里有个魏家的媳妇,丈夫失踪多年,孝顺公婆,抚养幼子。可是公公一个月前得了重病,请医抓药,把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昨天公公还是去世了。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不得已之下,只能把儿媳卖掉来筹集棺材钱。”

潘兴邦听得目瞪口呆,他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他问:“那这位儿媳现在在哪里?”

中年妇女指了指一间破旧的房子说:“她就在那间屋里,已经哭晕过去好几次了。”

潘兴邦心中一阵难过,他决定去看看这位可怜的儿媳。他走进屋子,只见一个年轻女子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双眼无神。她的婆婆在一旁守着,儿子则紧紧抓着她的手,满脸都是泪水。

潘兴邦询问了婆婆一些情况,得知这位年轻女子姓李,名叫翠莲。她的丈夫早年外出多年未归生死未卜,她一直守节未改嫁,对公婆尽心尽力,对儿子也照顾得无微不至。可现在公公去世了,家里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更别提什么葬礼了。无奈之下,只好将她卖掉来筹集棺材钱。

潘兴邦看着翠莲那柔弱无助的样子,心中不禁一阵怜悯。他忽然想起自己随身带着一些银两,便掏出来交给婆婆说:“老人家,这是一点银两,希望能帮得上忙。给令郎的祖父买口棺材,好好安葬吧。”

婆婆接过银两,泪流满面地说:“好心人呐,您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我们魏家一辈子都感激您!”

潘兴邦摆摆手说:“老人家言重了,我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而已。”

此时翠莲也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看到潘兴邦站在床前,她挣扎着坐起身来说:“这位好心的官人,您救了我一命。请问您贵姓?我魏家一辈子感恩戴德!”

潘兴邦笑了笑说:“我叫潘兴邦,只是一个过路人而已。你们一家人都这么有孝心和节义,我敬佩不已。”

翠莲含泪道:“官人您真是好心人!我和公婆、儿子都感激您的恩德。”

潘兴邦又说:“你们魏家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吧?这里还有很多像你们一样的人吗?”

翠莲点了点头说:“是的,我们这里还有很多穷苦人家。连年荒旱,收成不好,很多人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潘兴邦听了不禁叹了口气说:“这样的苦难何日才能结束啊!”

在潘兴邦的温暖援手下,魏家顺利地为老人举行了葬礼。,翠莲一家沉浸在深深的谢意中,感恩着潘兴邦的无私奉献。翠莲亲手制作了一个小巧玲珑的香囊,送给了潘兴邦。 这个香囊如同一首诗,一个精心编织的椭圆形状,细腻的绣线在经纬交错的绣花布上跳跃,像是一曲优美的乐曲。香囊看上去仿佛一颗精致的宝石,闪闪发光。每一针一线都充满了翠莲对潘兴邦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香囊的香味淡雅而不失宜人,它如同一种魔法,能够让人感到宁静与放松。那种香味如同晨露中的新鲜,如同微风中的花香,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它轻轻拂去。而潘兴邦也因为救助了这一家人而感到心情舒畅了许多,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满足。更令人惊喜的是,潘兴邦的善举竟然救了他一命。

潘兴邦到达广州后,由于大部分银两都资助了魏家,他所带银两已寥寥无几。他紧紧地握住了怀里的三两银子,那是他剩下的唯一积蓄。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来广州赶考的秀才,名叫林凡寅。林凡寅从后面追上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这位小哥,我看你的包裹中掉落了一物,我连忙追上来归还给你。”说完,他双手递上来一件东西。

潘兴邦一看,原来是翠莲送给他的香囊。他立即躬身致谢,说:“多谢,这正是我的物品。请问兄台如何称呼?我姓潘,你叫我兴邦就行了!”林凡寅听后愣了一下,然后说:“潘兄弟,我看你也是来广州赶考的,我们何不结伴同行?”说完,两人都笑了起来。

他们相视一笑,然后一同走进了一家饭馆。在店内,潘兴邦看到只有一位老者在厅前守着。他走上前去问道:“老板,还有空房吗?如果有空房的话,请帮我开一间。”老板跟在他们身后,在一间房子前停了下来,打开门让他看看,说:“你看看这房子怎么样?快一点,我还忙着呢。”潘兴邦立即作揖答谢,然后仔细看了一眼房间。他觉得满意极了,于是转过头对老板说:“我很满意这个房子,非常感谢您!”

他环顾四周,却发现林凡寅不见了。他想起了刚才林凡寅一直在喊肚子不舒服,可能去上厕所了。于是他跟着老板下去把账给结了。结完账后,林凡寅刚好回来了,手里提着一堆酒菜。他对潘兴邦说:“潘兴邦兄,我刚刚去买了一些吃食。我知道我们都还没吃呢。”

二人一起回到房间,享用着美食和美酒。他们的旅途也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而变得更加有趣和愉快。他们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历,互相鼓励和支持对方。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也一起享受了许多美好的时刻。

\"哈哈……\"潘兴邦坐在桌子旁,一副豁达大度的模样。林凡寅也被他的爽朗感染,微笑着与他共饮。几杯下肚,潘兴邦感到有些微醺,便向林凡寅道:\"王兄,我对酒力实在不济,想去休息一下了。\"说罢,他直接倒在桌上,仿佛一片落叶般安静。

林凡寅此刻的脸色变得有些狰狞,桌上的菜肴被他一扫而空,剩下的酒却一滴未动。他从身后取出一个盛酒的器具,独自饮了起来。那器具中的酒香四溢,如同他的心情一样,显得那么的沉稳而热烈。

第二天,阳光早已洒满大地,潘兴邦慌忙地查看自己的包裹。还好,包裹还在。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脸色瞬间变得苍白。银子不见了!这对于潘兴邦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坐在那里,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在这个微妙而充满变数的时刻,一位身穿华丽长袍的饭馆老板大步走进门来,身后紧随着两个神情严肃的小厮。他们瞥见眼前的场景,一言未发,便迅速行动起来,将潘兴邦赶出门外。饭馆老板皱着眉头,嘴里嘟囔着晦气的话,仿佛在抱怨一个贫穷的少年竟然敢在他的地方住店,这让他感到十分惊讶和不理解。他摇头叹息,低声嘀咕道:“呸,一个穷小子,竟然还敢在我这里混日子,他到底在想什么呢?幸亏我昨天晚上留了些银子,不然的话还真让他得逞了!”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鸣得意的味道,嘴角挂着不屑的微笑。说完之后,他便不再看潘兴邦一眼。潘兴邦站在门外,手里紧紧抱着几本书和衣物,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他感到自己的心像被撕裂一样疼痛,整个人仿佛瞬间崩溃了。

在一片尘土飞扬的街头,潘兴邦孤独地站着,像是一颗被遗忘的石碑。他的目光凝重,眉宇间满是疲惫和绝望。他是一个外乡人,孤身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参加科举考试。然而,这个城市却像一座巨大的黑洞,无情地吞噬着他的希望和梦想。

就在这时,一伙贼人盯上了潘兴邦。他们是一群黑煤窑的打手,专门针对孤立无援的外乡人下手。他们狡猾而残忍,利用欺骗和恐吓的手段,将这些无辜的人哄骗到黑煤窑,然后囚禁起来,强迫他们做苦力挖煤。在这个暗无天日的地方,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每天都在生死线上挣扎。

领头的贼人名叫魏桥三,他曾经也是被黑煤窑骗来的苦力。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他饱受折磨和屈辱,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良心和尊严。后来,煤窑老板看中了他足智多谋和体力的优点,提拔他为一个小头目,专门负责诱骗更多的外乡人到黑煤窑做苦力。

为了活命和生存,魏桥三昧着良心干起了这个残忍的勾当。他学会了如何欺骗和利用别人,变得冷酷无情。坏事做多了,他也渐渐失去了人性,变成了一只凶残的野兽。多年过去,他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也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他已经彻底堕落,陷入罪恶的深渊无法自拔。

潘兴邦并不知道这些险恶的背景,他只是一个无辜的外乡人,渴望在这个城市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让他落入了魔鬼的手中。

魏桥三等人慢慢地靠近潘兴邦,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狡猾而残忍的微笑。他们开始用花言巧语诱骗潘兴邦,告诉他有一个轻松赚钱的机会,只要跟着他们走一趟就行。单纯的潘兴邦信以为真,跟着他们踏上了不归路。

魏桥三等人带着潘兴邦来到了黑煤窑的入口。这个地方弥漫着一股死亡和绝望的气息,仿佛是人间地狱的入口。潘兴邦惊恐地打量着四周,他看到许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们,他们都是被囚禁的苦力。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无助和绝望,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矿井下的景象更是惨不忍睹。黑暗、潮湿、尘土飞扬的环境中,苦力们被迫挖掘煤炭。他们的身体疲惫不堪,精神萎靡不振。许多人已经奄奄一息,无力地倒在地上,而那些不能继续干活的人则会被无情地抛弃和杀害。

魏桥三见潘兴邦被吓得脸色苍白,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可以利用,便对他说:“小兄弟,别害怕,我们不会伤害你的。只要你肯听话,这里有的是钱和女人的天堂。”

潘兴邦知道这一切都是骗局,但是他没有选择,只能假装相信他们的话。魏桥三接着说:“这里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只要你肯努力挖煤,就会有丰厚的回报。等到你赚够了钱,就可以离开这里享受生活了。”

潘兴邦被迫加入了苦力的行列。第二天,天不亮,潘兴邦就被迫下矿井工作,一直干到夜幕降临。他们挖掘煤炭,搬运石头,忍受着无尽的疲惫和痛苦。矿井里的空气污浊不堪,尘土飞扬,让人窒息。

潘兴邦的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再过几天出不去,科举考试就没有办法参加了。他的双手被磨得皮开肉绽,双肩被沉重的担子压得变形。他的眼睛被煤灰熏得红肿疼痛,喉咙里充满了浓痰和灰尘。他感到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台无休止运转的机器,随时都有可能崩溃。

第二天,魏桥三在翻弄潘兴邦的包袱时,他的手无意间触碰到一个香囊。他的心瞬间揪紧了,那香囊上精美的刺绣和馥郁的香气无不彰显出它非凡的来历。他仔细一看,那香囊正是他妻子翠莲亲手为他制作的。这个香囊却出现在了潘兴邦的包袱里,这让他如何能不惊讶?

他赶紧将自己的香囊取出,与潘兴邦的对比。做工和香味完全一样,这让他无法接受。他的心如刀绞,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眼神中透露出疑惑、愤怒、悲痛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仿佛要将他的身体撕裂成碎片。

他颤抖着声音问潘兴邦:“这个香囊你是从哪里来的?”

潘兴邦看着他扭曲的表情,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硬着头皮回答道:“这是赶考路上,我资助了一对无钱葬公公的翠莲母子,这是他们感谢我送的。”

他向潘兴邦讲述了自己如何帮助翠莲一家度过难关的事情。听完这一切后,魏桥三突然跪在潘兴邦面前,泪水纵横,哭着说:“你是我家的大恩人啊!”

潘兴邦和周围的人听后都一脸茫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魏桥三深吸一口气,立刻命人给潘兴邦松绑,请他到上座。这才告诉潘兴邦,他在路上资助的正是魏桥三家——那对无钱葬公公的翠莲母子就是魏桥三的妻子和儿子。

一时间,众人皆是惊愕不已,议论纷纷。潘兴邦更是感到一股强烈的冲击波袭来,脑海中一片混乱。他瞪大了眼睛,盯着魏桥三,仿佛要看穿他的心思。

“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潘兴邦结结巴巴地问道。

魏桥三叹了口气,解释道:“潘公子,那对母子正是我的妻儿啊!我对不起他们,我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潘兴邦愣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在无意中帮助了魏桥三的家人。这时,周围的人也开始渐渐明白过来,他们议论纷纷,感叹着命运的奇妙。

“原来如此!”一个人感叹道,“这可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啊!”

“是啊,潘公子资助的竟然是魏兄的家人,这也太神奇了吧!”另一个人附和道。

潘兴邦沉默了片刻,心中的疑惑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所取代。他想起了自己资助翠莲母子时的情景,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暖意。

“魏兄,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潘兴邦问道。

魏桥三沉默了一下,开始讲述起他的故事。听着魏桥三的讲述,潘兴邦心中五味杂陈。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地思考着这一切。而周围的人也开始为魏桥三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同情。

突然,一个想法在潘兴邦脑海中闪过。他看了看魏桥三,又看了看众人,说道:“魏兄,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的家人在等你回家,你的母亲也在思念着你。”

魏桥三默然不语,他低下头,似乎在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周围的人也开始认同潘兴邦的观点,他们纷纷劝说魏桥三回家与家人团聚。

“是啊,魏兄,不要再让家人为你担心了。”一个人说道,“回家吧,重新开始生活。”

“是啊,回家吧。”另一个人附和道,“你的家人需要你。”

听着众人的劝说,魏桥三心中也渐渐明朗起来。他抬起头,看着潘兴邦,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

“潘公子,谢谢你的提醒。”魏桥三说道,“我会好好考虑的。”

潘兴邦微笑着点了点头,他感觉自己的心境也变得轻松了许多。他知道自己的劝说对魏桥三产生了影响,也许这个劝说能够改变魏桥三的人生轨迹。

看到气氛渐渐变得融洽起来,魏桥三立刻向潘兴邦道谢并表示要送他回去参加考试。潘兴邦却婉言谢绝了魏桥三的好意,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充分了考试。不过他还是叮嘱魏桥三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家人和母亲。

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清晨,魏桥三,这位饱经风霜的中年人,静静地站在潘兴邦的屋前。他的手中紧握着那五十两的银票,这是他为了感谢潘兴邦的帮助而准备的厚礼。然而,这份厚礼在魏桥三的心中,远远不能与潘兴邦给予他的关爱与劝告相提并论。

潘兴邦,那个曾经在魏桥三家人最困苦的时候伸出手的读书人。他的劝告,如同春雨般细腻,滋润着魏桥三的心田。他告诉魏桥三不要再做这些伤天害理的事了,家是永远的避风港,家人是永远的牵挂,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都不应该忘记家的温暖。魏桥三深深地记住了这些话,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

但当魏桥三将那五十两银票递给潘兴邦时,潘兴邦却坚决地拒绝了。他微笑着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银子我希望你能拿回去,与家人团聚,这才是你最应该做的事。”

潘兴邦的话语,如同明灯般照亮了魏桥三的心。他明白了,真正的帮助并非物质上的给予,而是心灵上的慰藉。他感慨万千,决定听从潘兴邦的建议,收拾行囊,踏上回家的路。

分别之际,潘兴邦拍着魏桥三的肩膀说:“兄弟,好好珍惜与家人的时光,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真诚与鼓励。

魏桥三含泪告别了潘兴邦,他心里明白,这次分别虽然带着不舍,但也带着无尽的感激和希望。他将这份感激化为动力,继续他的生活旅程。

时间飞逝,两个月后,潘兴邦的名字传遍了整个科举考试的考场。他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进入了长安城,参加了更高一级的考试。而这一次,他更是以高中的成绩获得了殿试的第二名。这消息让整个乡里都沸腾了起来。

而当皇帝得知潘兴邦的事迹后,更是对他赞赏有加。不久后,一道圣旨传到了潘兴邦的手中,他被封为赣州刺史。这对于年轻的潘兴邦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和责任。

然而,面对这样的荣誉和地位,潘兴邦却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上任后在魏桥三的帮助下一举捣毁了黑煤窑,魏桥三戴罪立功被遣送回家。而且潘兴邦发现,朝廷为自己安排的副手正是偷他银两林凡寅,于是把林凡寅打入大牢,还真是恶有恶报。

在赴任的路上,潘兴邦特意绕道去了魏桥三的家。看到魏桥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他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他们聊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艰辛与快乐交织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魏桥三激动地说:“兄弟,你出息了!真是好人有好报啊。”他们紧紧地握着手,眼中闪烁着泪光。

在得知可以回乡省亲的消息后,潘兴邦心潮澎湃,第一时间便决定去青楼紫烟阁。他要去兑现对褚企兰的承诺,为她赎身。然而,人生总是充满了无常和变数。

当潘兴邦急匆匆地赶到紫烟阁时,老鸨却告诉他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褚企兰在你离开不久就病逝了。”

潘兴邦愣住了,仿佛被重锤击中心头。他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眼中泪水打转。他颤抖着声音问:“怎么会这样?她怎么会就这么去了?”

老鸨叹了口气,道:“她本就身体虚弱,加上心中忧思过重,实在是撑不住了。”

潘兴邦心中的悲痛如潮水般涌来,他想起与褚企兰相识的点点滴滴。那个美丽善良的女子,曾在他最困苦的时候给予他温暖和慰藉。而如今,他却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

他默默地走出紫烟阁,抬头望向苍穹,泪水滑落。他心中默默地对着远方说:“褚姑娘,是我对不起你。我没能兑现我的承诺,让你一个人孤单地离去。”

“褚姑娘,你知道吗?我曾答应为你赎身,带你离开这里。可是命运却如此捉弄人,你却先我而去。”潘兴邦哽咽着说,“你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值得被爱和珍惜。愿你在天堂安好,不再受任何苦难。”

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去。他知道,尽管心中依然痛楚,但他必须面对现实。他将这份遗憾深藏在心底,继续前行。

潘兴邦心痛的只好先回家,父母听说高中为官的儿子要回来了,早早的带着褚企兰在村口迎接。潘兴邦远远的看到自己的父母和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在村口等着自己,走进一看不正是褚企兰吗,潘兴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褚企兰不是已经病死了,如今怎么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呢?

潘兴邦忍不住心中的疑惑,急忙走上前去,正要开口询问,褚企兰却先一步走上前来,轻轻地握住了他的手。

“兴邦哥,你终于回来了。”褚企兰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我一直在等你回来。”

潘兴邦愣住了,他看着眼前的褚企兰,感觉像是在做梦一般。

“这是怎么回事?你不是已经……”潘兴邦激动得有些说不出话来。

褚企兰轻轻摇了摇头,道:“其实我并没有病死,是你的父亲救了我。”

这时,潘兴邦的父母走了过来,父亲慈祥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便把整个经过告诉了潘兴邦。

潘兴邦听着父母的讲述,心中的疑惑逐渐解开。

潘兴邦紧握着褚企兰的双手,心潮起伏。他心中的那份感激和感慨难以言表,只能用泪水来表达。

“企兰妹妹,我们的缘分真是不可思议啊。”潘兴邦深情地说。

褚企兰轻轻地摇了摇头,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是我的幸运,遇到了你们这一家善良的人。”

两人相视而笑,眼中的泪光闪烁着彼此的身影。他们的话语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这一刻,两颗受伤的心得到了彼此的慰藉,过去的遗憾和悲伤都在这一刻化为无尽的爱意。他们彼此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似乎在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在父母期待的目光中,潘兴邦与褚企兰再度携手,他们决定共同面对未来的风雨,再也不分离。在父母的祝福下,他们成为了夫妻,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当晚,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宴,邀请了乡亲们共同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在婚宴上,潘兴邦与褚企兰互诉心语,分享着他们过去的故事和未来的憧憬。

潘兴邦深情地望着褚企兰:“企兰妹妹,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完美的家。从今往后,我会用我的全部来守护你和我们的家人。”

褚企兰感动得泪眼婆娑:“兴邦哥,我也一样会用我的全部来守护你和我们的家人。”

两人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相拥而泣,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乡间流传的佳话。从此以后,他们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共同创造属于他们的幸福人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