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崛起的家族 > 第488章 丝绸生意做大了

崛起的家族 第488章 丝绸生意做大了

作者:纸上的岁月年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4:48:49 来源:小说旗

随风的武功又成了义子当中最差的一个,这让随风非常的无奈。

但是有一件事情,别人不得不佩服随风。那就是做丝绸生意的头脑,这件事上随风可是干的得心应手。

这几年,家里的丝绸生意越做越大,最后居然和昌邑那里的丝绸商人成功合作了,通过昌邑的丝绸商人,直接把丝绸卖到了海外。

山东的丝绸生意一直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后来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山东靠海的地方,往外出口丝绸更是方便,做丝绸生意还是有先天优势的,所以老憨才和孩子们,在丝绸生意上做了很多努力,经过这么多年,终于显现出效果来了。

很多年以后,人们在1915年版本的《辞海》当中查到:“茧绸,以山东之城的最为出名,上品出自昌邑……”

1923年出版的《中国年鉴》当中也有记载:“中国茧绸山东第一,山东地的茧绸以昌邑为第一……”

在随风的操作下,丝绸生意和昌邑人合作之后,得到了一个很意外的好处,柞蚕丝的价格卖了一个意外的好价钱,有时居然超过了桑蚕丝的价格。

山坡上丘陵上种的那些柞树,把柞蚕孵化出来,放上去就不用管了,比养桑蚕省事的太多了,居然卖的比桑蚕丝还贵,这可太让人惊喜了。

而且这些柞树生命力非常顽强,在山坡丘陵上长得一样很好,还不占用种庄稼的土地,也不用交土地的田赋,实在是太划算了。

老憨为了鼓励大家种柞树,专门找人种了柞树苗,便宜往外出售,还有几次故意把柞蚕茧的价格提高很多。

这一下更提高了老百姓养柞蚕的积极性,很多山坡地,丘陵地上都种上了柞树。

柞蚕丝的生意既然有那么多好处,那就要大大的发展一下,山东蚕丝的出口一直都占着很大的份额,不好好的发展一下,对不起这片土地。

家里的很多生意,女人都不太管了,但是丝绸生意一直离不开女人的。养蚕是她们,抽丝剥茧是她们,纺织成各种织品也是她们。

随风生意做的顺利,自然要去炫耀一番了。

大女人有些担心的说道:“这样真的行吗?那个柞蚕比桑蚕省事儿,怎么还多卖了钱呢?随风啊,你是不是做生意不老实了,咱家可不兴这个的。”

随风笑着摇头:“娘!你放心吧!我不会干那些不地道的事,外国人喜欢柞蚕丝,价格就高一点,这个很正常的。”

大女人还是有些不明白:“外国人是哪里人呀!我听说他们还不能完全算人,比咱们少两块骨头,所以叫洋鬼子,是不是真的呀,他们也许是有点缺心眼儿吧!容易养的东西还多给一些钱,看来真的不能完全算人,还是不太开窍啊,你也别太欺负他们!”

这话让随风有些哭笑不得,可是也没有办法,在某一个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说法非常的盛行,连很多当官的也是这么说的。

随风试图解释不是这么回事儿,耐心的说道:“娘,外国人和咱是一样的人,咱们的边上是东海,住在东边儿的外国人是东洋,住在南边儿的外国人是南洋,住在西边的外国人是西洋,有些外国人长着黄头发,蓝眼睛,看起来是有些别扭,可他们也是人,不是鬼,不能叫他们洋鬼子……”

随风解释了半天,大女人反而更迷糊了,嘴里嘟囔道:“东洋,南洋,西洋,还缺个北洋呢!洋鬼子说的是北洋人吗?”

随风差一点哭了:“娘!咱们的东边是大洋,所以咱们是大洋的北边儿,咱们就是北洋!”

大女人更迷糊了:“你这孩子,把娘都给绕糊涂了,怎么咱们也成了洋人呢,这么说咱们应该叫北洋人吧?这不是乱套了吗?”

随风一看,这事不能解释了,越解释越乱了,还是赶紧说正事吧:“娘,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咱们家织的锦,我卖了一个好价钱,比金子还贵的多的好价钱,咱家的那些人坐在织锦机上,天天都是在造金子啊!”

这话把女人都给逗笑了,但是大女人并不觉得意外,织锦本来就是最麻烦的一件事,多卖些钱是理所应当的。

大女人还是关心的问道:“那些洋鬼子给的咱什么样的金子?可千万别和咱家的金子不一样!”

随风得意的说道:“我没有收他们的金子,收的他们西班牙银币,就是那次给你看过的银洋,银洋不能花,我换成银子带回来了!”

大女人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说道:“那就好,那就好,你这孩子能耐大了,心眼儿够多了,在外面做生意不会被人骗了,娘放心了,去吧去吧,找你哥去吧……”

家业已经发展的太快了,几个女人都觉得有些跟不上趟了,索性把随风赶走了,省得自己再说出不懂的话来。

那个银洋也是银子做的,非常的好看,可是为什么不流通呢?好好的银子居然不能当钱花。

也曾经问过老憨,老憨解释说,是因为火耗归功的问题,如果让那样的银洋流通起来,就没办法收取火耗的钱了,朝廷会吃亏的……

这事多少能听懂一点,也不如玉兰能听得明白。

算了,不管了,只要能拿回白花花的银子就行了,既然织出来的锦比金子都贵,那就想办法多找几个孩子学这手艺,只是太难学了一点儿。

织锦就是在家里造金子,这话挺好的,这手艺要是好学,就不会那么值钱了。

有些锦织出来不够高档,于是又在上面绣了一些花,这叫锦上添花,能卖更高的价钱。

可是,绣花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没办法呀,钱这个东西永远都不是容易来的,不辛苦一点儿得到的钱根本就不踏实。

男耕女织,天经地义。

男人们在外边耕地种田,凭的是力气。女人们在家里边儿,纺线织布,打理蚕丝,凭的是耐心和细心。

大女人一边想着一边走进了厨房,给孩子们做点好吃的。

别的事情可能弄不懂,自己家孩子想吃点什么还是知道的,孩子在外边东跑西颠儿的,回来了就该多犒劳一下,吃点好的是应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