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莫慌,霸总和系统跟我一起穿了! > 第33章 谁稀罕男宝,仨闺女享福到老33

这就是意外之喜了。

要知道,这位隋教授真的算是国宝式人物了,要不是他身体跟不上,肯定也不会留在省城,早就作为特殊人才,调到京市那边。

或者,他其实也是被弄怕了,唯恐再来一场浩劫。

所以甘心留在老家,偶尔还能指导指导学生,日子也不算太空虚无聊。

现在逮到一个不思进取的学生,隋教授还不欣喜若狂?

走出隋教授家,段玉涛忍不住感慨道:“姜同志,我算看出来了,这人要是有本事啊,走到哪里都有贵人!”

所以也别赖运气差,有时候也得先自己准备好,才能遇上贵人。

否则,你连贵人来过都不知道!

姜芙的山水画,既然都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那肯定也能在外宾那里卖个好价钱!

很快,友谊商店里就多了一个崭新的柜台。

柜台上的商品极少,就三样,两幅中国山水画,一件刺绣小坎肩。

没了。

隔壁是卖苏绣扇面的柜台,但东西是从江苏那边采购的,并不是他们本地的特产,偶尔也能卖出去几件。

几个售货员都等着看姜芙的笑话。

真搞笑了,一个农村人,刚进城才几天啊,脚上的泥都没洗干净呢,又弄这又弄那,听说还学英语,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闪了舌头也不怕,正好练一练小舌音,顺便把俄语都学了呗!”

一个售货员吐出一串俄语,小舌音弹得很标准,把大家都给逗得哈哈大笑。

但三天之后,他们就全都笑不出来了。

两幅山水画都卖出去了,还被预订两幅。

小坎肩是样品,姜芙早就告诉段玉涛,它只展示,不卖,当然,如果想要,可以先付定金。

外宾一听说这东西完全不用机器,而是由老师傅进行纯手工制作,所以制作工期长,需要排队,当场点头,痛快付了定金,还留下地址。

要是时间太久,他们已经回国了,就邮过去,邮费他出。

“这有什么,外国那些手表,皮鞋,西服什么的,如果是手工制作,也都需要等,所以不必害怕他们接受不了。”

“老师傅”姜芙开始裁剪料子,那外宾为他母亲预订了一件雪青色绸绣衬衣,说是在故宫博物院看到这件文物,非常喜欢,也想要一件类似的。

尽管不可能做到一比一复制文物,但料子是好料子,刺绣也是真刺绣,所以,姜芙的定价不低。

根据复杂程度,最后,她给这件衬衣定价为一百二十元。

如果刺绣更精美,价格也会更高。

一百二十元,这是什么概念呢?

茅台酒的零售价格也就是八块钱一瓶。

但在当时,八块钱也是一笔巨款,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茅台都是昂贵白酒。

山水画的价格略低一些,但也达到了二十元。

大运动之前,国内比较有名的画家,其单幅作品的价格也就在五十元左右。

所以,整个友谊商店的人都懵了,都沸腾了!

段玉涛连夜加班,亲手写了一份报告。

虽然他们是合法创新,但稳妥起见,还是要主动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

另外,怎么给姜芙开工资,也要问一问上头的意思。

总不能真的让人家领一份临时工的工资吧?

意识到看走眼了的售货员们立刻转变了对姜芙的态度,有的帮她打水,有的帮她打饭,还有的听说她生的是女儿,买了一堆糖果、发卡之类的小玩意儿,各种讨好。

目的就一个,也想跟她一起赚钱!

但姜芙实话实说:“这都不是能速成的东西,不管是拿笔,还是拿针,别说一年半载,就是十年八年都未必能出师。”

至于为什么她自己年纪轻轻就有这种本事,那就不关别人的事了。

“短期内能学的,就是相关知识,我会抽空写下来,到时候你们先背诵,有不懂的再来问我。”

外宾们不会提出多么具有专业性的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好奇,所以,只要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就能应对大部分情况。

把人打发走,姜芙专心工作。

她交货的第二天,上头也把她的工资标准给批下来——

临时售货员,工资十八元。

商品售卖,价格的百分之五十。

就是说,十八块是她每个月的基础工资,但卖出商品价格的一半,是她的绩效工资。

这个结果,和姜芙想得基本一致,出入不大。

她甚至都做好了只能拿到三成左右的心理准备。

段玉涛还有点内疚:“我帮你争取了,但暂时只能这样。”

姜芙每天的辛苦,他是看在眼里的,说是从早到晚都在刺绣也不为过,眼睛,脖子,手,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已经不错了,我知足。”

而且,才几天时间,他们就得到一个开门红,一共卖出四幅山水画,八十元,一件刺绣衬衣,一百二十元,加一起是两百元。

姜芙分到一百元。

差不多是一个工人一季度的工资。

不算特别多,但肯定也不算少。

这还只是刚开始而已。

“不过有一点比较好,就是这个隔天结款,不用跟工资一起。”

段玉涛自己也有两个孩子,他和妻子都要赡养父母,和其他人一样,两口子也是每个月掐着日子等开资。

姜芙一听,果然很高兴。

这意味着她今天就有钱拿。

晚上回家,姜芙特地去副食品店排队,买了红肠和松仁小肚,还买了一块蒸羊肝,据说这东西对眼睛好。

蔡桂花打开布兜,看清东西,没好气地嘟囔:“不过啦?开资三天乐,然后扎脖儿,饿上二十七天?”

姜芙气笑了:“我有算计。”

忽然看到桌上放着个东西,她拿起来,惊喜出声:“户口?这就下来了?”

蔡桂花点头:“李大娘的小儿子顺路给捎回来的,你和三个孩子的户口都在这上面,小野的当初落在学校那边了,不在上面。等他以后毕业,看看工作分配在哪里,到时候再说。”

这户口本和后世的一点儿都不一样,像个日记本似的。

翻开是封皮,先是注意事项,然后是编号页面,再往后是常住人口信息,寄住人口信息,姓名年纪之类的,全部都由户籍员手动填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