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发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 第95章 汪直一语成谶

大明发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第95章 汪直一语成谶

作者:老街胖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30:21 来源:小说旗

“鲁达,你速去将汪直的家眷安置于一号战舰之上,并要好生款待。”出征前一天,周博仁向鲁下达下了这道指令。

“领命,家主!是否需要小人转达某些话语予他们知晓呢?”鲁达恭敬地问道。

“嗯?你先前对他们所言是什么来着?”周博仁略加思索后回应道。

“回禀家主,当时迎接其眷属时,属下告知他们,汪直认为朝廷靠不住,故而特派我辈前来护送他们前往倭国避难。”

“噢?那他们作何反应?”周博仁追问。

“他们心中亦明了朝廷之轻信难托,但仍心存侥幸,觉着远赴倭国实非良策。尤其是其子,竟欲修书一封劝诫汪直归降胡大人。”鲁达如实禀报。

“哼,此子莫非愚蠢至极,倘若汪直未投效胡宗宪麾下,或许他家尚能苟延残喘;然若真来降,恐怕举族无一幸免矣!胡宗宪虽有权势,终究还是得听命于赵文华等严嵩党羽。”周博仁冷笑着,对于汪直投降可能引发的恶果心知肚明,因为历史书上写着呢。

历史上汪直与胡宗宪的对话曾是一幅宾主尽欢的和谐画面。

然而,胡宗宪的心中却暗藏着忧虑,他担心汪直一旦离去,便如同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

于是,他巧妙地提议汪直前往杭州,去领略那座城市独有的风情,品尝街边那些令人垂涎的小吃,以此作为对汪直的牵制。 汪直,这位海上的霸主,带着对胡宗宪的信任,踏上了杭州的土地。

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一步,竟会将自己送入了囚笼。浙江巡抚御史王本固如同一尊铁面无私的判官,不由分说地将汪直拘禁起来。 汪直在囚室中,心中充满了困惑与愤怒。

他无法理解,自己与胡宗宪的和解之谈,为何会突然变成一场陷阱。他的心中充满了疑问:这是一场怎样的戏码?为何会有这样的背叛? 胡宗宪和徐渭,这两位曾与汪直有过交集的人物,也被王本固的行动惊得手足无措。

他们赶紧向王本固发出迫切的请求,想跟他讲讲道理,让他明白汪直的安全对整个局势有多重要。可王本固就像块石头一样,油盐不进,他眼里只有自己的政绩。

对于胡宗宪的请求,他不但不理,还倒打一耙,说胡宗宪和汪直有见不得人的勾当,要朝廷严惩胡宗宪。

胡宗宪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得不知所措。而汪直,这个曾经的海上老大,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却特别淡定。他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开着小船在波涛中自由驰骋。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汪直留下了简单却有深意的遗言。他的话里,没有一点对自己的抱怨,满满的都是对两浙百姓的担忧。

他预言了自己的死将给这片土地带来长达十年的混乱。

汪直的这番话,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接受,更是对那些即将遭受苦难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嘉靖三十八年岁末之际,正值寒冬腊月之时,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哀悼着即将发生的悲剧。这一天,注定要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汪直将在浙江省杭州府官巷口被处以极刑。

寒风凛冽,吹得人瑟瑟发抖,但现场却挤满了围观的百姓,他们都想亲眼目睹这个曾经权倾一时、威震天下的人物走向生命的终点。而此时此刻,汪直正静静地站在囚车上,他的眼神平静而坚定,似乎早已看透了生死。

在临刑之前,按照惯例,汪直被允许与自己的家人见最后一面。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时,眼中满是慈爱和不舍,两人紧紧相拥,泪流满面。汪直拿出一根珍贵的髻金簪,递给了儿子,并感叹道:“没想到我会在此地遭受这样的刑罚!”

然而,面对死亡的威胁,汪直并没有丝毫畏惧或退缩。他挺直了脖子,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刽子手的刀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屈服和动摇。

随着刀起头落,鲜血染红了地面,汪直的身躯轰然倒下。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震撼,有的人默默流泪,有的人则低声叹息。这位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就这样结束了他传奇般的一生。

“杀我一人无碍,只是苦了两浙百姓,我死之后,此地必大乱十年!”

汪直所言非虚,果不其然,在他离世之后,其生前苦心经营多年所构建起来的庞大地盘和强大势力瞬间土崩瓦解、分崩离析,如同一座摩天大厦顷刻间轰然倒塌一般,那些曾经依附于他的党羽也都作鸟兽散状,纷纷四散逃离,没过多久便彻底销声匿迹于那广袤无垠且烟波浩渺的地平线上。

他的义子毛海峰对义父汪直忠心耿耿,听闻义父惨死狱中后悲痛欲绝、怒火中烧。

为了给义父报仇雪恨,毛海峰竟然不顾一切地率领部下疯狂袭击明朝沿海地区。

与此同时,那些原本就蠢蠢欲动的倭寇们见状更是欣喜若狂,他们趁机大肆扩张势力范围,并与毛海峰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使得整个沿海地带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对于众多倭国武士而言,昔日那位慷慨大方给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等各种物资保障的“汪大老板”已然驾鹤西去,但人总是要吃饭生存下去的啊!

既然没了“金主爸爸”的倚靠和供养,那么接下来就只能够依靠自己去打拼抢掠。

由于缺少了像汪直这样可以大量吸纳并消耗倭国冗余人口的人物存在,在此后长达十年时间里,大明辽阔无疆的海域边境地带竟然频繁遭到来自倭国流浪武士们肆无忌惮地疯狂入侵和劫掠,导致无数无辜百姓惨死在这些残暴凶狠之人的屠刀之下,实在是令人不忍直视、惨不忍睹,其状况之惨烈简直就是骇人听闻、惊世骇俗。

汪直说了一句着名的话:“天下之大势,渐至洋上,我华夏如若不察,百年后恐受夷蕃之辱。”

因此,如果要从严谨的角度去评判,那么汪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向世界\"的人。凭借着自身的阅历以及与外界的接触,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早早地预见到了未来的局势走向,天下之势正在逐渐向海洋倾斜。

然而,当全体中国人都醒悟过来时,却已是数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