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醉枕大明 > 第222章 百户上任

醉枕大明 第222章 百户上任

作者:会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36:35 来源:小说旗

清晨一早,纪浩便带着尚东山和夏西河到了勾阑胡同百户所。

勾阑胡同百户所自然是位于勾阑胡同。

勾阑胡同虽以胡同为名,但是却是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勾阑胡同全称西院勾阑胡同,也叫院儿胡同。

勾阑也作勾栏、构栏,顾名思义,这里以前有很多勾栏。

宋元时期,由于市民阶级的不断扩大,随着他们文化娱乐的需要而出现了“勾栏”。那时的大城市内的瓦市中都搭有许多棚,可供艺人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等,可容纳观众数千人,被称作勾栏,跟后世的剧院类似。

不过到了大明,勾阑逐渐成为风月场所的代称。而勾阑胡同、本司胡同、粉子胡同也成为京城最有名的三大风月场所聚集地。

纪浩带着尚东山和夏西河走进百户所时,百户所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十几个日常留守的锦衣校尉,其余的大部分外出巡街、坐探办差去了。

百户所里十几名锦衣校尉眼见一位身彪图案补子飞鱼服的青年进来,不由俱都停下手中的动作。

随即众人都反应过来,毕竟都是认识纪浩这身官服的,这位定然是新任的百户大人,当下忙都跑过来参拜。

其实这些锦衣校尉也都是穿着飞鱼服的,在大明装饰有飞鱼纹样的衣服都被统称为飞鱼服。不过他们的飞鱼服跟纪浩的飞鱼服是有明显区别的。他们的飞鱼服样式是过肩式的,没有品级补子,而纪浩的飞鱼服是补子式的。

朝廷律例规定锦衣卫六品以上才有资格穿飞鱼服,指得便是这种补子式的飞鱼服。

是以,这些锦衣卫校尉虽然不认识纪浩,但是很容易从服饰上看出眼前这位是新任的百户大人。

纪浩待众人参拜完毕,安排站在前面的几个人去分别去寻所里两位总旗,并让他们把人手全部叫来,自己要训话。

那几个锦衣卫校尉答应一声,连忙去了。

纪浩随即在百户所里随便转了一转。

勾阑胡同的百户所占地不大,只有一进院子,不过四厢都很宽敞明亮,房舍修缮维护的也不错。

大明有官不修衙的潜规则,但是那主要说得是文官,因为他们是流官,说不定前脚修好衙门,后脚就被调走了,费劲巴力修好了衙门根本捞不着机会享受。而且还很可能还会被人冠以不恤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骂名,因此大多数文官不怎么热衷于修衙门。

而武官大都是世官,一般没有特殊机缘或是立下大功,基本其子孙还会世袭其职位。父辈修好了衙门,很可能儿辈还会继续使用,因此大多武官衙门都修缮的不错。

不过令纪浩有些稍微遗憾的是这百户所虽然修缮的不错,但只有一进院子,不像文官衙门一样大部分都有后衙,可以供官员及其家眷居住。

这也不难理解,大部分武官都是世袭官,大都是土生土长的,自然基本都有自己的住宅。

这对纪浩有点不友好,本来他想着若是百户所有后衙的话,自己可以住在后衙呢。如今看来自己还得再寻住所,只能先尽快租个院子住了,毕竟住客栈不是长久之计。

纪浩在所里四处转悠了一圈,又来到百户所大堂东侧的自己的签押房看了看。

这处签押房不算大,不过收拾的还算干净。

纪浩在书案后的官帽椅上坐下,等着所里的人员到齐。

…………

百户所大堂,纪浩站在台阶上,打量着堂下的众人。

堂下百户所所属的七十多个小旗、校尉,此时列成四列,等待纪浩的训话。

大明规制每百户所设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每小旗率十人,每总旗统五小旗,满额一百一十二人。

不过这一百一十二人的编制中显然有许多是恩荫封赏的官员家中子弟,他们大都是只领俸禄,不来点卯的,还有一部分告病和告假的,因此能来的就只有眼前这七十多个人。

除了堂下的众人外,在院中还站着排成队列一百多帮闲。这处百户所大堂虽然不小,但显然站不下近二百人。

站在最前面的是百户所的两位总旗谭志远和叶敦,他们身后是各自辖下的小旗、校尉前面。

谭志远看着年纪三十岁上下的样子,双眉浓如漆墨,枣红面色,身高臂长,虎背熊腰,一副剽悍勇武样子。而叶敦则恰恰相反,个子不高,胖乎乎的体形,四十多岁的样子,脸上总是带着一副和和气气的神态。若是不穿那身飞鱼服,看不出一点天子亲军的模样。

纪浩看着堂下众人,轻咳一声,开口道:“本官纪浩,是咱们勾阑胡同百户所新任的百户,今日召集大家来主要是跟大家见个面,互相认识一下。咱们锦衣卫应该为皇上效鹰犬之劳,为朝廷效耳目之用,以后大家齐心办差,把上边交代的差事办好。差事当得好,自然少不了你们的好处。”

堂下和院中众人齐声答应一声。

随即纪浩又接着道:“咱们亲军上十二卫的普通校尉军士薪饷每年不过十五两银子,大多数时候付的还不是现银,再加上上头克扣一些,多半连十两银子都到不了手。光靠这饷银,大家这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本官既然忝为咱们所里百户,自然不能光让大家办差,不给大家谋福利。大家放心,以后本官跟着本官干,该有的福利绝对不会少。”

堂下和院中众人又是一次齐声答应,显然这次的反应比刚才热烈了许多。

众人回应之后,纪浩的话锋随之一转,高声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天子亲军自有天子亲军的威仪,以后敲诈勒索、偷鸡摸狗、坑蒙拐骗败坏咱们亲军声誉不许做。若是被本官知晓了,定不轻饶。”

堂下和院中众人听了纪浩的这话,不由的一怔,毕竟他们的大部分油水就是靠着这些手段获取的。

叶敦和谭志远互相对视一眼,随即带头答应,他们身后的各自的小旗、校尉这才跟着答应。

纪浩见叶敦和谭志远身后的各自的小旗、校尉都是为他们马首是瞻,却没有计较什么。

他知道这百户所的水很浑,自己还只是初来乍到,还摸不清百户所情况,只要他们不当面发难,自己暂时不会多说什么。

此时若是自己被他们抓住机会发难,而自己暂时没有能力弹压,显然会削弱自己的权威。做官一般权威受到削弱,说话便不好使了,特别是在丘八衙门内。

纪浩见众人答应,一脸和气对谭志远和叶敦道:“谭总旗、叶总旗,以后你们两位还是按照原先的辖区,一人负责勾阑胡同以南的四条胡同,一人负责勾阑胡同以北的三条胡同。你们安排大家巡街、坐探,让他们打起精神,好好的办差事。”

谭志远和叶敦两人忙领命答应。

纪浩摆摆手,说道:“大家都是办差的吧!”

众人纷纷领命而去。

谭志远和叶敦安排好巡街、坐探的差事,带着几个没分到任务的小旗又来到纪浩的签押房。

叶敦一脸笑意的对纪浩道:“大人今日第一天上任,兄弟们凑了份子,今天中午在和四方安排的宴席为大人接风,还请纪大人务必赏光。”

纪浩笑道:“既然兄弟们如此盛情,那本官便却之不恭了,有劳兄弟们破费了。”

谭志远笑道:“都是兄弟们该当的。”

…………

帽儿胡同,和四方酒楼。

此时正是晌儿午上客高峰,纪浩一行人进入和四方酒楼里面时,见里面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一楼的大厅里都是散台,一桌桌客人正在推杯换盏。不时有那唱菜单的店小二、传菜的店小二在穿插忙活!

那些唱菜单的店小二很是聪明伶俐,也不用什么菜单,一口气就能报上几十道酒楼的拿手菜,跟后世学相声必背贯口“报菜名”差不许多。

待到客人点完菜,那些唱菜单店小二也不用纸笔,便能牢牢记住每一桌客人点的各色果蔬菜肴,十几道菜一口气向厨房那边报出来,声调抑扬顿挫,如同歌唱,绝不惹人生厌。

传菜的店小二也很厉害,每次从厨房出来,自肩膀至掌尖都有十几盘菜稳稳当当的驮在那里,任他楼上楼下的飞跑,便连一滴汁水都不会溅下来。

纪浩看着那些店小二的表演出的本事,不由得频频点头,京城的店小二比起别的地方来,也要高明许多啊。

纪浩一行人穿过热闹的大厅,来到二楼的一个雅间。

此时,二楼的的雅间也是人满为患,雅间内还不时传来吟诗作对的声音。

如今秋闱在即,顺天府各县来乡试的秀才都已经到了京城。

这些秀才来参加秋闱的秀才也都没安安分分的待着,好不容有机会跟各县闻名已久的年兄年弟见面聚堆,自然少不了各处聚饮。

由于有这些秀才们的聚饮,最近这些天,京城各处的酒楼生意着实不错,基本家家在这上客高峰时候都是人满为患。

不过,这里他们百户所的管辖的地盘,叶敦提前跟酒楼胡掌柜打过了招呼,再人满为患也得有给他们留下房间。

众人进到胡掌柜留好的天字号雅间,纪浩在主位坐了,谭志远和叶敦分坐他两边,其余六个没去当值的小旗依次坐了。

纪浩让尚东山和夏西河陪在末座。

众人见纪浩对他的两个随从如此安排,都暗暗留了心思。

显然,这位百户大人让自己的随从上桌同席,对二人是非常重视的。虽然他们暂时只能屈居百户所的帮闲身份,但是却不能当做普通帮闲看待。

见纪浩一行众人坐定,那唱菜单的店小二麻溜的用一嘴的京片子抑扬顿挫的一口气唱出了五六十道菜名,

这和四方酒楼号称自家酒楼菜式兼容并蓄、汇集四方。这唱菜单的店小二一口唱出的这五六十道菜名包含了鲁菜、淮扬菜、粤菜、川菜等等的各大菜系的菜式,看来人家酒楼号称和四方也不是虚言。

纪浩听着这报菜名倒是津津有味,他以前在自己那个年代虽然来过京城,但是那时的京城跟大明时节的京城完全是两码事儿了。他如今很有兴趣领略这京韵古风。

听完唱菜店小二的报菜名,叶敦和谭志远一起请纪浩点菜,纪浩笑道:“本官这第一次来这酒楼,还不熟悉什么菜式好吃。你们两位看着点些店里的拿手菜式便是,本官没什么忌口的。”

叶敦听纪浩如此说,当下对着那唱菜店小二吩咐道:“拣你们店里最拿手的菜式上便是,这位是咱们百户所新任的百户大人,可得用心伺候着。”

唱菜的店小二忙答应一声,躬身退了出去。

十几道菜被一个传菜小二端了上来,也不见他如何动作,十几道菜便整齐的布在桌上,当真是连一滴汁水都没有溅出来。这手艺练到这个地步也不容易。

两个小丫鬟给众人斟的酒是竹叶青,竹叶青酒酒液碧绿,品之爽口,清凉幽香,盛于晶莹剔透的琉璃酒杯中,更是显得绿莹莹的,甚有美感。

这竹叶青酒产自山西,以汾酒为“底酒”,保留了竹叶的特色,再添加十余种名贵中药材精制陈酿而成,使该酒具有性平暖胃、舒肝益脾、活血补血、顺气除烦、消食生津之多种功效。

自唐时以来,竹叶青酒就是北方最负声誉的美酒之一。

一代女皇武则天对竹叶青就甚是喜爱,每饮必有竹叶青,为此还赋诗:“山窗游玉女,润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从此竹叶青酒盛行于大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品此酒后,更是有诗云:“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可见那时此酒之影响力。

而到了大明,虽历经几百年,此酒的名气依旧不衰,在京城更是深得人们的喜爱。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