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初唐小闲人 > 第119章 舆论反转

初唐小闲人 第119章 舆论反转

作者:子率以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09: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凉月初生风满林,千骑狂奔的威势踏破了关西的宁静。

出了咸阳范围,渭水的河道便肉眼可见的变窄,陇西渭州,便算是以渭水之源而得名。

天色蒙蒙亮,李世民驻足岐山太公庙,下令麾下千骑在此休整两个时辰。

太公庙,顾名思义,祭奠的正是那位开创周朝天下八百年的兵家鼻祖姜尚姜子牙。

大唐以武立国,李世民更是以战功起家。

到了太公庙前,自然要瞻仰一番这位古之先贤。

至于为何说是瞻仰,而不是祭奠,则是因为李世民的身份是君,而姜尚是臣。

自古以来,只有臣祭君,还没有君祭臣的先例。

李让手捧信香陪着李世民走进庙宇,守庙的庙祝急忙上前见礼。

“见过二位贵人,贵人可是要为太公上香?”

庙祝不敢和为首的李世民说话,毕竟门外千骑不是吃素的。

所以他问话的对象只能是落后李世民半米距离的李让。

李让点点头,举起手中粗大的信香示意了一下,庙祝便很有眼力见的退场了。

像这样的贵人,自然是看不上庙中粗糙滥制的香烛。

但贵人一向出手大方,就算不买庙中的香烛,留下来的香火钱依旧足够庙祝过上一阵好日子。

李世民负手看着大殿之中的姜太公泥塑。

李让上前一步,将手中粗大的信香点燃,插进香鼎里,又默默的退回李世民身后。

李世民顿足半晌,这才转身走出房门。

庙前的广场之上,亲卫们已经搭好一顶规模不大但奢华至极的帐篷。

待李世民钻进帐篷,一群便衣打扮的宫人便迅速守住帐篷的四角,另一群宫人则是开始搭建灶台,将从宫中取出来的各类食材一一取出,开始为李世民准备膳食。

李世民有帐篷住,其他人可没这么好的待遇,只能各自寻地方开始小憩。

李让找了一个角落,从战马上取下一块毯子铺上,靠在角落里沉沉睡去。

这一次李世民算是微服私访,除了少数几个心腹之外,基本上没有人知道李世民此刻已经到了岐山太公庙。

与此同时,大唐北方各大城市也随着太阳升起,开始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

为何说不同寻常,只因今日各大城池之中多出来许多此前从未有过的叫卖声。

“号外号外,大唐人民日报正式发行,走过路过别错过,只需一文钱一份......”

“新鲜出炉的大唐人民日报,时事政治,娱乐八卦,诗词文章,应有尽有......”

“卖报嘞,卖报嘞,新鲜出炉的报纸,只需一文钱一份,一文钱,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却能买到大唐所有的消息......

“昭应县侯杀害娘舅真相为何,陛下迟迟不作回应又是为何,你想知道真相吗,尽在大唐人民日报...”

此起彼伏的卖报声,响彻了大唐各大城市的每一个街道。

长安、洛阳、青州、河中、晋阳、泾州、渭州......

一座又一座的大城刚刚自黑夜中清醒过来,此起彼伏的卖报声便充斥在这些大城之中的大街小巷。

尤其是书院,衙门,青楼,集市这些人员聚集的地方,更是每隔数百米就有一个垂髻童子手持一叠厚厚的报纸大声喊叫。

长安的街头,无数的卖报小郎君穿梭在各个坊市之中,尤其以朱雀大街为最。

几乎每一家勋贵府邸门口都有一个垂髻的卖报童子守着。

“报纸,卖报纸,昭应县侯行踪若何,陛下是否有袒护之心,一切真相,尽在大唐人民日报......”

“走一走看一看咧,新鲜出炉的报纸,不好看不要钱咧......”

听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神色匆匆的百姓停下了脚步,激扬文字的士子放下了毛笔,见利忘义的商人推开了美婢......

“报纸,什么东西?”

一些百姓面上露出疑惑之色。

但许多读书识字的人,在听见报纸上有关于昭应县侯杀害娘舅一事的真相之后,却是纷纷慷慨解囊。

一张一尺见方的报纸,还是用上好的竹纸印制而成,放在平日,一文钱买张这种品质的白纸都买不到,现在却能买到整个大唐都在关心的真相。

不仅读书识字的士人们踊跃购买,就连许多不识字的老百姓,也愿意掏一文钱,来凑一下这个热闹。

不认字不要紧,可以找认字的人念给他们听。

同时,各州刺史府,各县县衙门口也张贴出来最新款的报纸。

官衙门口的邸报台,有专门的文吏将报纸上的内容念给百姓们听,所以此处聚集的人群也是最多的。

然后,大唐炸了!

不是从传统意义上的炸了,而是人心炸了。

百姓们知道报纸上的内容之后,眼珠子瞪得老大。

士子们看完报纸的内容之后,内心燃起熊熊怒火。

官员看完报纸上的内容之后,惊骇到血压飙升。

世家门阀读完报纸之后,忍不住吐血三升,脸色灰白。

“陇西李氏,畜生,畜生啊~”

“李县侯大义灭亲,大快人心,大快人心。”

“视数十万百姓的性命如草芥,陇西李氏,他们怎么敢,怎么敢的?”

惊呼声,怒骂声,痛哭声,哀嚎声,一时间不绝于耳。

尤其是许多心怀正义之士,在看见报纸上那一个个血淋淋的数字之时,更是几近晕厥。

陇西李氏为一己私利掘开黄河,造成陇西各县近三十万百姓受灾,死难的百姓更是高达四万余人。

一个个数字被记载于报纸之上,堪称是触目惊心。

“呜呼,此等禽兽人家,有何脸面标榜良善,国之不幸,民之不幸啊~”

“苍天啊,世上怎会有如此禽兽之家,上天啊,你睁开眼睛看看吧!”

“吾等误解李县侯深矣~”

“是某家是非不分,错怪了好人,某家无能,只愿一死,以求唤醒我大唐千万子民之良知......”

报纸一经发售,便引得百姓哀痛,耄耋老者痛哭,士子更是羞愧欲死。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被他们咒骂了这么久的昭应县侯,竟是无辜之人,而真正的凶手,却以良善世家标榜。

陇西,水患褪去之后回到家乡重新开始生活的百姓们,得知水患真相之后,许多人便瞬间疯魔了。

尤其以死难者的家属为甚,数之不清的百姓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耶耶,阿娘,你们死得好惨啊~”

“当家的啊,你死得冤啊~”

“我苦命的孩儿啊,我怎么就摊上这么一个主家啊。”

“李氏,我和你们拼啦~”

报纸一经发售,便在整个大唐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以陇西为最。

时任渭州刺史的周目在刺史府摊开宣旨写下:“陇西千里地,百万痛哭声。”

十个字,满是血泪。

舆论瞬间倒转,称赞李让大义之声不绝于耳。

当初百姓们骂李让骂得有多狠,此时对他的赞誉就有多高。

崔氏与李氏竖起来大义灭亲的人设,顷刻间就变成了对李让的最高赞誉。

陇西李氏和博陵崔氏在看完报纸之后,也是迅速做出应对。

一边遣出门生子弟辟谣,称此事为无稽之谈,一边召集私兵武装驻守祖宅以作最坏的打算。

但他们辟谣的速度,又怎么可能会赶得上报纸传播的速度。

李让之所以要将时间拖到这么久,一方面是为了让舆论尽情的发酵,另一方面,也是在等报纸被印刷出来。

李世民这个皇帝亲自下场,再加上李让献上的活字印刷术和新式造纸术。

一个半月的时间,足以印刷出百万份报纸。

更不要说此时长安的印刷厂还在源源不断将新印好的报纸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大唐的每一座城市。

最最最重要的是,舆论,是不需要证据的。

百姓们的心中早已蓄满了怒火,而现在,这份怒火终于有了宣泄的对象。

大唐北方的所有大城市都沸腾起来,对于陇西李氏和博陵崔氏的咒骂声不绝于耳。

同一时间,李让和李世民这两个始作俑者,也在一干便衣亲卫的护卫下急速的朝着渭州赶去。

他们必须以最短的时间之内赶到渭州。

因为舆论不是发酵就能达到目的,还需要人为的引导。

陇西李氏终究是传承了千年的大族,就算此时名声跌落到尘埃里,百姓们对李氏的恨意也足够深。

但若是没有人去引导,毫无组织的百姓就算有勇气去找李氏的麻烦,也不过是送人头罢了。

那不是李世民和李让想要看到的局面,因为百姓死的已经够多了。

出了陈仓之后,李世民就开启了急行军模式。

除了必要的恢复马力之外,所有人,包括他这个皇帝,都需要在马背上吃饭和睡觉。

好在李世民本就是绝世猛将,这些事情根本就难不住他。

尽管做了几年皇帝,但行军打仗的本事他可没有丢掉。

所以原本要七天才能赶到的路程,硬生生被李世民压缩到了五天。

五天狂奔八百里,饶是李让在草原上追击颉利时,创下过一夜狂奔两百里的光荣战绩。

当李世民在渭州城外下令扎营时,还是忍不住一头从战马上栽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