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初唐小闲人 > 第203章 送亲

初唐小闲人 第203章 送亲

作者:子率以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09: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世民给龙陵的陪嫁很丰富,上百辆马车里绵延数里。

里面装的全是大唐特有的丝绸布帛,金银器物,粮食作物种子,以及各类书籍。

陪嫁的匠人,僧人,侍女,奴隶更是多达千人。

至少在围观的百姓的眼睛里,这样的排场,无论如何也不算是委屈了这位公主。

假使马车之中没有传来低声的饮泣,陪嫁的人匠人僧人侍女们没有无声泪流的话,李让也会认为这是一桩盛事,并为之感到欣喜雀跃。

但现在,李让的心里只有沉重。

马车晃晃悠悠的出了开远门,李让下意识的回头看去。

只见道路两侧站着人山人海的百姓。

他们沉默不言,只是注视着那一辆异常显眼的香车。

长安的城墙之上,站着大唐前来相送的文武百官,其中也包括龙陵的父母。

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趴在高平王李道立的怀里,哭到近乎晕厥过去。

没有在人群之中看见李世民的影子,李让收回了视线。

可能六匹白马所拉的香车,便是李世民这个帝王,对龙陵这个即将嫁为他国之妇的女子,唯一表现出来的愧疚之意吧。

最终,马车在红毯的尽头,沣河河岸停驻。

开道的吐谷浑武士齐齐翻身下马,为首的使节对着香车弯腰行礼道:“公主殿下,出了长安,殿下便是我吐谷浑王后,还请王后下马,拜别故国。”

李道宗翻身下马,持金杖掀开马车的帘子,低声道:“殿下,再看一眼长安吧。”

马车里传出一声微不可察的啜泣。

李让下马,一言不发的走到车辕左边跪在地上,以脊背做阶梯。

龙陵在两个小太监的搀扶下,稳稳的踩在了李让的背上。

十四岁的龙陵,踩在李让的背上,轻如鸿毛。

下了马车,龙陵便是大唐的弘化公主,心里再是伤悲,也不能表露分毫。

李让站起身,和李道宗一左一右搀住龙陵的手臂。

李让只觉得自己搀住了一副消瘦的骨架,看着龙陵稚嫩的脸,消瘦的下巴,红肿的双眼,李让的心情越发沉重。

但仍是低沉的开口道:“殿下,再多看一眼长安吧。”

龙陵点点头,挣脱李让和李道宗的搀扶,朝着长安的方向盈盈下拜,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

李让和李道宗对视一眼,忍不住同时叹了口气。

龙陵朝着长安的方向拜完,伸出手抓了一小撮泥土放入嘴中咀嚼着,咀嚼着咀嚼着,眼泪便无声的滑落。

李道宗看得于心不忍,将龙陵搀扶起来,低声道:“殿下,该上路了。”

李让眼眶酸涩,说不出是个什么心情。

长安不舍龙陵,龙陵不舍长安。

但......大势之下,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龙陵的身体颤抖起来,她在努力的控制着自己,不让自己哭出来。

李让来到车辕左边跪下,李道宗将龙陵扶上车辕,两个小太监将她搀进马车,并顺势合上了帘子。

下一秒,马车之中忽然传出龙陵压抑至极的恸哭声......

熟悉的礼乐声响起,马车又要踏上未知之路了。

六匹战马踢踏,香车摇摇晃晃过了沣河。

此刻,不到十丈宽的沣河,宛如一道天堑,隔绝了龙陵与长安,也隔绝了龙陵这短短十四年的前半生。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人群之中,忽有低沉婉转的歌声传来,却是屈原的《九歌·少司命》。

李让高声接唱道:“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百姓们合唱:“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城墙之上的送别的百官,放声大唱:“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歌声悠悠,哀怨凄凉,正如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唱罢,所有人已经是泣不成声。

马车走了,马车带走了长安的歌声,带走了长安的春。

李让回望,长安的城墙不知何时已经不见了踪影,只有万物复苏的关中大地上,些许阴影里还藏着些许积雪。

还有长长的送嫁队伍里,不时传出的些许哭声。

李让躺在马背上,双手枕着脑袋,望着湛蓝的天空。

李让不想听,不想看,便闭上了眼睛,沉沉睡过去。

麾下的大青马亦步亦趋的跟在龙陵的香车后面,走得很平稳,关中的官道很宽阔,李让不用担心他会摔死。

第一天,送亲的队伍出了长安三十里,此处为咸阳。

李道宗下令,于咸阳城歇息一夜。

第二天,送亲的队伍加快了速度,终在日落前赶到了武功,此处,乃是李世民降生的地方。

第三天,香车已经进了扶风境内。

左右扶风因汉武帝于关中设置上林苑为猎场,训练御林军而得名。

这一条路,李让是第二次走。

上一次他是去渭州覆灭陇西李氏,而这一次,他是送一个女子去吐谷浑和亲。

时间来到第七天,送亲队伍过了陈仓。

这也意味着送亲的队伍正式出了关中。

再往前走是渭州,渭州之西是陇右,出了陇右便是河西走廊的起点——兰州。

兰州别称金城,正是金城郡主封号的由来。

兰州往西百里,是河州,也是李让此行的终点。

半个月时间一晃而过,渭州城高大的城墙已经近在眼前。

故地重游,李让莫名有些感慨。

如今的陇右已经完全看不出水患的痕迹,道路两侧,嫩黄的麦芽已经摸过脚掌,西北地茂密的榆林也重新焕发生机。

田间地头,是笑吟吟的百姓在扛着锄头修整地梗,或是锄草,或是开渠引流。

若非在田间地头还能看见大水冲刷过的痕迹,那场灾难距离现在也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只怕李让会觉得这片土地从来便是如此。

感慨良久,李让收回了目光。

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对于李让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不过,回去之后得跟李世民提一下西北地水土治理的问题了,尤其是治河一事。

后世沟壑纵横荒凉无比的黄土高原,李让不止一次的去见识过。

虽说也有一种辽阔的美,但他还是觉得大唐的西北更美。

尤其是那些在春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的榆树林,多美啊。

只要黄河不泛滥,此处便是难得的鱼米之乡。

李让只希望后世的子孙提起榆林想到的是大西北风光,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地名。

过了渭州,车队继续往前走。

只要车队路过的地方,百姓们总是会忍不住驻足,而后发出夸张的惊呼声。

弘化公主与吐谷浑和亲之事,虽说举国皆知,但对于远离长安的百姓来说,更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而今传说变为了现实,知晓这其中含义的百姓们,唯有驻足遥望以示敬意。

看着百姓们脸上淳朴之色,李让的心情总算是由阴转晴,也有了和人交流的兴致。

深吸一口气,李让打马跟上了老丈人李道宗。

“怎么,不生气了?”

李道宗面无表情的开口问道。

李让摇摇头道:“岳丈说笑了,小婿生哪门子气,只是觉得这心中沉闷得紧。”

“谁不是呢?”

李道宗抿了抿嘴,先应了李让一句,随即淡淡的说道:“老夫也不喜这和亲之策,但陛下有陛下的无奈,有些事,不得不为啊。”

李让仰头望天,在脸上扯出一个难看的笑容。

这一刻,他又想起了火器局爆炸一事。

“是啊,不得不为。”

叹了口气,李让问道:“岳丈大人,您说,咱们大唐现在有两面开战的能力吗?”

李道宗嘴角抽动一下,偏过头一脸阴郁的看着李让,问道:“你觉得呢?”

李让苦笑数声,没敢回答。

谁不知道答案呢,只是,不愿意相信罢了。

简单的交流几句之后,翁婿二人便都沉默了下来。

朝前走了一小段距离,龙陵的马车侧窗帘子忽然被掀开,窗后露出了龙陵那张有些憔悴的脸。

“伯伯,咱们到哪了呀?”

看着龙陵那张稚嫩而憔悴的小脸,李道宗的表情柔和下来,轻声回道:“刚过了渭州不久,就快到陇右了。”

闻言,龙陵小声的问了一句:“这么快吗?”

此言一出,李道宗和李让都沉默了。

一个月的时间,从长安到渭州,这个速度不算特别慢,但也确实不快。

见两人沉默,龙陵也没在多问,只是将下巴担在窗上,默默的看着窗外的景色。

一张小脸,怎么看怎么消瘦。

沉默良久,李道宗忽然伸手唤来随从,吩咐道:“赶去前面告诉吐谷浑的使节,让他们将速度再放慢点。”

此言一出,龙陵一张小脸之上,陡然绽放出一抹明媚的笑容。

很明艳,很好看,美极了。

看得一侧的李让忽然就眼眶酸涩起来。

李让仰起头,又低下头,叫住了即将打马上前的随从。

在随从疑惑不解的目光中,李让偏过头,看着老丈人平静的说道:“小婿去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