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初唐小闲人 > 第349章 李世民的来意

初唐小闲人 第349章 李世民的来意

作者:子率以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09: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让被吓到了。

他是真的被吓到了!

早就听说李世民对待儿子都是非打即骂,暴躁得不行,以前李让还觉得这是谣传。

毕竟历史上记载李世民的儿子基本上能力都还算可以,就算性子最畜生的齐王李祐,处理起封地上的政务也都还算出彩。

但现在亲眼看见李世民一脚将平日里最宠爱的小胖子李泰一脚踹飞三米远,他忽然就理解了为何历史上又会评价李世民是个合格的皇帝,但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三天前,李让也一脚将李泰踹飞了三米,但他终究还是收着力道的,最多就是让李泰摔个屁墩。

但李世民这一脚,是真踹啊!

回过神来,李让忽然一个激灵,赶紧狂奔到小胖子李泰面前将他一把抄起来。

此时的李泰,额头上已经是冷汗直冒,紧咬着牙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让掀开他的衣袍,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

李泰的腰上,一个巨大的脚印淤青已经逐渐成型,李让的脸色有些难看。

他现在忽然明白为何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会在历史上互相残杀了,也总算明白了李承乾为何小小年纪就变得如此冷漠。

就李世民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长孙皇后在的时候还好,可以调停一下父子间的关系,一旦长孙皇后去世,父子反目成仇就是必然之事。

李世民是一个沙场猛将,大唐T0级别的将领,李泰一个十三岁的小屁孩,怎么可能经得住他这么踢。

李让皱了皱眉,忽然深吸一口气道:“陛下,您的歉意臣领了,青雀这个弟子,臣也愿意继续教,如果没什么事情的话,臣就先带青雀去治伤了。”

李世民快步上前,一脸怒容的看着已经站都站不起来的李泰,怒喝道:“逆子,还不快给李先生道歉!”

李泰浑身一个哆嗦,急忙咬着牙开口道:“李...李先生......前些日子...在课堂上,是...是弟子不对...弟子...”

李让暗叹口气,忽然有些烦躁的开口道:“行了,我知道了,我原谅你!”

见李让接受了李泰的道歉,李世民这才面色稍霁,对着门外的亲卫吩咐道:“去请华先生来给这逆子治伤。”

李世民让亲卫去请华良了,李让便将李泰搀扶到平日他小憩的木床上躺下。

华良来得很快,似乎是早已知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进门朝着李世民微微欠身,便径直走到李泰面前放下药箱开始给他检查身体。

就这么一会儿,李泰腰上的淤青已经凝成一个巨大的脚印。

李让站在窗前,看着躺在床上一脸痛苦之色却不敢喊叫出声的李泰,不由得为他默哀三秒。

老实说,李让对李泰这个人没有什么恶感,相比长安城内的一众纨绔,李泰已经算是其中拔尖的存在了。

要学问有学问,要长相有学问,要脾气有学问。

当然,脾气差,孤高,自傲,这些所谓的缺点在李让看来,并不算什么缺点。

叛逆期谁都有。

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屁孩,正是树立正确的三观之时,当父母的要做的应该是想法子正确的引导他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

动辄打骂的打压式教育,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李让对此都是持深恶痛绝的态度。

见李让守在床边,李世民也缓步走近。

但他只是看了一眼李泰,便对着李让吩咐道:“李小子,随朕走走。”

说完,李世民率先背着手出了公署。

李让想了想,还是跟在李世民后面出了房门,二人顺着院子的廊道下慢慢的走着,身后只跟了两个玄甲军将士。

李世民问道:“李小子,以你的聪明才智,想必已经知道朕今日的来意了吧?”

李让一愣,随后缓缓点头。

李世民的来意并不难猜。

李世民这段时间应该是忙得脚不沾地,毕竟大军出征可不是说句话那么简单,征调军队,民夫,转运后勤粮草,推演战争走向,种种事情,都是既劳心又费神的事情,且都需要他这个帝王来操心。

就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抽出时间亲自带着李泰来书院找李让赔罪,只能是为了他那些能够轻易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的字符而来。

李让给李泰出的那个题目,以大唐的算学水平,想要解开其实并不难,那就是一个简单的方程组。

早在东汉时期所编撰的《九章算术》里,就已经详细记载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详细运用。

但大唐的算学发展,有一个很大的难点,即汉字无法简化,且解方程组必须运用算筹组数。

很多人以为算筹和算盘就是一样的东西,其实并不是,算筹,比起算盘要难运用得多,也要复杂得多。

一个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用算筹的笨办法来测算,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像李世民一样直接挖个池子验证。

本来很难的事情,李让只用几个符号就解决了。

寻常百姓或许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大多数读书人或许都一知半解,但李世民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帝王,却是一眼便能看出其中蕴含着的恐怖能量。

大唐的什么东西不需要测算?

没有!

大唐的任何事物,都需要测算,大军出征要测算,所需钱粮多少要测算,春种秋收的粮食需要测算,建桥修路,河工赈灾,户部拨银,税收账簿,甚至就连官员的绩效考核都需要测算。

后世说古人不重视算学,甚至连科举都取消了算经科。

那是不重视吗,其实不是。

中国古代的算学水平远超世界.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

所谓算经十书,是每个读书人必学的经典,后世所谓的各种算数理论,也基本上都能在中国古代的算经之中找到相对应的理论。

之所以后世会有古人不重视算学的错觉,完全是因为汉字写成的算学经典实在太难了。

没错,就是太难了,许多人连看都看不懂,更遑论运用到实际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