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初唐小闲人 > 第74章 土法炼钢

初唐小闲人 第74章 土法炼钢

作者:子率以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09: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三人一同来到张三叔家,李让用木炭画出了鼓风箱大致的样子,便和两位长辈一同动手起来。

有曲辕犁珠玉在前,两人也没有多问李让弄这些东西是用来干嘛,这倒是省了李让不少口舌。

半个时辰之后,一架外表望着与棺材差不多的鼓风箱就呈现在三人面前。

张家二叔和三叔充分展示了工具人该有的品格,李让叫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三人将鼓风机扛到张二叔家,李让告知了两人此物的用途,交代他们和点稀泥将此物链接到炼铁的炉子上,自己便找来一些木炭开始研磨起来。

高碳钢,顾名思义,便是含碳量比较高的钢材,其坚韧度和延展性都不是大唐的钢材能比的。

想要炼出高碳钢,自然烧不了木炭。

说起来,这木炭真的是个好东西,能过滤毒素,能用来制作火药,就连炼钢都不开它。

忙碌了一整天,李让磨完木炭,炉子也改造成功了。

眼见张二叔和三叔目光灼灼的盯着自己,等待下一步的指示,李让大手一挥道:“该吃饭了!”

说完,率先朝田埂边走去。

两人面面相觑,随后只得跟在李让身后去觅食。

倒不是李让不急,主要是炉子上的稀泥没干,开不了火,烧火烘干的炉子会开裂。

三人来到田埂边上,以王叔和赵大伯为首的几个汉子顿时凑了上来。

“二娃子,额已经跟大家都说了,这几天不去长安。”

望着邀功似的王叔,李让也没让他失望,伸出大拇指肯定道:“王叔,干得漂亮!”

得了李让的夸奖,王叔顿时眉开眼笑起来。

“不妨事不妨事,额是村长,有这个义务提醒大家。”

王叔谦虚了一句,随即问道:“二娃子,长安去不了,县城总能去吧,雨季来了,夏收的粮食可禁不起久放,会长芽滴。”

“县城可以去!”

李让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夏粮收上来,官府会派差役来村子里收税。

但剩下的粮食官仓和那些粮商可不会上门来收,只能村里人赶着牛车去县城或者长安卖。

往年都是去长安,因为长安东市的粮商给的价格要好一点。

但今年李让既然不让大家去长安,那去县城也行,左右也亏不了几个钱。

闲聊了一阵之后,李让说道:“王叔,张家二叔和三叔这几日可能要和小侄忙碌一阵,下不了地,只能劳驾您和诸位长辈多担待点。”

“这有啥问题么,恁要干啥尽管干,恁王叔还莫老咧,这点粮食,村里人一人一镰刀,三天都收光咧。”

“行,那就劳驾诸位长辈了,等夏粮入土,小侄请大家喝酒,不醉不归那种!”

王叔的话说得豪迈,李让也不由得被感染。

太平村这些长辈,对他好得确实没话说。

坐在田埂边上,吃着粗粮,吹着天南地北的牛逼,不知不觉,夜已深。

一众村民看着眼前他们努力了三天的成果,脸上全都露出满足的神情。

三天时间翻出六百亩土地,这要是放在以前,谁敢想?

“都死回去睡了,明日收粮!”

王叔喊了一嗓子,村民们顿时一哄而散。

是该回去睡觉了,翻地固然有成就感,但收粮才是重中之重。

李让回到小楼里,睡得格外安心。

第二天一大早,李让便来到了张二叔家。

比他更早的是村民们,天还不亮就扛着镰刀下了地。

这一天,整个关中平原都热闹了起来,一年一度的夏收,就在这么一个普通又平凡的早晨开始了。

若是有人此刻能飞到天上,定能看见此时的关中平原上秘密慢慢的布满了小点,那是一堆又一堆的麦垛在田野上竖了起来。

这些麦垛,最终都会成为奠定大唐盛世的基石。

什么是盛世,有足够的人,还有足够的粮食,那就是盛世。

现在大唐粮食不多,人口也不多,但...总有一天,人们能看见盛世的曙光。

李让和两个叔叔也没闲着,浩浩荡荡的开始了他的炼钢大计。

张二叔负责烧火,张三叔负责将风箱拉得轰隆作响,李让则是负责观察和记录。

他不指望第一炉就练出合适的钢材,所以这实验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投放了多少原料,出炉时需要加入多少碳粉,都需要详细记录。

炉子里的木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散成飞灰,陶土做成的坩埚中,铁水也开始融化。

大热的天气再加上火炉的炙烤,很快就让三人汗流浃背。

感受着火炉的炙烤,张二叔满脸激动的看着风箱夸赞道:“好宝贝,当真是好宝贝,有了这么高的温度,老汉断定,这一炉铁必能出钢。”

张二叔是铁匠,一个铁匠平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能炼出一炉好钢。

炉子之中的木炭急速燃烧,透过璧炉上的观察窗,几人很容易就能看见通红的铁水上不断的冒出黑点,又被极高的温度消融。

那些黑点就是铁水之中的杂质,只需要将杂质烧完,铁水便能出炉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铁水上终于不冒泡了。

张叔急忙用长长的铁钳将阀门拉开,通红的铁水便顺着预留出来的小勾流进了另一个坩埚。

李让急忙将提前称好的碳粉撒了进去。

爆出一阵火星之后,剩下的就是等待铁水凝固,看看强度如何了。

第一炉还没凝固,李让便紧密锣鼓的开始了第二炉。

提前记录好投料,第二次就不用随时守着了。

李让便找来刻刀和凿子开始制作袖箭的筒,也就是发射器。

单筒袖箭是以套筒和箭矢组成,除了用于弹射的弹簧和箭头之外,其他部件都可以用木头代替。

毕竟单筒袖箭追求的是轻便,如果全部都用精钢制作,那重量就上去了。

李让捣鼓了一阵,在单筒之中预留了六枝袖箭的位置出来。

一支箭顶不了什么大用,所以李让选择的是做连弩的做法。

第二炉铁水融化时,第一炉炼好的钢材也凝固了。

张二叔选择用马尿来降温,然后三人便得到了一块布满了暗黑色花纹的铁坨坨。

看着这一坨铁疙瘩,张二叔眼睛都红了,他这辈子还是第一次看见这种品质的钢材。

李让用小锤子轻轻敲击了一下,发出叮的一声脆响。

清脆的敲击声传入三人的耳朵,张二叔当即激动到:“好钢,这是上等的好钢啊,只怕是用来做百炼钢刀也绰绰有余。”

反观李让的表情就要平静得多了。

声音太脆,代表钢材的硬度高,用来打刀剑合适,但用来制作弹簧的话,延展性就差了点。

李让取过本子写写画画一阵,天色便黑了下来。

第二炉钢水出炉,李让强撑着困意等着,终于在三更时分得到了一块可以用来做弹簧的钢材。

但今天肯定是做不出来了,夜色太晚。

李让也不准备回家了,便在张二树家将就一夜。

...

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三天,李让最终也没有做出来后世的那种钢丝弹簧。

没法子,这个时代的工艺太落后了。

李让试过将钢材制成丝,然后再找模具缠绕成线圈。

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得到了一个看起来像弹簧的东西,弹力却很小。

至于纯手工掰出来的弹簧,弹力倒是有,就是圈子一圈大一圈小,受力不均匀,导致射出的箭矢总是没法得到准确的射程。

李让又是个追求完美主义的,这样的残次品他当然不会要。

不过,单筒袖箭最终还是被他制作出来了。

张三叔给李让出了个主意,便是将钢材制成薄板,然后反复折叠,也能达到弹簧的效果。

要不怎么说劳动人民的智慧不简单呢。

李让就这么一试。

诶,单箭射程二十米依旧能够射穿寻常铁甲的连弩袖箭就这么问世了。

与此同时,夏粮的收割过程也即将踏入尾声。

只剩下一些距离村子比较远的地里还有小片小片的粮食没来得及收割。

李让将袖箭佩戴在手上,以宽大的袖袍遮住,便辞别了两位叔叔来到谷场之上。

这会儿的谷场热闹至极。

第一天收割的麦子,已经彻底控干了水分,被男人们运到了谷场之上。

女人们热火朝天的在谷场上用一种叫做粮解的工具打麦子。

一堆一堆打出来的麦子堆在谷场上,让人看一眼就心生满足。

剩下的麦秆也不会浪费,垫猪圈,做马料,修补房顶都能用到。

庄户人家,总是能将任何东西都利用到极致。

男人们则是分出一部份运粮,一部份去收割那些离村子比较远的粮食。

李让在谷场上找了一圈,却没有找到王叔的身影。

问了一圈在场的伯娘婶娘们,也说没有看到,不由得让他心里有些奇怪起来。

他来谷场,就是为了找王叔说说袖箭的事情。

他总要踏上官场的,也会有政敌,难保不会有人对他身边的人下手。

所以他创造袖箭的的目的,既是为了防身,也是为了武装村民们,让他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有一点自保之力。

谷场里不见王叔,李让便转身朝地里走去。

只是还不等他走出几步,就见不远处王叔一脸惊慌的朝他跑了过来,一边跑一边喊:“二娃子,不好了,虎娃子出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