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盛唐补遗 > 第二十三章 积极应变

盛唐补遗 第二十三章 积极应变

作者:高十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6: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陛下,为何这么组建?”李林甫心中奇怪,这个军政院莫不是皇帝想要架空自己的产物?毕竟这里面除了自己都是皇帝的人。

“因为现在的兵役制度很不好,太过冗杂不利于指挥,机动不灵,有碍战力。”

“只是这火器兵为何物?”

“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整编之后神策军将会六十九万人,这还不够,必须扩军至八十到九十万人,有步兵、骑兵、火器兵、水兵,其中步兵四十五万人,骑兵二十五万人,火器兵六万人,水兵十万人。”

说到这里,高不易吞吞口水继续道:“十万水兵,成立水兵大将军,由哥舒翰任之,大将军驻地扬州,除了扬州之外在岭南、琉球和渤海郡临海建设三座水军基地,扬州驻军两万五、岭南驻军两万五、琉球驻军三万、渤海驻军两万,不得有误。”

“是!”

“撤销十大节度使,成立战区,全国十四道划分为五大战区,陇右道为西部战区,战区大将军为高仙之,副将封常清,治所伊州;剑南道、岭南道、黔中道为南部战区,战区大将军皇甫维明,副将郭子仪,治所蜀地;江南东道、淮南道、河北道、河东道为东部战区,战区大将军王嗣忠兼任,副将李光弼,治所幽州;关内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西道,加京兆、河南两府,为中部战区,战区大将军陈玄,副将夫蒙灵察,治所长安;河北道为北部战区,战区大将军安禄山,副将史思明,治所崇州。这五大战区大将军先在军政院的指挥下组建大将军府,之后再按照兵种慢慢调配,五年内完成便可。”

“是!”

“刚才不是已经设立了水兵大将军了吗?如今再设立步兵、骑兵、火器兵和卫戍兵大将军四人,皇宫守卫为禁卫卫戍军,设大将军一人,与兵种大将军同级为从二品,加侍郎为正二品;各大战区大将军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为从一品。”

“是!”

“战区大将军负责统领辖区所有兵马,担负保家卫国,对外作战的任务,但是无皇命,一次不得私自调动一千至五千以上兵马,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兵种大将军负责全国本兵种的日常训练以及兵员招募等,无权调动一兵一卒;不过水兵大将军除外,其可以听令调动所有水兵;战区大将军和兵种大将军听命于军政院军令,军政院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政院的军令必须所有人签字并有皇帝亲笔签名或授予的金令才有效。”

“敢问陛下,那兵部呢?”

“兵部负责在全国建立军事保障基地,统一调配保障全军供应,同时负责对外接待、退役军人管理等,仍属于六部之一;这里要说一下,军政院与中书省地位相当,都直接听命于皇帝。”

“是!”

“自军政院成立开始,中书省不得在过问军队事务,纯负责内政和外交,驻军大将军及所属兵马,非平乱,也不得滋扰地方,更不得干预地方行政事务;地方官员也不得过问军务,军事区域都为禁区,无令擅入者大罪;不过地方成立军务司,受兵部和地方双重领导,负责军地联络、协调。”

“是!”

“以后一道最高行政长官为按察使,州为刺史,县为县令,按察使之上是六部,再之上是中书省,最上面是皇帝。”

“是!”

“好,此为大事,按照我说的,你们看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

“陛下,五大战区划分和五大兵种划分,虽然可以更加有效调动军队,但是各大战区司令所辖地域极广,命令上传下达极为不易。”李时之道。

看看,这就是行家,不愧是带过兵的,一眼就能看到问题症结所在。

高不易点点头笑道:“爱卿所言甚是,这要说一下五年计划中的民生工程了,如今各地流民不下四十万,因此我准备大兴土木,修几条连通各大战区的驰道,当然西部战区、北部战区太远,暂不考虑,关内各大战区要修,修的时候不能学暴秦,凡是参与筑路的包吃、发给银饷,而且工期也不能太赶,正常修筑就好。”

“那银联从何处出呢?”

“户部拿一部分,内府出一部分。”

“多谢陛下!”

“敢问陛下,如此以来按察使就是常设官职了,品轶如何?”

“正三品,刺史降一级为正四品。”

“是!”

“陛下,这兵该如何招募,该如何轮换呢?”

“采用常备军和预备军制度,新兵四年可以退役,能够不退役被选中的为常备军,常备军可以当兵到四十五岁,无论是常备军还是预备军,军饷之外还有退役津贴,从军时间越长,津贴越高。”

“至于轮换嘛,由军政院负责制定方案,报朕批准。”

“是!”

为此,高不易在中书省待了整整十日才将所有事情敲定,然后李林甫、裴安等人分工明确,分头行动,很快一道道政令就下发全国,由于这次主要是对官府和军队的整治,所以对百姓的影响比较小。

不过如此改革,却引来许多地方官员不满,他们或上书陈情,或阳奉阴违,行动迟缓,相比于地方官,军队行动速度就快多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各大战区、兵种顶层机构就成立齐全,开始向下一级延伸。

这么一折腾就到了六月中旬,长安府尹报中书省说,五六月份以来,天干少雨,庄稼有不熟而黄的趋势,灾象已生,如果再有一旬无雨,那么粮食就会大面积减产,如果再起蝗灾,后果不堪设想。

高不易对此事很是关切,命令弘农寺官员亲自出城探查,摸清受灾区域,同时让力士把屯地粮食交给长安府,以备赈灾之用。

为了减轻可能发生的灾情,高不易同时下令,召集关中部分流民,立马开始修洛阳至长安的驰道,虽然蒸汽机还没着落,但是石脂油已经在三个月前,源源不断地被各国商人带到了长安,力士石油蒸馏器也制造成功,如今已经可以每天产千斤沥青了,就目前修路的工具水平,供给不成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