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原始人日记 > 第590章 水稻收获

原始人日记 第590章 水稻收获

作者:牧尘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2: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十二月中旬,陆续完成封顶盖瓦的建筑施工队开始解散,各自回归部落准备春耕生产。

剩下一些还在建设的项目也正在抓紧时间封顶完工。

至于还有些没有开工或者刚完成规划的建筑,直接就停止建设。

一年之计在于春。

未来一年各部落能否安居乐业吃饱穿暖,巴国能够继续繁荣安定,粮食就是稳定的核心。

因此进入十二月下旬之后,王城所有工程基本上都停工了。

而拱火盆地两岸,从进入十二月开始,陆续进入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烧荒时间,在寒冷干燥的冬天,枯黄的河滩上,到处都能看到大片大片熊熊燃烧的火焰,和被烧成一片黑地的农田和荒滩。

各部落男女老少一起上阵,开始了新一轮的农田翻耕和垦荒大战之中。

眼下阻碍春耕生产的依旧还是农具,当然,更加奇缺的是耕田拉车的大型牲畜。

虽然这几年各部落的马群规模都在不断增加,各部落也都在积极搜捕野马,也有一些收获,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

拱火盆地上游和季苍河口河滩都有野马群存在,但因为地域太过开阔无法展开大规模的围捕,而且随着猎人的几次小规模围捕造成野马群惊吓之后,现在不光警惕性越来越高,活动区域也开始避开人类,每次还没接近就一哄而散,依靠围捕野马快速增加马群数量的方法现在已经不太合适了。

而在三年前,徐晨就开始提倡有马的部落将发情期的母马牵到别的部落配种。

迁徙到拱火盆地这两年,徐晨更是要求有马的部落平日都将马尽量放在河滩上一起放养,以此增加不同马群之间的交配机会和受孕成功率,虽然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毕竟数量太少,这种自然繁衍速度远远赶不上发展的需求。

巴族的马通过自然繁衍眼下已经增长到七十多匹,但其中许多都是这三四年出生的小马,还不能大规模的投入使用,主力成年马的数量增长很少。

其他有马的部落也差不多。

而且最近几年部落间来往密切,加上几场战争,马的消耗和损失也不小,当初捕获的三群野马中已经先后有十多匹已经处于半伤残状态,只能用作短距离的来往,不能做太剧烈和沉重的劳动。

虽然野驴也能耕田拉车,甚至更加吃苦耐劳,但野驴数量很少,巴族积累好几年,如今也只有五头驴,其他部落几乎一头都没有。

本来牛应该是农耕最好的牲畜,一些部落也捕获过几次,但这种大型野牛很难驯化成功,即便是人工蓄养能够减弱野性,但却无法完成拉车耕田等训练,最终只能当肉牛饲养宰杀吃肉。

因此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内,翻耕农田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木锄和石锄等原始工具依旧还是主流。

但好在这些年木犁田耙和青铜工具一直都在不断推广和增加,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刀耕火种的局面,但在徐晨和一群巫的督促安排下,农耕也还是进行的比较顺利。

徐晨不指望农田都能和穿越前那样精耕细作,但至少要保证一定的翻耕力度,尽量除掉农田之中的草根和荆棘,让农作物涨势比野草强就行了。

毕竟条件和产量都摆在那里,广种薄收在很长时间内都还是主要方向,用更大面积的耕种来填补劳动工具和人口数量的不足就是最好的选择。

反正拱火盆地有近百里长二十里宽,足够开垦出来数十万亩农田,养活区区几千几万人绰绰有余。

巴族的农耕生产眼下已经不需要徐晨操心。

王城建设暂停之后,徐晨几乎天天都往刺叉族定居地附近跑。

开春他发现刺叉族竟然在播种水稻之后,亲自上阵指导开垦了几亩水田,还弄感冒躺了十多天,不过付出也还值得,秋天收获第一批水稻,产量比麦豆强不少,亩产六十斤左右,绝对是一个比较喜人的丰收。

因此今年徐晨决定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不过水稻种植条件比麦豆更加严格复杂,生长期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因此农田只能开垦在便于浇灌的低洼地带。

为了开垦水田,唯一熟悉水稻生长习性和耕种经验的刺叉族,就成了主力。

徐晨经过几次调研之后,在城西方向刺叉族附近,利用溪流和低洼湖泊地带,规划出来近四百亩水田。

刺叉族也被免去了修建王城的劳役,而是投入大半的人力和时间,从秋收之后就开始修建水田。

如今几个月过去,改造的已经有些模样。

开挖几条灌既沟渠和几个低洼处的小湖泊连通,然后依托地势,围造起来一些水田,田堤一圈一圈高低错落,看起来和旱地绝然不同。

拱火盆地面积很大,看起来一展平阳,但实际上并不平整,而是亿万年的冲刷形成成高低起伏的状态,再加上溪流小河分割,其中低洼部分一到夏季便开始大量积水,形成大大小小的池塘湖泊,就成了野鸟栖息的家园。

若是穿越前,这种河滩地形非常适合大型机械开垦作业,要想全部改造成平整的水田非常容易,只需要推平之后开挖灌既沟渠,就能建成成数百亩甚至上千亩一块的大型水田。

但眼下,却只能依照低矮起伏的地势,用人工一锄头一锄头的开挖围建成为小块的水田。

但即便如此,只要水稻引种成功,这种产量比麦豆高至少五成以上而且口感更好的粮食作物,以后将慢慢成为拱火盆地的主要农作物。

因此这四百亩水田即便是建造如何困难,徐晨也没打算放弃,甚至还将会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为了围建开垦这四百亩水田,徐晨光是铜锄都制作了上百把,另外还安排木工制作了大量的木锹和木犁田耖,甚至还专门安排巴族人带着十多匹马帮忙干活儿。

若不是因为稻种严重缺乏,徐晨还会规划建造更多的水田。

开春刺叉族试种了五亩左右水田,七月底,徐晨在忙着设计王宫和神殿壁画的同时,专门抽了一天时间参加了水稻的收获,经过晾晒之后称重入仓,共计二百八十七斤。

然后徐晨赶紧让人弄了一些用石臼春成糙米,煮了一锅大米饭。

这种稻米和后世的白米区别很大,颜色比较杂乱,有白有黄有青有红,看起来就像各种不同品种水稻的大杂烩,和原始玉米一个德行,花里胡哨带有一种纯正原始的野蛮气息。

这种稻米饭虽然不好看,但却是气息香甜,口感松软带有一种微微的脆爽,既有嚼劲又好吞咽,比之平日春碎的杂粮麦豆饭简直好吃一百倍。

根本就不需要任何菜,徐晨一个人就干了四碗,吃到直接瘫倒在藤椅上打饱嗝站不起来为止。

而一起进食的一群大小女巫和古举等几个贴身工具人,一个个照样是吃的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直接把一大盆米饭吃的干干净净,陶盆最后一粒米饭都找不到不说,而且还集体开启了许久不曾有过的舔碗模式。

这是到如今发现的最好吃的粮食,没有之一,口感比面食更加香甜。

面食的好处在于细软,但平日吃的时候没有筛去麸皮,因此口感其实并不能算特别好,只是相对于煮粥来说更好,但加工却非常消耗时间,推磨就是一个极其繁重的体力活儿,若是要满足一个部落或者家族数十口人的食物,几个人要忙活整整一天时间。

但稻米不光产量更高,石臼脱壳更加简单,味道口感也更好。

唯一不好的就是,水稻种植很麻烦,比麦豆麻烦数倍。

不光对农田有很高的要求,平日管理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因为水草的涨势要比旱地野草长的快多了,而且翻耕维护也更加麻烦。

根据这一年的种植情况来看,种一亩水稻至少要投入旱地近三倍的人力和时间,特别是在农田开垦阶段。

一亩旱地两个人一天马马虎虎就干完了,但建造一亩水田要多至少三四倍的人手,而且更加劳累。

但即便如此,在尝到稻米饭的美味之后,一群巫都全力支持徐晨扩大水稻种植的计划。

而一群迁徙到王城附近的刺叉族族长和首领在品尝过这种用陶罐煮出来的稻米饭之后,也都激动的有些疯狂起来。

往年他们采集野生水稻,因为没有烹煮的工具,都是放在火堆中烧焦之后用手搓掉外面的壳,然后直接吃,味道虽然焦香酥脆,但远不如这样春碎脱壳之后煮出来的米饭好吃。

现在有了陶器,有了烹饪方法,有了耕种技术,还有这么高的产量,刺叉族仿佛一下就发现了新大陆,男女老少都嗷嗷叫唤着撸起袖子,按照徐晨的规划开始疯狂输出建造水田。

不过可惜,眼下稻种太少。

收获的两百多斤远远不够种,当然更不够吃,徐晨也就收获的时候吃了一顿之后就再也没吃了,不是不想吃,而是舍不得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