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我靠破案养家糊口 > 第522章 川军

我靠破案养家糊口 第522章 川军

作者:梦中的虚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2 02:05:33 来源:小说旗

川都的街道。

灯光、树影、人流映在玻璃上,匆匆掠过。

轿车有些旧了,座椅重新套过布料,但是垫子已经不再松软,再加上年久松弛的减震,坐着没有常威的庞蒂亚克舒服。

这车是从调查厅里临时划拨过来的一辆福特,此时杜野在前面,不说话,专注地开着车。

他本来就长的帅气,结婚后愈发人模狗样,和副驾驶坐着的常妲站在一起真有点郎才女貌的感觉。

常威带着常小蛮坐在后排座椅上,小丫头兴奋的看着外面的街道,光影不时从她脸上滑过,留下橘色的光。

做为常威的姐姐和外甥女,调查厅当然不会傻的连她们都不请。

“这位郝厅长平时也这么热情吗?”常威开口问着。

杜野轻轻的点了下头,认真道:“对我们的工作很支持,除了经费和粮食上稍微紧张点之外,其他方面有求必应。”

“川省现在粮食很紧张?”

“嗯,可以说是特别紧张,前不久刚又调集了一次粮食去沪上......组长,当地民怨很大。”

“这是必然的,不过沪上是脸面,还是要保一保的。”常威没说什么影响团结的话。

不过从脸色来看,他未必真的如此想。

常妲扭过头来,看向常威道:“这里比京城的日子苦多了,城里还好,前些天清明,杜野带我们去城外踏青,漫山遍野都是挖野菜的人,一个个瘦的厉害,而且......老人不多。”

车上都是一家人,气氛轻松,有些话杜野不方便直言,但是常妲没太多顾虑。

常威的心顿时沉寂下来。

京城也有挖野菜的,但大多数都是歇在家里的老人或者妇人孩子。

老人不多,要么是挖不动,要么就是没老人。

前世,这里和中原的付出最多。

特别是还要供应山南的平叛部队,压力如山。

晚餐是在调查厅的食堂吃的,如郝厅长所说,清茶淡饭。

除了一条鱼和一个回锅肉,桌上看不到别的荤腥。

常威是个很挑嘴的人,几乎可以说无肉不欢,但也可以是个很随意的人,泡菜也能下饭。

这餐饭他吃的就很高兴,和郝厅长边吃边聊,算是宾主俱欢。

在羊城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注意到饮食问题,公开场合里,他哪怕再嘴馋,也会尽量的克制。

毕竟是困难时期。

今天郝厅长要是敢弄一桌鸡鸭鱼肉,他进门就会调头回去。

那不是招待,那是谋害。

在院子里停好车,时间尚早,常威进屋拿了一件外套,从后院门出去,一个人随意的走着,常妲努了努嘴,杜野顿时明白,默默的跟在常威身后。

此时的川都还不是后世的西南国际大都市,除了主街之外,大多数的小巷幽深安静,只有两边的人家会有昏黄的灯光亮着,偶尔有人语声从门窗缝隙里传出来,狗子在院子里叫,猫咪从巷子的阴影里悠闲地走出来。

这样的场景看不到什么岁月静好。

那盏盏灯火,与无边漆黑的夜相比,仿佛随时要被吞灭。

这些灯火挤在一起,更似相互取暖,保持在风中不灭。

沿着街边的灯火朝北走,不知不觉到了南江边。

一处码头边,不少汉子肩头扛着扁担,上面系了一捆麻绳,聚拢在一起抽着旱烟等活。

五月的天气,夜晚还带着寒意,可这些人身上大多数只有一件单衣,肩膀的位置缝缝补补,不知道垫了多少层。

大概是本地人的乐观心态,即便肉眼可见的生活艰苦,却依然笑呵呵的,还有人围在一起打一种长条形的纸牌。

常威没有停留,顺着河堤一路溜达着。

川都的内涝严重,这地方早年间没人敢住,怕江水淹上来,现在没人重视,堤坝也修得一般。

街道边有一座孤零零的老屋,它仿佛被时间遗忘,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门前用小黄竹扎了篱笆,院子干净不见杂草,连粗石磨和青石门槛都看不到苔藓。

街道对面的灯火照映过来,门前的石阶上,一位老人静静的坐着,仰着头看向天空,在他身边是一根磨的发亮的拐杖。

“这位大爷姓魏。”杜野看常威停留良久,轻手轻脚走过来,小声道:“今年六十五了,是位孤寡。”

常威收回目光,拿出烟点燃一支,“你怎么会认识他?”

“是常妲认识。”杜野接过烟解释着,见常威好奇,便继续道:“魏大爷经常去菜场捡烂菜叶,常妲买菜的时候见过几次,她经常会过来送点吃的。”

常威点点头,大姐能做出这种事他丝毫不奇怪,他看着老人道:“六十五,还是孤寡,没人管吗?”

杜野重重的叹了口气,“听说以前街道管的,不过今年开始粮食紧张,能分配给他的也少了很多。”

“他没结过婚?”常威看着小院的整洁,不觉得这是个老单身汉的生活状态。

“老伴前些年病死了。”杜野小心翼翼的看着常威的脸色,抿了抿嘴唇,轻声道:“他还有四个儿子,出川抗日,全部战死了。”

常威心悸了下。

他的脑子里一直回荡着两个字:川军。

“他老伴不识字,抗战胜利后人家来送阵亡通知书,魏大爷不敢告诉老伴,就说是儿子写的信,战争胜利了,要回来了,老伴就天天坐在石阶上等,最终也没等到。”

常威的心沉了下去。

真不知道老人是怎么扛过这些岁月的。

他的生活,就像这老屋一样,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无尽的孤寂。

“小鬼子没打到川省,但是这里的牺牲也很惨烈,据说打完仗后,几乎家家戴孝。”杜野喟叹着,这是他来川省前不知道的事情。

没想到这里才是抗日付出最多的地方之一。

他在调查厅里查到了相关的数据。

川省征工在340万人以上,抗倭战争中国家总计支出亿元,川省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

川省出粮也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