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局一只麻袋,古董全靠捡 > 第1919章 物以稀为贵,这是稀中稀

第1919章 物以稀为贵,这是稀中稀

“高厅,我现在就简单跟您说说,”陈阳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盖碗,身子微微前倾,凑近高唯中。他修长的手指轻轻划过盖碗表面,指着那栩栩如生的图案,眼中闪烁着专业人士特有的光芒。

“您看这件盖碗,整体的描绘手法非常独特。”他用指尖沿着梅枝的轮廓轻轻描摹,“这里的西洋绘画技法与我们传统工艺的结合堪称绝妙。每一笔都像是经过精心计算,笔触细腻得令人叹为观止。”

陈阳稍稍转动盖碗,让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在釉面上。“您瞧这彩料的层次,从浓到淡,再到这巧妙的留白处理,都显示出匠人超凡的技艺。这枝桠的阴阳交错,花朵的疏密有致,都是极其讲究的。”

他突然想到什么似的,轻笑着说:“当年乾隆皇帝就特别欣赏这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据说还专门让宫廷画师向西洋传教士学习绘画技法。”

“您再看这喜鹊,”陈阳指着盖碗上栩栩如生的鸟儿,“每一根羽毛都清晰可见,连眼神都传神至极。这种写实手法,正是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

高唯中不住地点头,全神贯注地听着。陈阳继续道:“但有意思的是,画工又保留了我们传统的寓意。喜鹊登梅,象征着好运连连。这种东西方艺术的完美融合,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享受。”

陈阳说着,又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再看这釉色,莹润如玉,釉层均匀,这可都是老物件才有的特征。您瞧这底部的釉脚,包浆浑厚,年代感十足。”

“这种装饰风格,”他轻轻将盖碗转了个方向,“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欧洲的艺术形式开始影响我们的审美取向。这件器物,就是那个特殊时代的见证。”

陈阳小心地将盖碗放回原位,目光中带着几分赞叹:“高厅,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您,这对乾隆粉彩喜鹊登梅盖碗绝对是真品。而且,考虑到它完整的保存状态和这种完美的成对关系,我建议您还是自己留着。毕竟,这样品相完好、寓意深远的成对盖碗,在市面上已经非常罕见了。”

“好,好,好!”高唯中听到这番专业的解说,眼睛都亮了起来,连连点头,脸上的笑容就没停过。他抚掌赞叹道:“陈老板这番讲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这对盖碗,我是留定了。”

接下来展示出来的这一件珍品竟是一件方口小瓶,其形状方口圆身,大小适中却玲珑秀雅,宛如藏品中的一颗明珠般引人注目。瓷瓶瓶身上用斗彩装饰,色彩饱满而又鲜艳,精美的画面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时间久远的工匠青春年少时那份执着的匠心。

瓶身上绘有四只姿态各异的飞鸟,两只展翅翩翩,好似被阵阵山风轻轻托起,而另外两只则静静地栖息在花枝和玲珑石之间,宛如在享受初春的怡人景致,显得生机勃勃。鸟雀以黄身绿羽相衬,与周围的红花绿树、青绿山石巧妙地交织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视觉效果层次丰富而美不胜收。

\/

清雍正 斗彩洞石花鸟纹方口小瓶

画工之精细令人连每一片羽毛的纹路、一块苔石的凹凸都能清晰辨认,犹如真实存在般让人不由得想要伸手触碰验证其真假。而设色上的妙笔,则尽显制瓷师艺匠功底——嫩绿为叶,巩红为花,鹅黄为雀身,这些色调的运用相辅相成,在亮丽之中融入了一种低调的柔美之意,让观者不仅感受到颜色的冲击,还能察觉到其中细微却深邃的雅致之美。

整体画面明朗之余兼具深邃,呈现出一种华丽中带有几分朴素、繁盛中不乏和谐的高贵气质,带有浓浓的雍正御窑独有的隽雅氛围,让人一见便爱而不释手。

陈阳伸手拿起这件方口小瓶,拿在手里仔细看着。一边看着,一边微微点头,“雍正年的斗彩洞石花鸟纹方口小瓶,小巧玲珑,尤其是这种方口小瓶,简直太难得了。”

陈阳轻轻抚摸着手中的小瓶,眼神中流露出几分陶醉,向高唯中娓娓道来。雍正时期的御窑制品,就如同一首精心谱写的诗篇,以其清新隽雅和精湛的工艺在古玩界独树一帜。每一笔勾勒、每一处晕染,都凝聚着当年能工巧匠们的心血,仿佛将皇家的尊贵与艺术的灵魂完美融合。

高唯中这件斗彩洞石花鸟纹方口小瓶,无疑是这场艺术盛宴中最耀眼的明珠,其工艺之精湛,做工之考究,堪称绝世珍品。

\/

这瓶子不大

陈阳的手指轻轻掠过瓶身,感受着釉面如绸缎般细腻的触感,继续说道:“这样的珍品,存世量极其稀少,据我所知,目前市面上仅有寥寥数件真品流传。”

陈阳稍作停顿,眼中闪过一丝专业人士才有的睿智光芒,“有意思的是,根据施彩方式的不同,这类小瓶可以分为两个独特的流派:一派追求明快灵动,将鸟雀绘制成黄身绿羽;另一派则偏好沉稳内敛,选用赭身绿羽的搭配。”

他的目光在瓶身上细细流转,嘴角露出一抹了然的微笑,“毫无疑问,高厅您这件,正是属于那个更为珍贵的黄身绿羽一派。”

“高厅,说起这件宝贝,我倒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陈阳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在战车国希尔德海姆罗埃默和佩利措伊斯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一件赭身绿羽的姊妹品。据说那件小瓶曾经历过一段传奇般的旅程,从乾隆年间流落到欧洲,几经辗转,差点在二战时期被毁。幸亏一位德国收藏家将它藏在了一个面包房的地窖里,这才得以保存下来。”

陈阳轻轻抚摸着手中的小瓶,“至于这件的价值嘛…”他停顿了一下,伸出一个手掌,“保守估计也得五十五个起步。要是放在我们万隆夜场拍卖,那可就不好说了。现在古董市场上,就这类小瓶,每一件都堪称价值连城。”

“去年在港城,一件类似的,经过十几轮竞价,最后成交价直接翻了一倍多。您要是把这件放到拍卖会上,怕是得引起一场腥风血雨。”陈阳的眼神中带着几分玩味,“这年头,有钱的收藏家多了去了,但真正懂行的没几个。可一旦遇到这种难得一见的精品,那争抢起来,简直比抢白菜还疯狂。”

“多少?”高唯中瞪大了眼睛,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声音都变了调,“就……就这么个小瓶子,五十多个?这还是保守估计?您该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他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这哪是开玩笑!”陈阳轻笑着摇了摇头,目光中带着几分专业人士的从容,“高厅啊,您得明白,古董这一行,最讲究的就是个';稀';字,稀缺性决定价值。”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解释道,“您想啊,古董本来就是稀缺物件,在这稀缺的物件里面,还有更稀缺的精品,这就好比大海捞针中的金针。每一件能流传至今的珍品,那都是历经百年沧桑,躲过战乱,逃过天灾,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陈阳小心翼翼地转动着手中的小瓶,让阳光在釉面上折射出温润的光泽,“您瞧瞧这小瓶,虽说体积不大,可工艺的精湛程度,那可是顶级的。每一笔勾勒,每一处彩绘,都显示出雍正时期御窑的超凡技艺。这么小的瓶身上,能画出如此生动的花鸟,这可不是一般工匠能做到的。”

他将小瓶轻轻放在瓷盘旁边,手指着两件器物做对比,“高厅,您看看,咱们不跟别的比,就拿这个圆盘来说。您觉得哪个更容易保存?哪个更容易失传?”

“这还用说吗?”高唯中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这小瓶子一个不小心就能揣进兜里带走,拿在手里都看不见。这盘子可不一样,又大又显眼,想带走还得找东西包起来。”

“就是这个理!”陈阳拍手赞同,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正因为体积小,反而更容易丢失和损坏。战乱时期一慌乱,随手一摔,这么小巧的物件,那可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您再想想,能在这么小的器物上,完成如此精妙的工艺,那可是需要多少功力?再加上这是雍正年间的御窑制品,每一件都是宫廷里的至宝。这样算下来,五十五个的起拍价,说实在的,一点都不夸张。”

高唯中在旁边微微点了点头,眉宇间带着一丝恍然大悟的神情,他望向陈阳手中的小瓶,这看似平凡的小物件正在焕发出无法忽视的夺目光华。他心中暗想,确实如此,稀缺的古董就像天边的流星,一旦出现,便能撼动无数人的目光,这件小瓶正是那种罕见的存在。

或许正如陈阳所说,小瓶小巧,不易保存,所以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而雍正御窑又恰是需要技艺淬炼到巅峰的天地,方能呈托出如此精妙的纹饰与色彩。真是稀少中的稀少,珍贵中的珍贵,高唯中越想,越感到这件小瓶的价值绝非用单纯的价格能够衡量。想到这里,他不由轻声叹息着转过视线,而这时,陈阳也已经轻轻将小瓶放回到了原处,随即伸手拿起了下面的那件圆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