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抗日之火力不足 > 第184章 新农村建设

抗日之火力不足 第184章 新农村建设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2 06:08:11 来源:小说旗

1943年,沈莹就开了核工业的布局,到1944年九月,第一克高纯度铀235终于出现在实验室里面,这还是实验室状态提炼的,但是这就是一次伟大的突破。

1944年11月,江西的铀矿被发现,开始大规模开采。12月,第一套核材料提炼设备开始在阿拉善的荒漠里开始工作,原本由沈莹提供的铀矿,开始慢慢转变为江西的矿石。

于此同时,罗布泊被确定为中国核武器试验场,人们复制“邱小姐”的第一颗原子弹,将在1945年六月进行第一次试验。

于此同时,随着大规模海外回流,以及与德国的秘密协议,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也设置在新疆,中国开始制造并试验,第一枚真正的导弹,命名为“东风—1”。

于此,同时,晶体管第二代集成电路在一九四五年四月走出实验室,在西安建立了第一条晶体管生产线,夏期期带着四十名技术人员吃住在工厂里,每一个环节他们都在认真调试,第一批产品主要是军用计算机,用来配合国产雷达用来计算弹道的计算机。

于此同时,敏锐的中国学者发现计算机对于科研和工业有巨大的帮助,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派出学生和老师,跟随夏期期他们学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中国所有的大学都会成立自己的计算机系,开始讲解从集成电路到计算机软件的全部课程。

最让人激动的是,从1938年开始,在巴彦淖尔实行的全民义务教育,到1945年,已经走过了整整7年。

因为巴彦淖尔的小学,中学和高中,全部免费就学,由政府补贴吃住,大量的陕西,甘肃,青海,山西和内蒙的孩子都过来求学。

今年,第三批孩子毕业,由于西北工业大学和中北大学的学生和老师也过来任教。这里的高中生受教育程度很高,大量的学子考入中国的各个大学,一次性为中国大学送去了超过两千名高中毕业生,为全国城市之最。

这让穿越众们,感到无比振奋!

沈莹提出教育试点,将义务教育从初中,直接提高到高中,分别在巴彦淖尔,五原,包头,呼和哈特,乌兰察布,大同和太原实行。

她说的原话是,“我们就算吃糠,吃野菜,也要供应这些孩子读完高中,不在于他们的成绩有多好,重要的是,中国需要能理解基本技术和能听懂技术原理的人才。

中国一个省能把教育做好,就等于德国一个国家,什么都能省,不能省教育!”

这个时代也有这个时代的教育特色,小学是五年,初中是三年,但高中是四年,前两年是基础知识,后两年是专业知识。

有趣就在于高中的后两年,仲文骢和沈莹在教育试点期间,在高中后两年加入了电工,汽修工,土木工程,农业科学,机械制造和化学工程,六个分类学科。

这些高中旁边都有农田,工厂,高中生的后两年,半天学习,半天工作,两年以后如果没有考取大学,他们能够直接进入各行各业,投入生产和制造。或者,直接回农村加入农村建设。

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工业委员会特别将塑料薄膜,化肥,农药,水管,人力插秧机,饲料,人力收割机和小型柴油机放在工业前列生产。

这些农业设备的制造,修理和使用都需要专业人才带去农村,带去千家万户,对于农业社会这些东西能够极大的刺激消费,能够反向助推工业的快速成长。

中国西北的农村,第一次看到塑料大棚,用农家肥加上化肥,看到亩产能够提高百分之三十,所有老农都激动了。

老农抓着学生伢子在田地里一算,发现用木头自己搭建大棚,就购买薄膜的钱,国家还有补贴。如果棚子能用两年,种瓜果,种蔬菜,一年就能回本,后面一年就能有更多的收入。

而且,这东西节水,防虫,还省肥料,也不怕鸟偷吃,特别是节水,水管的开小孔,滴灌也不难,对于西北大量缺水的荒地,这就是神奇的宝贝啊!

而且,也不用一年回本,国家可以提供贷款,免除利息,分两年付清,那第一年就能多赚。

这样的好事,精明的中国农民能不知道?

于是,从西北开始的农业革命也到来了,老农民很谨慎,先是贷款种一分地看看是不是真能提高产量。

但架不住,中国的农业人口多啊?

每家每户,一分地的薄膜和化肥,那也是一个天量的数据,直接拉爆中国的化工行业,开始突飞猛进的成长。

更不要说饲料,这玩意可以肉眼可见的把小猪,变成大猪,各村试点。

半年就能从鸡鸭上看到收益,一年就能出栏一头大肥猪,这还得了?

中国什么地方最穷,大约就是中国的西北,解放前,这里的人民吃饱就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

野火曾经从祁连山一路走来,到处都是饥民,每个城市都有卖儿卖女的街道,谁家愿意卖自己的骨肉?只有活不下去的家庭,养不活自己的孩子,才会这样。

1945年六月,野火带着祁连山最早的一批老兵,来到祁连山深处的那个洞穴,抚摸着洞穴里的每一块岩石,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野火这时想到的是王姐,他多希望王姐能和他们一起再次回到这里,看一看这片山峦。

所有人摘掉军帽,笔直的站在那片山谷里,卫兵们举起枪,朝着天空连开三枪,枪声在山峰间回荡,这是告慰长眠在这片大山里的西路军战友。

野火默默的说道,“我们回来了!我们成功了!安息吧!我的战友们!”

在大山里待了三天,他们骑着马,沿着曾经战斗过的路途,再次重温那段艰苦的岁月。

经过农村,经过乡镇,经过城市,野火再也没有看到卖儿卖女的人民。虽然也不太富裕,但野火再没有看到满大街裹着一片破麻片,光着身体男孩和女孩,也没有满大街乞讨的乞儿。

有几个被王姐收养的孩子,他们一路都在流泪,他们还记得,那时就在街道边,他们饿得不行了,追着王姐的马车乞讨,是王姐伸出手,抚摸着他们的脑袋,问他们有家吗?

一个十八岁的警卫,不停的抹着眼泪,他指着一个街角说道,“那年,我九岁。饿得不行,就躺在路边等死。那时候,王姐带着一群乞儿,走过来问我,娃啊!要不要跟着红军,跟着红军有口饭吃!那时,我饿得说不出话,只能点头,她抱着我哭,她的怀抱很温暖,我也在她怀里流眼泪。她就咱妈,咱这条命是她给的!”

这条路,一直走,一直有少年告诉野火,他们是在哪里被王姐领养的,一路都是哭声。

在夜晚的星空下,篝火熊熊,野火拨弄着篝火,让它可以更热烈的燃烧,他对着这群孩子说,“这一生,你们要每隔几年,走一次这条路,别忘了本!要记得,谁给你的一口饭,要记得王姐的为人和红军最初的理想!不要变成白狗子,为了钱,为了权,什么都做!你们要站着,要看着这个国家,要帮中央看到地方的方方面面,以身作则,要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有时候,一次简单的交谈,会改变很多人一生的轨迹,这一次同行的一百多少年,他们第二年暑假,带着王姐领养的五百多汉蒙少年,再次重走了这条路。

野火说的话,被他们说给所有的孩子听。

以后,这条路,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每隔十年就会聚首,再走一遍从祁连山到巴彦淖尔的路,直到白发苍苍,直到被后代推着轮椅,他们还是固执的回去,说是死在路上也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他们白发苍苍,一遍又一遍告诉后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回到巴彦淖尔,穿越众的心情也是无比沉重。很多没有参与前期的人们,也是第一次了解到最开始的人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死里求活,带着一群妇孺走出的大山,走来的巴彦淖尔。

沈莹哭的最多,这里她和王姐相处的最久,他们的感情也最好,她对所有人说,“我找到那些人了,那些人都枪毙了!可我心里总是过不去,我总是会想到王姐和新华,总是会想到那些血。”

胖子将一块手绢递给沈莹,他也是最早走过这条路的人,这胖子今天算是一个正常人,说道,“别哭了,王姐看着呢!她一定很高兴!”

赵新新也说道,“王姐肯定很高兴!”

叶小子小的时候,是跟着董新华学的发报,他要么跟着沈莹,要么跟着新华姐,就像她们的小尾巴。

他站起来说道,“我们把小丫照顾好,新华姐会很欣慰的,沈莹姐,你别哭了,眼睛都肿了!”

野火站起来看着远处的巴彦淖尔,他们已经走完了全程,远处就是红星战队的家,那里灯火通明,那里是他们的第一个根据地,是他们永远的家。

他再次坐下来,看着篝火说道,“今晚,我们就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明天清早回家。”

老陈将一个木头扔进火里,他摸着自己腹部的伤口,跟野火说,“咱没想到,居然能活着看到这个国家建立,能看到这么多娃娃入学,又有这么多娃娃读上大学,咱一生值了!”

野火笑着说,“您老好好的活着,以后能看到更多好事情!”

赵新新笑着说道,“等退伍了,我就开个理发店,免费给你们做头发!”

王胖子笑道,“染黄头发要钱不?”

赵新新笑了,“你居然还记得?”

野火也笑了,“你来的时候,我们记忆深刻!”

赵新新哈哈大笑,他说,“剪头发要钱,染黄头发免费,让你们全部试一试黄毛的威力!哈哈哈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