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抗日之火力不足 > 第69章 沉默的西线

抗日之火力不足 第69章 沉默的西线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2 06:08:11 来源:小说旗

延安,一九四零年在四月十七日,收到了五原发来的战报。

所有人都震撼了,他们本来都已经在黄河东岸安排了接应的队伍,谁也没有想到,祁连山师硬撼了日本四个师团!

而且,居然还围而歼之!

这简直是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这样的功勋将被载入史册。

但祁连山师的电报里,强调不要做太大的宣传,日本人肯定是不会承认的,而祁连山师也遭受重创,现在需要恢复。

如果,这件事被摆在台面上,那么日本人一定会再次西进,巴彦淖尔将很难守住!

与此同时,四把日本师团长的军刀和肩章,被快马加鞭送来延安,这些可以作为日后的证明。

延安经过讨论,不能为了虚名而让八路军最大的军工体陷入危险。对外只说,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八路军祁连山师守住了五原城,阻止了日本军队的西侵计划。

于此同时,日本皇宫里,裕仁下旨,“替换所有关东军高层,重建四个师团,保留原有番号。对外的新闻,可以说大日本帝国对荒凉的西部没有兴趣,将暂停西征,全力进攻华中地区”。

他说话的声音很轻,听上去很和缓,但他的手在抖,他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维持日本皇族和帝国的尊严。

四个师团,其中三个是日本甲种师团,大日本帝国只有二十支!两个240重炮联队,大日本帝国只有八支!战斗机损失二十三架,轰炸机损失十七架,这是日本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再来几次,那么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之路,我皇族的万世基业,将会彻底断绝!

现在,四个师团需要重新组建,各种装备需要重新生产,人员需要培训,五原的仇恨,我裕仁一定会报,但不是今日!

现在,日本在中国有两件事要认真做:

其一,要培养一群骨子里崇敬日本的中国人,要将汪精卫扶着,走一段路!要通过这群人,软化中国占领区的态度,同时要通过这群中国人,一点点吃掉这个中国,从文化,到历史,从教育,到民族认同。要向在台湾做的一样,培养一群卑贱的奴仆,自己要讨厌中国的血脉,要跪着请求进入靖国神社!

其二,要打赢宜枣会战,要一点点打垮**,要让中国更多的人动摇,从而加入汪精卫政权,巩固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和经济利益。

裕仁看向窗外的皇宫,樱花开的极美,但这一树的樱花需要土壤,水和养分。

“如果日本是一株樱花树,那么中国的资源和人口就是土壤,汪精卫们就是养分,日本工业能力就是水,总有一天这棵樱花树将开遍整个太平洋,直到美国西海岸!”,裕仁喃喃自语道。

关东军开始全面整改,东条英机被调任,新的人选还未抵达。

西线显得很安静,一切又回到了以前。

现在,野火他们已经非常清醒。如果没有空军,那么再多的防空火力,都无法撼动日本军队的根基。

整个巴彦淖尔的建设和生产还在一步步推进,更多的学生和工人,在延安的号召下来到了这里。

在广阔的阿拉善地区,一个个工厂拔地而起,产业链在一点点完善。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穿越六人组的生产能力也在一点点加强,他们一边在恢复军队装备和人员编制,一边在加深组织架构的建设。

残酷的战争,五原的血,让他们清醒的认知到,就算他们有系统,这也是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抗战!

中国的底子太薄了,跟日本的工业差距,不是几个穿越者能够改变的,现在他们会守好自己的大后方,为八路军的装备迭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时,他们也在等待,等待沈莹和仲文骢那边,能够有好消息的出现。

沈莹在海外的喷气发动机零部件,其实在四月初就到了第一批货物,比美国普惠的黄蜂发动机到的还早。

仲文骢他们已经组装并点火,但碰到了问题。

这台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太短,仲文骢他们在一步一步排查原因。

于此同时,他们早期利用英国战斗机的发动机配件,制作了两个风洞,用来给螺旋桨战斗机的模型,做风洞测试。

现在美国人的发动机到了,可以提供另外一条,更大的风洞实验室。

于此同时,仲文骢也特意采用了一台喷气发动机,利用它并不稳定的运行时长,也制作了一条间歇性罢工的风洞。

孙子涵正在负责,对仲文骢提供的多种螺旋桨战斗机的外形做风洞测试。

1871年,世界上第一个风洞诞生,英国船舶工程师韦纳姆用它进行物体空中运动阻力的测量。

真正将风洞应用于航空领域的人,还是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将一架带有动力的载人飞行器——“飞行者一号”送上蓝天,迈出了人类航空史上重要的一步。风洞,正是让此次试飞载入史册的“幕后功臣”。

以当时的科技水平,造出一架能飞上天的飞机已经不是难事,设计理论方面已相对成熟。困难的是,如何在复杂天气情况下尽可能延长飞机飞行时间。这要求科学家通过试飞获取大量空气动力数据,从而设计出最佳机型。

试飞风险可想而知。为避免机毁人亡的事故,聪明的莱特兄弟想到了韦纳姆的发明——风洞。

与科技感十足的现代风洞相比,莱特兄弟当时制作的风洞十分简单——一个两端开口、长1.8米、横截面积约0.16平方米的大木箱。兄弟二人利用双缸煤气机作为动力源,在大木箱内对飞机模型进行上千次吹风试验,成功获取了一整套科学数据。最终,他们确定“飞行者一号”的最佳设计方案。

孙子涵每一天都要记录多种飞行器,在风洞测试里的不同数据。从这些数据里,孙子涵居然将仲文骢说的很多航空原理,一点点消化了。

他开始对前拉,后推,和推拉一体式,有了自己的见解。

同时,鸭翼在风洞里惊艳的表现和不稳定性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一点让仲文骢很高兴,他们组成了一个战斗机讨论小组,这个小组经常聊到深夜,只为了八路军第一架自我制造的飞机。

“首先,我们要明确任务!第一架飞机并不是战斗机,而是一种侦查战斗机,侦查在前,战斗在后,甚至极端一点,可以不要战斗!”,仲文骢反骨在强调,因为使命是一个飞机是否合格的重点。

“如果侦察机,如果你们是侦察机飞行员,你们需要什么?”,仲文骢总是在提问,他很少直接说结果。

“速度,没有速度的侦察机就没有安全!很容易被敌人的战斗机击落”,一个组员说道。

“航程,侦察机要能看到更远的区域”,第二个说道。

“最好是两个人,一个人飞行,一个人拍照和观察”,第三个说道。

“我想说,你总要给我一挺机枪吧!”,一个组员说道。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然后仲文骢让他们讨论只保留一个,他们要什么?

小组经过痛苦的纠结,速度被第一个保留,哪怕腿短一点,也要通过速度保证侦察机飞行员的安全,飞行员太宝贵了。

“你们还可以在保留一个”,仲文骢再次说道。

航程被保留下来,这也是讨论的结果。

最后,这架侦察机只追求速度和航程,其他均不考虑。

有同学问,“为什么不考虑两人?”

仲文骢想了想,反问他,“你可以再问问组员们的意见,看看他们怎么想?或者去问问飞行员,他们的意见也很重要!”

仲文骢没有乾纲独断,而是不断要求组员们自己思考和找到答案,是因为他内心里有一种害怕,害怕他的思维,会禁锢这群人。对于科学和工程,思维是最重要的成长根基,被固化的灵魂,无法成长!

他从计算机里,拍出了很多照片,然后让他们挑选机型,做成各种模型,吹风洞来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自己给出一个,让他们照做。

后来,仲文骢的这种讨论式学习,成为了西北工业大学的一种学习风格,没有答案,自己去寻找,自己组成小组来讨论,学校只要结果,以及这个结果研究和讨论的过程。

到四月底,这个小组给出了第一架飞机的样式,这架飞机让仲文骢也大吃一惊,这完全不是日本和,德国,美国的样式,而是一种欧洲风格的飞机。

它非常像法国曾经设计的so.8000,代号独角鲸!

难道,历史在某个时刻会重叠起来,如同后世中国和法国都同时选择了鸭翼布局一样?

难道这是文化和历史的回旋镖,终将重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