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和平解放大明 > 第104章 改土归流

和平解放大明 第104章 改土归流

作者:姐依旧潇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58:07 来源:小说旗

中华帝国成立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被提上日程。这个计划涉及众多方面,但其中土改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因为帝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实现繁荣富强,必须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合理利用。

然而,中华帝国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存在着各种未解决的问题。比如,西北地区的和硕特汗国以及西南地区的土司问题依然棘手。此外,由于交通不便,甘肃以西地区的和平稳定成为了一大难题。针对这些情况,刘松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着手解决。

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处理好西南土司的改土归流问题。随着土改工作的推进,刘松逐渐领悟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他深知只有依靠人民的支持与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进步。

借助帝国刚刚建立的契机,刘松果断地铲除了地主士绅阶层,彻底消除了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同时,引入了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使得百姓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尽管还称不上盛世,但起码人们能够吃饱穿暖,这也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土司制度起源于宋时的土官制度,经过元朝的发展,在明时基本完善。政治与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央政府在政治上实行土司制度,同时在文化上也采取以“汉学教化之”的文教政策,以求改善边地之风气,使之更好地服从统治。

明初沿袭元制,在贵州继续实行土司制度,有明一朝,对待贵州的问题都十分注重,这是基于国家安全决定的。南宋灭亡是由于蒙古族的铁骑绕过贵州,长驱直入中原,明王朝吸取南宋灭亡的教训,十分重视贵州问题。

土司制度是以贵州当地大姓土司管理小的土司和人民群众,大土司的政治意向决定了贵州的政治态度。每当中央王朝换代革新之际,贵州大土司都率领其座下部众归顺中原王朝,求得太平环境。当蒙古绕过贵州袭击南宋朝廷时,贵州大姓土司率众“归附”,到了明朝,贵州土司依然选择“归顺”。

其中最着名的是水西土司霭翠及其妻子奢香夫人。洪武初,霭翠归附,但霭翠早亡,其妻奢香代袭宣慰使职,“都督马晔欲尽灭诸罗,代以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诸罗果怒,欲反”,而奢香顾大局,为免遭战乱之苦,“奢香率所属来朝,并诉晔激变状,且愿效力开西鄙,世世保境”。最后的结果是马晔被杀,奢香“遂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容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为明朝进一步巩固西南边疆政权做了重要贡献。

政治作用于文化,贵州土司的政治选择给予中原文明在贵州的生存空间,贵州子弟在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得以中原先进文明的教导,丰富发展了贵州文化,使得贵州学子在明清时期以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角逐与华夏的科举场上。

除政治外,贵州土司对贵州教育事业也做了很大的历史贡献。早在宋代,播州杨氏就注重文学教育,聘请文人前来任教,“由是蛮荒子弟,多读书攻文,士俗为之大变”。而田、杨、安、宋四大土司是明清时期贵州最着名的土司。

在教育上,贵州土司还表现在帮扶贫困子弟,与其联姻。从前土司之间为维持自身势力和共同对抗其他土司,选择联姻,“四家世为姻好,嫁嫡长女为嫡长妇”,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但是由于政府办学政令的实施和科举制的发展,开明的土司在认识到自己势微的同时,意识到培养科举成功的文人是自己统治长存的另一途径。

土司制度作为中央王朝统治边疆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兴存长达六百多年,对国家安定、文化交流及经济的发展等产生过重要作用。

但是,贵州土司残暴的一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世长其土世有其民”,其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对被统治者们的剥削与滥杀。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到清前期,贵州土司只是虚有其名,不再掌握政治权利,其消亡已是历史的必然。

贵州土司作为少数民族的一个代表,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汉文化在明清时期不断交融,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黔地文化。土司制度的出现是贵州文化不断“内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明清两代在贵州实行土司制度,“以夷制夷”,同时要求贵州土司遵从中央政令,兴办学校教育,以儒学教化之,使得贵州文化逐渐从少数民族文化向汉文化靠拢,改变了贵州贫瘠的文化面貌和落后的生活习俗习惯。

到了万历二十四年,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万历皇帝派兵征讨,这就是万历三大征里的“播州之役”。

播州地处贵州、四川、湖南之间,山高地险,从唐末开始,它就一直处于杨氏家族的实际控制下,明朝受封播州宣慰司使。

杨应龙被平定后,朝廷没有在当地再设立土司,而是将播州土地拆解成遵义府和平越府,分别划归四川和贵州管辖,延续700多年的杨氏土司势力就此宣告灭亡。

二十一年后——天启元年(1621年)。

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和贵州水西宣慰司安位的叔父安邦彦先后发动叛乱,这就是“奢安之乱”。

与140多天就被平定的播州之乱相比,奢安之乱从天启元年开始,直到崇祯十年才被彻底平定,前后持续了17年,其中大规模交战的时间将近9年,持续时间远超播州之役。

播州杨氏,虽然号称“地方二千里,民悍而财富”,但在悍然发动叛乱后,仅仅维持了两年,真正交战的时间更短。

作为西南众土司里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杨应龙的速败,一个重要原因是孤立无援。

他起兵后,周边土司没有和他一起参与叛乱,反而响应明朝征调,派出土兵一起参战,孤立无援的杨应龙无法抵挡。

到了奢安之乱,明显可以看出奢氏和安氏两土司在战略上的改变。他们使用了能使用的各种手段,不顾一切拉拢其他土司一起叛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