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和平解放大明 > 第58章 皇太极称帝

和平解放大明 第58章 皇太极称帝

作者:姐依旧潇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58:07 来源:小说旗

天聪九年(1635 年)九月,皇太极出征察哈尔,意外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这使皇太极和他的诸贝勒大臣欣喜若狂,他们认为传国玉玺落入皇太极之手,意味着“天命”归金。因此,诸贝勒大臣纷纷上表,恭请皇太极“顺天应人,即皇帝宝座”。

然而,皇太极却明言谢绝。诸贝勒大臣反复上奏,他也不同意。原来,他怀疑诸贝勒是否真心诚意顺从他。聪明的萨哈廉(皇太极之侄,礼部承政)看破了皇太极的心事,便邀诸臣再次上奏:“诸贝勒大臣一定修身谨慎行事,以尽臣道。”皇太极这才有保留地表示可以考虑,因他还拿不准汉族官员的意见如何。

尔后,皇太极那些手握重兵、把持朝政的诸贝勒大臣举行仪式,焚香下跪,立誓“拥汗称帝,一生竭力”,并于天聪十年(1636 年)4 月 5 日,由内外诸贝勒、满洲、蒙古、汉官联合请上尊号,皇太极才以“顺天应人”的姿态,堂堂正正地登上了清皇朝权力的顶峰。

天聪十年(1636 年)4 月 11 日,举行了庄严而复杂的即位仪式。皇帝即位是封建王朝最重大的一项政治活动,开国皇帝登基,意义就更大了。即位之前,皇太极斋戒三天。到 11 日这天,晨光熹微,他穿戴一新,骑上骏马,在百官簇拥下,先往德盛门外的天坛祭天。这是一个宽敞的略呈长方形的场地,天坛设在正中央,四面设有台阶,坛上安放一张香案,上铺黄绫缎,设“上帝”神位,前面摆放香炉。诸贝勒大臣和百官分东西列于两侧;外藩十六部共 49 名贝勒,还有满、蒙、汉文武百官按各旗排列。场内依次遍插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各色旗帜,编织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在场地外围还有数成八旗兵整装肃立着。

待天色大明,东方射出万道霞光时,满、汉各派一名导引官领皇太极来到坛前,拾阶而上,跑在案前,给“上帝”上香和敬献品。读祝官也庄严地诵读祝文,向上帝报告皇太极 10 年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请求批准他即皇帝位。

然后,在故宫大政殿举行受尊号礼仪。大殿正中,端放一把金銮椅,周围摆着一套新制作的御用仪仗,朱红色油漆闪着耀眼的光泽,显得十分华贵、威严。皇太极由导引官引进大政殿,入坐金銮椅,百官仍分左右两班站立。鼓乐声中,赞礼官高呼:“跪!叩!”百官向皇太极行叩首礼,然后站起来。赞礼官又呼“跪”!百官随口令跪下,这时,两个礼官合棒一枚皇帝御用之宝献给皇太极,象征着把国家的最高权利授给他,完全承认他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礼毕,清太宗含笑步出大政殿,排列仪仗,乘舆回宫。

当天,太宗举行盛大宴会,欢庆礼成。次日,清太宗率百官到太庙追尊祖先;23 日,他又大封他的臣属,他们的部下也都论功封赏。隆重的即位仪式持续二十余天,共耗费银两十余万。

当刘松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彻底的无语,林丹汗部在接受自己这么的帮助下,依然被皇太极打败,本来蠢蠢欲动的科尔沁部也被皇太极打服了。看来蒙古人已经早就没有了当初黄金家族的威风了。

林丹汗现在只能龟缩在归化城苟延残喘了,通过贩卖刘松的羊毛,暂卖生意苟活。

不过刘松因此也获得了大批的战马,骑兵的实力也进一步的提高。

…………

崇祯皇帝朱由检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脸色阴沉得如同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他紧握着拳头,关节因用力而泛白,眼中燃烧着愤怒与焦虑的火焰。

“陛下,皇太极称帝之事,实乃大逆不道!”太监王承恩颤抖着声音禀报着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崇祯皇帝的身体微微颤抖,他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的思绪。他想起了自登基以来,一直致力于重振大明的雄风,铲除阉党,励精图治,然而,内有天灾**,民不聊生,外有后金崛起,不断侵扰。如今,这皇太极竟然公然称帝,这无疑是在他的脸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这蛮夷之地的胡虏,竟敢如此放肆!”崇祯皇帝怒喝道,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他感到一种深深的耻辱,作为大明的天子,天下共主,怎能容忍一个边陲部落的首领如此挑衅皇权的威严。

“朕自登基以来,夙夜忧叹,一心想要中兴大明,怎料这皇太极竟如此不识好歹!”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来回踱步,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

他想到了自己为了整顿朝纲所付出的努力,为了筹集军饷,不惜向大臣们施压,甚至不惜得罪权贵。然而,如今这一切似乎都变得如此徒劳,后金的崛起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

“朕的大明江山,岂能容这等蛮夷践踏!”崇祯皇帝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皇太极为他的狂妄付出代价。

在愤怒的同时,崇祯皇帝也感到了深深的忧虑。他深知后金的实力在不断壮大,而明朝内部却问题重重。连年的灾荒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的财政捉襟见肘,军队的战斗力也大不如前。

“朕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崇祯皇帝陷入了沉思。他想到了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想到了那些贪污**的大臣,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

“难道朕真的要眼睁睁地看着大明的江山落入胡虏之手?”崇祯皇帝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甘。他想起了祖宗的基业,想起了大明曾经的辉煌,他绝不允许这一切在自己手中毁于一旦。

“王承恩!”崇祯皇帝突然大声喊道。

“陛下,奴才在。”王承恩连忙跪地。

“传朕旨意,召集内阁大臣,朕要与他们商议对策!”崇祯皇帝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决。

王承恩匆匆退下,崇祯皇帝重新坐回龙椅上,双手撑着额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知道,这是一场关乎大明生死存亡的考验,他必须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否则,大明的江山将危在旦夕。

不多时,内阁大臣们匆匆赶到了乾清宫。

“陛下,皇太极称帝,实乃我大明之耻辱,臣等愿为陛下分忧,共抗后金。”首辅大臣说道。

崇祯皇帝抬起头,看着眼前的大臣们,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诸位爱卿,如今后金猖獗,朕欲举全国之力,征讨之,不知诸位有何良策?”崇祯皇帝问道。

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无人敢轻易发言。过了片刻,一位大臣站了出来。

“陛下,如今国内局势动荡,百姓困苦,若贸然兴兵,只怕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引发更大的动乱。”

崇祯皇帝皱了皱眉头,心中十分不满。

“难道就任由这皇太极称帝,坐视不管?”崇祯皇帝怒视着那位大臣。

又有一位大臣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整顿内政,安抚百姓,增强国力,待时机成熟,再出兵征讨后金。”

崇祯皇帝沉思片刻,觉得这位大臣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依爱卿之见,该如何整顿内政?”崇祯皇帝问道。

大臣们纷纷献策,有的提议改革税制,增加财政收入;有的提议加强军队训练,提高战斗力;有的提议安抚流民,稳定社会秩序。

崇祯皇帝认真地听着大臣们的建议,心中渐渐有了一些头绪。

“诸位爱卿所言甚是,朕会仔细斟酌。但皇太极称帝之事,绝不能就此罢休。朕决定先加强边境防御,调派精兵强将,以防后金入侵。同时,整顿内政,改革弊政,恢复国力。待时机成熟,朕必亲率大军,荡平后金!”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

大臣们纷纷跪地,高呼:“陛下圣明!”

崇祯皇帝挥了挥手,示意大臣们退下。他独自站在宫殿中,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暗暗祈祷,希望大明能够度过这次危机,重振昔日的辉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