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110章 巡狩天下(1)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110章 巡狩天下(1)

作者:明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4:24:09 来源:小说旗

随着半自动步枪的清脆声响在训练场上空回荡,以及大炮轰炸时那震撼人心的射程和爆炸力,华朝各大军区的军队正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新式武器的换装,不仅代表着华朝军事实力的飞跃,更预示着张循领导下的华朝即将踏上一条前所未有的征途。

火器的适应性训练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士兵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他们都隐隐感觉到了:自己即将成为国家开疆拓土的利剑。

与此同时,华朝的海军力量也在悄然崛起。冀州、青州、徐州、扬州等海边的各大造船厂内,一艘艘庞大的铁甲战舰如同巨龙般静卧水面,它们的身躯日益庞大,装备日益精良,仿佛预示着华朝即将走上海洋霸主之路。

还有无线电报、望远镜等等,都将华朝的军事实力,增加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其他国家或部落军队望尘莫及的地步。

从陆海两路主动开疆拓土的时机,已然在临近,张循心中充满了紧张与期待。这是秦始皇、汉武帝未曾想过的壮举,在后世也是无数帝国想办却从未办到的伟业。

大英帝国曾经殖民全世界,完成了日不落帝国的成就,但距离统一全球却仍然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美军基地遍布全世界,航母军队横行四大洋,但也没达到统一世界的地步。

他们都只是以海军或基地为落脚点,在全球各大陆占领一块城市或基地作为据点,向四周扩散。但距离统一整个大陆,一统全球,还差得很远。

最庞大的蒙古国,曾经横跨欧亚大陆,蒙古铁蹄令人胆战心惊,但也未能征服全世界。因此,想到自己有率领华朝一统全球的机会,张循就感到兴奋不已。

不过,在战争的硝烟即将燃起之前,张循觉得还是先搞好内部治理才行。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军事力量的雄厚,更在于其内部的稳定与清明。如果军队在前面开疆拓土,贪官污吏却在后面拖后腿,那也是不行的。

张循坐在洛阳的皇宫中,每日都会利用那神奇的问答系统,洞察着国家的心跳。这系统如同他的眼睛,能够穿透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他在洛阳就能知晓天下事。

每日70次的问答机会,让他对中央朝廷和司隶州、洛阳军区的情况了如指掌,但这份洞察力却仅限于1000公里的范围之内。

对于那些远离洛阳,超出系统探测范围的地方州郡,张循的心中充满了忧虑。

他知道,在那些偏远的角落,贪污**、欺行霸市的现象绝不会少,甚至还有一些未被清理的山寨土匪,在深山老林中继续着他们的罪恶行径,成为华朝地方治安的隐患。

这些不稳定因素,如同潜藏在帝国肌体中的毒瘤,若不及时清除,必将危及国家的未来。

张循深知,要彻底根治这些问题,仅靠各州州长、郡长、县长自行治理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系统外挂,他们也清理不干净这些毒瘤。

张循需要一个更为直接、更为彻底的解决方案。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心中逐渐成型——巡狩天下。

他要亲自走遍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州,用自己的双眼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他要利用那神奇的系统问答能力,去鉴别出那些隐藏在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将他们一一清除;同时,他也要寻找那些能臣干吏,将他们提拔到更重要的位置上,让他们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张循深思熟虑的结果。

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巡视,更是一次对国家未来的投资。通过巡狩,他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国家的现状,更准确地把握国家的脉搏,从而制定出更为符合实际的政策,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

同时,这也是一次对地方官员的考验,让他们在皇帝的注视下,展现出自己的真实面目,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便知。

为了确保巡狩的顺利进行,张开始循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他召集了朝廷中的重臣,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大臣们听后,有的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整顿朝纲、肃清地方吏治的机会;也有的表示担忧,担心巡狩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困难和危险。

但张循却坚定地说:“朕意已决,巡狩之事势在必行。华朝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退缩。朕要亲自去看看这个国家的真实面貌,去听听百姓们的心声,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治理这个国家,才能让华朝更加繁荣昌盛。”

在张循的坚持下,巡狩的筹备工作迅速展开。朝廷中的各个部门都动员起来,忙着准备巡狩所需的各种物资和人员。

张循也亲自参与了巡狩路线的规划,他要求路线尽可能覆盖全国的每一个州,确保没有任何地方被遗漏。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巡狩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要求沿途的军区和官府做好警戒和保卫工作,确保巡狩队伍的安全。

同时,根据张循的巡狩路线,沿途公路也要修缮一番,起码要容得下张循的龙辇通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巡狩的准备工作逐渐接近尾声。张循站在皇宫的楼宇上,眺望着远方那广袤无垠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期待和豪情。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段充满挑战和未知的旅程,但他也坚信,只要心中有国、有民,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只要完成巡狩,筑牢内政,张循就仿佛看到了华朝的未来——那是一片古往今来无人能及的前景。

到时候,他将成为这颗星球的最高主宰,完成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太平十七年(210年)二月初一,春日的阳光洒满洛阳城,皇宫内一片庄严肃穆。这一天,对于华朝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

张循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威严地站在皇宫的广场上,宣告着他即将开始的巡狩之旅。

皇后甄宓和贵妃蔡文姬留守皇宫照顾孩子、稳定人心,;另外三位贵妃糜环、大乔、小乔随张循出行,内阁次辅陈宫和内阁大臣赵云,以及秘书处的一众官员紧随其后,整个场面气势恢宏,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荣耀。

禁卫军和锦衣卫的将士们,铠甲鲜明,手持步枪,护卫前后。他们的眼神坚定而锐利,仿佛任何威胁都无法穿透这道坚不可摧的防线。随着张循的一声令下,巡狩的队伍缓缓启程,踏上了前往益州的征途。

在临行前,张循通过《华夏旬报》等报纸,向全国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诏文:

“朕承蒙上苍之庇佑,统御万里江山,日夜勤勉,唯愿民安国泰。自登基伊始,朕心所系,乃是河清海晏,百姓安居乐业。今国家昌盛,四海皆平。然治理大国,犹如烹调小鲜,时刻不敢稍有懈怠。

为亲自体察民情,感受百姓疾苦,并彰显朕心与万民紧密相连,朕决意亲自巡狩,遍历华夏大地,以洞察地方治理之实况,倾听万民之声音。

此番巡狩,绝非游山玩水,实为深入民间,探寻治国之道。朕将亲临田野,观察农事之勤勉与否,探究工商之兴衰变迁,考察教化之普及程度,询问百姓之疾苦所在。所到之处,必将与民同乐,共商国事,期望通过朕之耳目,成为万民之耳目,使下情能够上达天听,上意能够下达民间。

朕即将远行,朝廷各部及全国各级官员当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切勿因朕之不在而放纵懈怠。须牢记,官职非个人私有,乃民众所托,责任所系。当以民为本,以公为心,勤勉处理政事,确保无一民受冤,无一事失察。朕虽远行,但耳目遍布天下,任何违法犯纪之行为,无论多么隐秘,皆难逃法网之制裁。

特此严正告诫,凡有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玩忽职守者,一旦被查实,或经百姓举报查实,必将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养奸。无论官阶高低,功劳大小,法律面前,一视同仁。朕意已决,望众官自省自戒,切勿触碰法网,共同守护清廉之道,以确保国家安宁,百姓福祉。

朕之巡狩,旨在推动政治清明,实现国泰民安。望我华夏子民,无论士农工商,皆能各安其业,各遵秩序,以饱满之热情,共同建设盛世华朝。

特此昭告天下,乃使万民皆知。

太平十七年二月初一。”

这篇演讲如同一股清风,吹遍了华朝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们对皇帝的巡狩充满了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