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52章 袁术寿春**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52章 袁术寿春**

作者:明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4:24:09 来源:小说旗

晨曦中的洛阳古城,在历经了连年的战乱与烽火之后,曾经十室九空。

但现在,随着华朝的建立和皇帝张循大力鼓励工商业发展,来自四面八方的行商不断汇集,加上那些被没收了土地的豪强贵族转向工商业发展,又渐渐恢复了往昔之繁华。

特别是平定了益州、凉州之后,华朝不仅本身有了司隶、并州、兖州、益州、凉州五地上千万的人口,而且西域也恢复了正常通商。

没有马腾、韩遂挡在河西走廊上碍事,传统的丝绸瓷器青铜铁器加上华朝不断推出的许多生活实用工业产品,来自西域的商人也是越来越多,每日天还没亮,各处市场就已经喧嚣了起来。

这一日,晨光初破黎明,洛阳的街道上还弥漫着淡淡的寒意与未散的雾气,但这份宁静很快就被一阵急促而兴奋的脚步声打破,洛阳各处城门边的布告栏上被贴上了新的战报。

人群逐渐聚集,起初是零星几个早起的商贩或行人,他们驻足观看,脸上渐渐浮现出难以置信的表情。随后,消息像野火般蔓延开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潮汇聚。

“吕布将军大破豫州,俘虏敌军十万之众!”这简短而震撼的文字,如同春雷般在百姓心中炸响。起初,人们面面相觑,眼中闪烁着惊讶与难以置信的光芒。尽管大家已经习惯了华军在凉州、益州、中原各地连战连捷的战报,但这一战俘虏袁术手下10万大军的胜利,却是第一次。

渐渐地,人群中开始有人低声议论,声音由小及大,最终汇聚成一片沸腾的欢呼。

老人们颤抖着手,眼中含泪,仿佛看到了天下统一、不再连年战乱的曙光;年轻人们则激动地相拥,眼中闪烁着对军队、建功立业的无限向往。妇女们牵着孩子,眼中既有对和平的渴望,也有对前线英勇将士的无限敬仰。

有人振臂高呼,兴奋地大喊大叫,四处奔走告知亲朋好友这个消息。

有人脱下头上的斗笠,高高举起,仿佛在为远方的英雄加冕。

有人则就地取材,捡起路边的石子或树枝,轻轻敲击着地面,节奏明快,那是他们心中最质朴的乐章。

孩童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围着大人转圈,笑声清脆,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胜利的喜悦。

随着日头高升,洛阳城内的庆祝活动愈发高涨。街坊邻居自发组织起来,或拿出家中的粮食,或拿出珍藏的酒水,聚在一起畅饮,共同庆祝这次前所未有的大捷。

茶馆、酒楼里更是人声鼎沸,人们谈论着皇上的御驾亲征,吕布的英勇善战,猜测着接下来袁术的结局以及中原大战的走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皇上张循从并州五台山起家,一路攻城拔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短短几年时间就打下了并州、司隶、兖州、凉州、益州五个州的地盘,逼汉皇退位,登基**,改元太平,注重民生,老百姓生活比以往安定富足了许多。

而现在,皇上御驾亲征,麾下吕布又攻破了豫州城,豫州全境平定指日可待。华朝即将统一中原,进而平定天下,老百姓心中都充满了期待。

连年战乱之后,天下太平是所有人共同的期盼。

在这场自发的庆典中,还可见到一些手工艺人,他们或是雕刻木牌,上书“天佑华朝、豫州大捷”;或是作画,将吕布、乐进的英勇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以此表达对前线英雄的崇敬之情。这些作品很快便被人们争相传看,甚至购买,成为了洛阳城中最近几天最受欢迎的“艺术品”。

喧嚣了一天之后,夜幕降临,洛阳城并未因夜色而沉寂,反而因欢庆的灯火而更加璀璨。家家户户点亮了灯笼,照亮了彼此的脸庞,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似乎忘记了过去的苦难与伤痛,只愿珍惜眼前的和平与安宁,共同期待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不仅是洛阳,整个华朝治下的各大州郡县,只要听到消息后都会因这一场豫州大捷的战报而焕发了更加蓬勃的生机。它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心所向、众志成城的象征。

从灾害连连、老百姓饥不果腹到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董卓之乱、李郭之乱、诸侯纷争,整个天下乱了十多年,许多老百姓已经非常厌烦战乱。而现在,华朝军队的强大,让所有人看到了一统天下、太平盛世的希望,无数老百姓在心中为华朝、为皇帝张循祝福,希望华朝尽快统一天下,恢复和平,真正过上皇帝张循所说的那种人人有地种、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的太平日子。

华朝各地因俘虏十万敌军的豫州大捷而兴奋庆祝,袁绍、刘备、刘表等各方诸侯则震惊莫名,尽皆失声。

至于身在淮南寿春的袁术,得知这一噩耗后,更是吓得脸色苍白。但随后,眼中却开始闪烁着不甘与疯狂的光芒。

北边华朝大军压境,他治下豫州地盘基本全部沦陷。南边的孙策,如同一只饥饿的猛虎,在合肥虎视眈眈。

袁术身边已经只剩三四万军队,还有来自荆州的吕公三万援军。这点兵力,面对吕布、孙策的十多万大军,几乎不可能赢,也守不住寿春。哪怕敌军不攻城,围困也能耗死他。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他还是嫡次子。自从兄长袁基被董卓杀害之后,他应该是最有资格继承袁家政治军事资源的一个。

结果家族内部斗争没争得过婢女庶出的袁绍,众多优秀的文臣武将均被袁绍吸纳,为袁绍效力。现在他又丢了豫州,仅剩扬州九江、庐江、豫章三郡部分地盘,还被华朝和孙策的两面夹击逼到了悬崖边上,眼看着就要灰飞烟灭、霸业成空了。

内外交困之下,袁术的心中升起了一个大胆而疯狂的念头——**。不管当几天皇帝,他总要当几天,在史书里留下他袁术当过皇帝的记录。

寿春县城里,袁术的府邸内,灯火通明,气氛凝重,袁术召集了阎象、袁涣等身边仅剩的几位重臣商讨这关乎生死存亡的大计。

作为袁术的首席心腹谋士,阎象听到袁术想登基**,顿时吓了一跳,连忙劝谏道:“主公,华朝大军压境,孙策近在咫尺,我军兵力疲弱,防守艰难。若此时**,必遭华军、孙策强力征伐,更加守不住寿春啊!”他的声音中带着忧虑,却也透着坚定。

族弟袁涣性格温和却不失智慧,缓缓言道:“兄长,阎公之言甚是有理。昔日高祖刘邦,光武中兴,皆是在天下大定后方敢言帝业。我等当务之急,应是守住寿春,或转战他处,留得青山,再图后计。”

袁术不悦道:“那华朝张循为何敢**?他不也没定鼎天下?”

显然,袁术是眼红张循的皇帝称号。反正汉皇已经退位,他袁术**也算不得造反、篡位。不管有没有条件,他都想过一把皇帝瘾。哪怕今天**,明天就死,他似乎也想完成这个愿望。

听到袁术这么说,大家就知道他的心思了,长吏杨弘于是更为圆滑地说道:“主公志在天下,**之事,虽风险重重,却也是彰显主公威严之良机。只是,需得妥善筹谋,方能利益最大化。如**后能大封官爵,赏赐部下,或许也能提升一番士气和战斗力,未尝不是一种适合的策略。”

闻言,陈纪、袁胤等袁术亲信纷纷表示支持。他们都知局势艰险,旦夕或亡,但此时反驳主公,必生嫌隙,因此纷纷附和。

本想中立的吴景、韩胤等人,看到如此场景,已经在心里为袁术判了死刑,只想保全自身,于是均表示附和,不做反驳。反正袁术作死,到时候被华朝杀了,他们再投降华朝,也不算什么背主求荣。

只剩个性刚直的陈瑀支持阎象道:“主公,此非明智之举,**只会让华军和孙策更加疯狂,加速我军的灭亡。我赞同阎公之言,不能**,望主公三思!”

剩下的人都已看出袁术穷途末路之下有点儿发疯的心理,不敢像陈瑀那样硬刚,纷纷支持袁术**。

在激烈的争论中,袁术想在史书上留名的野心最终战胜了理智。他坚信自己乃天命所归,不顾一切地决定强行登基。

太平二年(195年)腊月廿二,就在吕布、乐进、文丑、徐晃几路大军平定豫州全境,在寿春淮河以北的慎县汇合,准备找地方渡河的时候,袁术在寿春城内的简易宫殿中,举行了简陋而仓促的登基大典。

他身着龙袍,头戴皇冠,面对着仅有数十名文臣武将,显得空荡荡的殿堂,心中五味杂陈。殿外,风雪依旧,似乎连自然之力也在嘲笑这荒谬的仪式。

但袁术仍然坚定地将仪式进行了下去。

大典之上,袁术宣布定国号为“大成”,改元“仲兴”,大肆封赏群臣,试图以此凝聚人心抵抗华朝。然而,这短暂的辉煌,却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注定短暂如烟,终将灰飞烟灭。

袁术**的消息迅速传到淮北,正在准备渡河攻打寿春的吕布顿时大怒:“袁公路该死,竟然在我华朝大军压境之际还敢僭越**,简直是没把我吕奉先放在眼里,我必杀之。”

说完,就猛然起身,要下令全军强行渡河攻打寿春。

这时,乐进笑道:“吕司令且不要动怒,你想想,这袁术登基**,待我们渡过河去,打进寿春,无论活捉还是杀死,你吕司令打的都是皇帝袁术,这不比打一个后将军袁术好?”

文丑、徐晃等人闻言,顿时眼睛一亮,纷纷叫好附和:

“不错。”

“文谦(乐进表字)说得对。”

“袁术**,是给我们送功劳啊!”

“袁公路这事儿干得好。”

吕布这时也反应过来,哈哈大笑道:“好!好!好!文谦说得对,这袁公路**是给我送功劳的,干得好,当庆祝庆祝。”

说完,吕布命人端上酒菜,与乐进、文丑等人大肆畅饮,为袁术**、给他们送功劳进行庆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