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81章 大炮和西域的求援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81章 大炮和西域的求援

作者:明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4:24:09 来源:小说旗

当华朝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及科技创新的激流中时,兵部下属的科研所也以其独特的姿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甘人后。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变革的时代,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可能成为推动整个国家走向更加辉煌未来的强大动力。

科研所内,工匠们忙碌的身影与四溅的火花交织在一起,仿佛共同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工业画卷。他们或蹲或站,手中的工具飞舞,每一次敲打、每一次切割,都倾注了无尽的汗水与智慧。

这里不仅有着对常规刀枪剑戟、弓箭、连弩、投石机等传统武器的研究,更有着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炸弹、手榴弹、大炮等热武器的研究。

这是一项足以改变战争形态的伟大事业,它意味着华朝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然而,受限于现今的材料、钢铁、机械加工制造能力,张循还无法让工匠们制造出精密的火枪等现代化武器。但他深知,只要能够迈出热武器这一步,未来的路将会更加宽广,华朝的军队也将因此拥有更加强大的战斗力。

于是,张循决定先从最基础的大炮入手。他深知,只要能够制造出大炮,就能瞄准对方城门、城楼等薄弱的地方进行轰炸,那么华朝的军队就能像成吉思汗横扫天下那样,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对于大炮还一无所知,它们仿佛是来自遥远未来的神秘武器。但张循却不同,他来自后世,对于大炮的原理、构造、发射以及爆炸机制都有着大概的理解。

而且他还有系统进行推演,知道往哪个方向研究是正确的道路。这无疑是科研所最大的幸运,也是华朝科技飞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然而,研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时代,没有先进的机床,工匠们只能采用一体浇铸成型的方式来铸造炮管。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炮管内部却不够精密,还需要手工打磨。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

即使如此,工匠们并没有因此气馁,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地改进工艺,终于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生产流程。

与此同时,撞针、引线、发射药、炮管长度厚度、爆炸机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一名墨家子弟的带领下,科研所的研究人员们日夜奋战,历经无数次失败与挫折,终于在太平六年(199年)的夏天,研究出了第一座可以用于实战的大炮。

这座大炮虽然看起来有些笨重,但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的炮管经过精心打磨,内部光滑如镜,能够确保炮弹在发射时不会受到过多的阻力。而撞针和引线的设计则确保了炮弹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被点燃并爆炸。在科研所自己实验了几次没有问题后,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迅速上报给了皇帝张循。

张循闻讯大喜,他深知大炮的出现对于华朝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了大炮,打仗攻城将更加便捷高效。投石机抛射炸弹虽然威力也不小,但准头太差,而且受限于重力,三五百米就是极限,速度也慢,对方可以根据炸弹飞来的方向进行躲避。

但大炮不同,只要地形适宜,在对方城池附近的山上架起大炮,几里远都能轰炸得到。而且炮弹飞行速度也快,根本不给敌人发现炮弹进行躲避的时间。

于是,张循立即移驾洛阳城外山中的兵部科研所秘密基地,准备亲自参观华朝第一座大炮的发射实验。

在内阁大臣兼兵部部长赵云的陪同下,张循来到了实验现场。他站在一座小山丘上,远远地望着那座即将轰鸣的大炮,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激动。

随着一声令下,大炮开始发射。第一发炮弹呼啸而出,划破长空,如同一条愤怒的火龙,最终在三里外的靶场上爆炸。紧接着,第二发、第三发、第四发、第五发炮弹也相继发射出去,都顺利地打到了靶场上并爆炸。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将一座石头磊起来的房屋炸塌了,尘土飞扬,碎石四溅。

张循看得大喜过望,他深知这座大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威力,更在于它所代表的热武器更新换代。这是华朝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华朝军队走向强大的关键所在。

他当场为第一代大炮命名为“06型真理炮”,也就是太平六年制造的大炮。“真理”两字很好理解,意思就是:大炮射程之内,华朝说的话就是真理。

随着华朝工商业的繁荣发展,丝绸之路也变得更加繁华起来。这条古老的商路连接着东西方文明,在海洋贸易还没发展起来的今天,是华朝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然而,随着华朝对外贸易力度的加大,近年来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域各国却因为中转贸易的利润开始互相攻伐,争夺控制权。

黄巾起义之前,因为少年天子、宦官、外戚导致的汉朝内乱和争权夺利,西域都护府就已经失去了控制,名存实亡。

没有了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居中协调与震慑,那些实力弱小的国家就渐渐已经陷入了困境。他们面临着被强敌吞并的危险,急需一个强大的外力来维护他们的利益。估计要不了多久,就有人会来找华朝,希望华朝能够像汉朝一样设置西域都护府,去给他们维持公道了。

对于这一点,张循心中早已有了计较。他深知西域各国的重要性,也明白华朝需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现在兵部研究出了真理炮,正是他实现这一目标的绝佳机会。

他想象着未来的场景:当华朝的军队携带真理炮出现在西域各国面前时,那些嚣张跋扈的敌人将会如何震惊和恐惧;而当华朝的大使们站在真理炮的射程之内,用坚定的语气向他们宣布华朝的命令时,那些曾经怀疑和抗拒的声音将会如何消散。

张循知道,真理炮不仅仅是一座大炮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象征,一种力量,一种能够让敌人闻风丧胆、让盟友安心依靠的存在。而华朝正是需要这种存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实现自己一统全球的伟大梦想。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张循开始着手准备。他命令兵部加快真理炮的生产速度,并组建一支专门的炮兵部队来负责操作和维护这些大炮。同时,他还命令凉州州长、西部军区司令随时关注西域动态,为未来的行动做好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域各国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一些小国已经陷入了绝境,而华朝则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救命稻草。

太平六年(199)年底,几名来自西域小国蒲类的信使越境冲进凉州敦煌郡内,向华朝求援。他们衣衫褴褛,满脸疲惫,眼中却闪烁着强烈的求生**。

他们声称,蒲类北部的移支国眼红他们靠丝绸之路中转赚钱,准备引天山北部的匈奴人南下,灭亡蒲类,占据蒲类国都伊吾。伊吾不仅是蒲类的政治中心,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据他们的情报称,匈奴人已经在备战了,只等明年开春,天气转暖,适合出征打仗后,就要前来攻打伊吾。蒲类国王深知自己无法抵挡匈奴人的铁蹄,于是希望华朝能够沿袭汉朝旧制,重设西域都护府,威慑西域各国,维护丝绸之路的稳定与和谐。

蒲类是如今丝绸之路的既得利益者。自从华朝加大对外商贸力度后,蒲类国都伊吾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必经之路。光是为东来西往的中外客商提供食宿方面,蒲类就能大赚特赚。

何况蒲类自己还做一些中转贸易,从华朝购入盐、铁、茶叶、瓷器、玻璃等等,然后交易给一些实力不够赴华国的阿拉伯商人,或西域的其他国家,以及移支、匈奴、鲜卑人等等,从中牟取暴利。

如今面临亡国威胁,蒲类国王顿时大感不妙。他深知自己无法抵挡匈奴人的进攻,于是赶紧联系华朝求援。哪怕损失一些主权也无所谓,毕竟之前大家也是在汉朝西域都护府的控制下。现在中原换了个华朝,大家继续听话也无所谓,只要他能继续当国王、继续有钱赚就行。

凉州州长阎柔和西部军区司令张辽早已知道皇帝张循对西域的打算。得到消息后,他们妥善安置好信使,然后立即八百里加急向洛阳送信。如今蒲类求援,正是华朝介入西域事务的绝佳机会。

数天后,张循收到阎柔和张辽的密信,顿时大喜。他深知大炮已经生产了不少,正好可以运给西部军区,给张辽立威用。如果能将西域重新控制起来,不仅能减少华朝商人被西域各国盘剥的成本,还能继续扩大贸易规模,利用工业品悄悄地损耗阿拉伯、波斯、欧洲各国。

张循深知经济战的厉害之处,也明白只有掌握了经济命脉,才能真正地掌控一个国家。他想象着未来的场景:当西方的黄金白银大量流入华朝时,连年贸易逆差,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都将变得无钱可用。到那时,他们就知道华朝的厉害了。

于是,张循立即下令调集大军和真理炮前往西域。他决心要主持公道,重新控制西域各国,维护丝绸之路的稳定与和谐。

同时,他也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看到华朝的旗帜飘扬在西域的天空下,让真理炮的轰鸣声响彻整个西域大地。

号称草原王者的匈奴人,或许会成为第一个品尝真理炮滋味的民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