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83章 匈奴大军南下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83章 匈奴大军南下

作者:明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4:24:09 来源:小说旗

对于华军的到来,蒲类国北方的移支国和匈奴国,自然也收到了这一消息。

移支国,这个偏居北天山以北的小国,虽与蒲类国同为西域的微小存在,却因地理位置的劣势,无缘丝绸之路的繁华与富足,心中难免生出几分不甘与嫉妒。

然而,实力不济的他们,无法直接挑战蒲类国占据伊吾城的地位,于是,一个狡猾的计谋悄然在移支国王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们企图借助北匈奴的力量,来一场“借刀杀人”,让匈奴南下攻打蒲类,自己则好从中渔利,分一杯羹。

北匈奴,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游牧民族,在经历了汉朝的多次沉重打击后,已不复当年之勇。他们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融入了中原,而北匈奴则一路向西,一部分融入了中亚的康居、大月氏等国,另一部分则坚守在阿尔泰山周边,由单于呼延王统率。

呼延王,这位北匈奴的领袖,心中怀揣着对往昔辉煌的怀念与渴望。他以为,远离了中原的华朝,正忙于战后重建的华朝,无暇顾及遥远的西域,因此,当移支国提出联手攻打蒲类的提议时,他欣然应允。

在他看来,这既是重振匈奴声威的良机,也是解决冬季物资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然而,正当匈奴大军磨刀霍霍,准备起程南下之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传来——华朝竟然派遣了三万大军进入西域!

西域,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口稀疏,国家众多,且大多国力弱小。汉朝时期,仅凭数千精锐,便能依托西域都护府,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全,掌控西域三十六国。而今,华朝竟一下子派出了三万大军,其意图何在?是要将西域各国悉数征服,像中原那样直接纳入版图吗?

这一消息,无疑在匈奴国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匈奴的生存之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西域各国的压迫与掠夺,以维持其部落的强盛与繁荣。一旦西域被华朝所控,匈奴将何去何从?继续向西迁徙?但那将面临着康居、大月氏等国的阻挠与排斥,之前的匈奴人便是因此而被分散融入当地生活。

匈奴,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如今已只剩下北匈奴这一支孤军奋战。东有鲜卑的威胁,西有康居、大月氏的阻挠,若再失去西域的上贡补给,匈奴的冬天将异常艰难。

因此,对于华朝的大军压境,呼延王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迎战。他必须集结全部的力量,与华朝决一死战,以维护匈奴的尊严与生存。

然而,此时的匈奴,在经历了分裂与西迁之后,已不复当年之勇。他们的人口锐减,兵力不足,即使全民皆兵,出去老弱病残后真正能够战斗的,也仅有五万人左右。

尽管兵力不足,但呼延王依然决定倾巢而出,与华朝大军决一死战。他召回分散在西域各地的骑兵,将王庭的五千主力与各地返回的士兵汇合,拼凑出了五万大军。

他心中暗自盘算:华朝虽有三万大军,但其中一万为骑兵,两万为步兵;而我方全是骑兵,机动性强,速度快,且人数占优,此战必胜无疑。

然而,呼延王却忽略了华朝军队的战斗力与战术素养。他以为华朝军队只是徒有虚名,却不知华朝经过数年的统一战争,军队早已锻炼得如铁壁铜墙般坚固。

太平七年五月底,匈奴大军如黑云压境般抵达了移支国的都城娄梵谷。这是一个位于山谷之中的小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得名。然而,这座小城却未能逃脱匈奴的铁蹄与战火。

移支国本就弱小,又怎能抵挡得住匈奴大军的侵袭?匈奴人如同饿狼般扑向这座小城,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与虎谋皮的移支国国王、大臣们纷纷被杀,他们的头颅被悬挂于城头之上,作为匈奴胜利的象征。而移支国的粮食、金银财宝等积累,也全部被匈奴人掠夺一空。

在这场浩劫中,只有数十名机敏的老百姓逃脱了匈奴的魔爪。他们趁着夜色,翻越北天山,准备向驻扎在蒲类国的华朝大军求救。在翻越北天山的途中,他们遇到了张辽派出的华军斥候。

这些斥候是华朝大军的耳目与先锋,他们深入敌后,搜集情报,为大军提供准确的敌情信息。当这些移支老百姓向斥候们哭诉移支国的遭遇并请求救援时,斥候们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他们迅速将这批老百姓带回蒲类国,并向张辽报告了移支国被灭、匈奴人五万大军南下的消息。

张辽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准备迎接这场关乎西域稳定的决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