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93章 环球航行船队归来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93章 环球航行船队归来

作者:明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4:24:09 来源:小说旗

当华朝重建了西域都护府,并在辽阔的边疆之地设立了朔州与雪州之后,这个新兴帝国的疆域已经彻底超越了历史上辉煌的秦汉两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程度。

这不仅标志着华朝军事实力的鼎盛,更彰显了张循作为一个穿越者天生的开疆拓土之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无论是繁华的洛阳还是偏远的村落,皇帝张循的名字如同日中天,他的威望如同巍峨的山峰,矗立在每一个臣民的心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这份荣耀与成就的背后,张循的心中却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深知,尽管华朝的疆域已如此辽阔,但仍有一块后世同属华夏的宝贵领土尚未纳入版图,那便是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

此时,这片高原正被众多羌族部落所割据,如烧当羌、白马羌、大牂羌、牦牛羌、唐羌、发羌等,它们各自为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张循的心中燃烧着熊熊的征服之火,他渴望一鼓作气,将青藏高原也纳入华朝的怀抱,从而实现后世领土的完全控制,甚至进一步向外扩张。

然而,当他将这一雄心壮志透露给内阁大臣时,却遭到了集体的反对。

贾诩等内阁大臣们提醒他,西域虽已初步控制,但隐患尚存,需要时间与精力去巩固;朔州、雪州两地,地域广阔,居民多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地广人稀,管理难度极大,还需要消耗极大的精力去巩固战果。

针对青藏高原,大臣们指出,那里的各个原始部落,即便征服下来,除了开疆拓土的象征意义外,实际意义并不大。

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地广人稀,且地形复杂,山川险峻,军事行动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后勤补给线漫长且脆弱,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得不偿失。

在各种不利情况下,如果短时间内再次对外用兵,无疑是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消耗,属于穷兵黩武的典型症状。

穷兵黩武这个词,也就张循老丈人蔡邕敢说了。但还好,张循不是听不进意见的人。

听了贾诩等大臣们的深入分析后,张循逐渐冷静下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规划。

的确,青藏高原上的羌族部落,即便人口总和也不足百万,而地域之广、地形之复杂,使得军事征服成为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也没有后世那么强大的敌人,即使晚几年也不用担心被别人占了去。

因此,面对这样的现实,张循最后从善如流,调整策略,转而寻求更为稳健的发展道路。

在内阁的建议下,张循最终决定暂时搁置对外扩张的计划,转而集中力量推进国内的工业革命,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巩固西域、朔州、雪州等地的统治基础。

当然,张循也不是一点儿办法都不想。为了减少将来的融合难度、统治成本,张循巧妙地提出了一套经济战略:对那些对华朝表现出友善态度的部落,在交易盐、茶、布匹及工业品时给予一定的优惠;而对于那些态度不友好的部落,则取消优惠,甚至拒绝交易,以此作为鞭策。

这一策略的长期实施,将能逐渐迫使各羌族部落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让一些开明的部落主动寻求与华朝的友好通商。

同时,张循也保留了必要的军事威慑力,对于那些对华朝不敬的行为,他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军事行动,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实现青藏高原的和平演变。

张循深知,如果能够不通过战争,就让部分羌族部落像宇文鲜卑那样主动归附华朝,那将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在确立了和平发展、内敛积蓄的战略方针后,华国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期。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到处洋溢着革新与进步的气息。张循,这位拥有后世见识与眼光的领航者,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洞察力,引领着华朝工业革命的车轮滚滚向前,其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令世人瞩目。

岁月如梭,转眼间,华朝已步入建国的第十个年头。在这段岁月里,并州的煤矿中,蒸汽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一列列运煤车沿着铁轨疾驰而过,它们虽略显笨拙,却无疑是未来火车的先驱。张循和工部的科学家们坚信,只要持续不断地研究与改进,铁路火车的时代指日可待。

然而,关于建国十年的具体年份,朝野上下却产生了微妙的分歧。太平元年对应的是公元194年,按理说,建国十年应是204年,即太平十一年。

但出于纪念的便捷性,人们更倾向于将建国十周年庆典定于太平十年,这样,未来的太平二十年、三十年等纪念日都将更加易于记忆。正当这一议题在朝堂内外热议不休之时,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传来——诸葛直环球航行船队即将回归!

这一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点燃了整个华朝的热情。张循与大臣们迅速达成共识,决定将建国大庆与船队回归庆典合二为一,于太平十年八月初一隆重举行。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对科学探索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华朝人民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与探索精神。

太平十年(203年)七月初四,洛阳码头人声鼎沸,数十万民众涌向黄河两岸,翘首以盼,只为一睹环球航行船队的风采。午后申时,随着下游方向传来阵阵欢呼,张循等人知道,船队终于回来了。

远远望去,那曾经浩浩荡荡的数十艘战船,如今只剩下十几艘,但它们依然坚定地驶向母港,仿佛在诉说着旅途的艰辛与不屈。

张循知道,这些战船并非全部损失,而是有部分在交州停靠维修,更有不少船员因长期航行而身体不支或身体生病,在交州上岸进行救治。此刻归来的,是那些历经风雨、依旧坚韧不拔的勇士与他们的战船。

随着船队的逐渐靠近,洛阳码头上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张循携文武大臣,以前所未有的礼仪迎接这些归来的英雄。这一幕,不仅彰显了皇帝对科学探索的尊崇,更激发了无数人心中的科学梦想,他们暗自发誓,要投身于科学研究,为华朝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站在船头的诸葛直,望着两岸密密麻麻的人群,以及码头上等候的皇上与大臣们,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

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与船员们在大海上漂泊,与狂风巨浪搏斗,与异国他乡的土着交流,与疾病瘟疫抗争,如今终于不负皇恩,顺利归来,更验证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这份成就,实属不易。

当船只稳稳停靠在码头,诸葛直迫不及待地一跃而下,却因长期的海上生活,一时难以适应陆地的坚实,身体不由自主地踉跄起来,险些摔倒。

张循眼疾手快,连忙上前扶住他,关切地说道:“爱卿辛苦了,你们长期漂泊海上,乍一回到陆地,难免有些不适应,无需多礼。”

诸葛直激动万分,声音略带哽咽:“谢陛下隆恩!微臣诸葛直向陛下禀报,华夏环球航行船队已顺利归来,我们不仅验证了刘洪部长的地圆学说,实际证明了我们生活的大地是一个圆球,还沿途与各大洲、海岛居民进行了广泛交流,交换了大量物资,宣扬了华朝天威,不负陛下厚望。”

张循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拍了拍诸葛直的肩膀,高声宣布:“很好,很好!来两位大臣,搀扶一下诸葛直,让我们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我们的英雄回城!”

在全场官兵百姓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中,诸葛直与船队的船员、水手、士兵、医生等一行人缓缓走下船只,被热情的民众簇拥着,踏上了回城的道路。他们虽然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无比的荣耀与自豪。

次日,张循在皇宫内大宴群臣,为诸葛直及船队的顺利归来举杯庆祝。宴会上,张循详细询问了船队的航行经历,对每一位船员的英勇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随后,便开始盘点此次环球航行的丰硕成果。

此次航行,船队从黄河出海口出发,历经扶桑、阿拉斯加、北美、南美、大西洋、欧洲、非洲好望角、中东、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最终回到国内,行程之远、经历之丰,绝对是如今人类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他们不仅带回了与沿途各国交换的金银珠宝,更搜集了众多珍贵的农作物种子,准备在华朝的土地上播种希望。同时,对于那些在航行中不幸牺牲的船员、士兵,朝廷也给予了烈士认定与丰厚的抚恤,以慰藉他们的在天之灵。

然而,在欢庆之余,也发生了一段小插曲。诸葛直与刘洪因航行日期的记录产生了分歧,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最终,两人决定一同面见皇帝张循,请他裁决。

张循听罢二人的陈述,不禁哑然失笑。他耐心地向两人解释了时区的概念,指出环球航行后,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确实会产生一天的时间差。这一解释,让两人恍然大悟,心中的疑惑顿时烟消云散。

这次伟大的环球航行,不仅验证了刘洪的地圆学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更为华朝积累了宝贵的航海经验,为其日后成为海权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像一座里程碑,屹立在华朝的历史长河之中,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探索与追求。而诸葛直与他的船队,也将永远被铭记在华朝人民的心中,成为激励后世不断探索、勇往直前的光辉典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