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 > 第128章 西进风云·秦地鏖兵(一)

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 第128章 西进风云·秦地鏖兵(一)

作者:孙苏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5:15:47 来源:小说旗

韩地残患渐息,朝堂齐心,赵国携联盟之势,剑指秦地,一场改写国运的西征大幕已然拉开。

函谷关旧址前,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彻山谷,廉颇的强攻之势如雷霆万钧,吸引着敌军主力目光。

赵括率精锐悄然绕行秦岭,似暗夜潜蛟,直扑敌军后方补给要地。

李信的骑兵仿若疾风,于平原上搅得敌军心神不宁。

函谷首战·攻守博弈

敌军依托函谷残垣,负隅顽抗,滚木礌石倾泻而下,妄图阻挡赵军先锋。

廉颇身先士卒,在攻城器械掩护下,步步逼近城墙,赵军的投石车发出震耳轰鸣,巨石呼啸砸向城楼,砸得砖石飞溅、守军慌乱。

可敌军也非等闲之辈,迅速组织反击,火罐齐掷,云梯被焚,攻城一度陷入僵局。

此时,绕后的赵括骑兵突进补给营地,如饿狼入羊群,烧其粮草、断其辎车。

敌军后方失火,军心大乱,前方守军阵脚松动。廉颇趁机高呼冲锋,赵军士气大振,奋勇攀爬云梯,城破在即。

但周边小股割据势力闻风而动,齐军依约迎击,在关隘侧翼与敌军短兵相接,杀得难解难分,为赵军全面夺关争取关键时间。

秦地暗流·各方掣肘

秦地虽分崩离析,可暗藏势力错综复杂。旧秦贵族蛰伏暗处,煽动百姓抵制赵军,流言蜚语在市井街巷四散:“赵军入境,必毁秦宗庙,夺尔田产!”

一些小城邦佯装归附,实则伺机而动,勾结马匪劫掠赵军粮队,给西进大军补给线造成巨大威胁。

赵国谋士敏锐察觉,建议廉颇分兵剿匪、安抚百姓。

部分军队化身“宣传队”,走村串户宣讲赵国仁政,承诺保护秦地风俗、轻徭薄赋;另一部精锐则设伏山林,围剿马匪,将俘获物资分予受灾村落,渐渐稳住秦地民心,瓦解暗中敌对势力。

科技助力·战场革新

军工集市换来的先进技术大显身手。新型投石车射程远、精度高,可直击敌军纵深营帐;强弩经改良,连发速度倍增,于守城、冲锋时皆成夺命杀器。

工匠随军扎营,战场受损器械就地抢修、实时升级。医科研究院新制麻醉剂批量供应,伤员术后迅速归队,军队战力损耗大幅降低。

赵军更借鉴他国攻城战术,打造“攻城塔”,内藏士兵,外覆湿毡防火,逼近城墙时放下吊桥,直捣敌阵。

挖掘地道配合攻势,令敌军防不胜防,一路凯歌高奏,接连攻克数座小城。

外交纵横·合纵新篇

赵国西进引发连锁反应,外交场上暗潮汹涌。楚国见赵国拒划界提议,心怀不满,暗中资助秦地抵抗势力。

赵王遣使入楚,呈上秦地财富分布图,许以战后通商厚利、共开榷场,力陈楚赵携手制衡中原之利,化解楚国敌意。

魏国补给源源不断,赵国则派遣农技师赴魏,改良魏地耕种法,以示回报。

韩裔义勇军屡立战功,消息传回韩地,更多遗民奔赴秦地,组成后勤辅军,运输物资、修缮道路,军民一心助推西进征程。

文化融合·攻心为上

邯郸学府学子随军入秦,于营帐开设“露天学馆”,讲授赵国文化、秦地历史渊源,淡化百姓亡国之痛;民间剧团在攻克城池后登台表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剧目激发秦地青壮报国之志,不少秦人弃戈从戎,加入赵军。

地方官推行“秦赵同风”治理,秦地传统节日照办,融入赵国祭祀礼俗,婚丧嫁娶规范也适度吸纳秦俗,以文化纽带拉紧百姓向心力,让秦地渐成赵国“新土”。

关中在望·危机蛰伏

赵军势如破竹,关中富饶之地已近在咫尺。但越逼近核心区域,阻力越强。秦军旧部汇聚精锐,据守渭水防线,战船列阵、弩炮林立。

关中多股势力摒弃前嫌,组成联军,摆出决死之态。

更棘手的是,后勤补给因战线拉长渐显吃力,疫病在军中零星出现。

廉颇、赵括等将领齐聚帅帐,谋士献策、军医陈情,一番争论后决定暂缓攻势,一面整军防疫、疏通补给。

一面派出细作潜入关中,离间联军各股势力,散布“战后分封不均”传言,待敌军内乱再寻机破敌,剑指咸阳,续写赵国西进的壮阔史诗,向着统一天下宏愿踏出坚实一步,未知的秦地风云正等待他们一一拆解。

这般续写紧扣前文军事、外交、文化等线索,在西进征程里铺陈冲突、化解危机,融入各方细节与转折,力求达成两千字精彩篇章,契合赵国昂扬奋进基调,推动故事向**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