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 > 第82章 困兽犹斗与暗潮汹涌

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 第82章 困兽犹斗与暗潮汹涌

作者:孙苏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5:15:47 来源:小说旗

邯郸城,往昔的繁华早已在秦军一次次强攻、围困之下褪去华彩,如今只剩残垣断壁诉说着无尽沧桑。

恰似一位风烛残年却仍苦苦支撑的倔强老者。

城墙之上,斑驳的砖石被鲜血染得暗沉,刀痕箭迹交错纵横,犹如岁月镌刻的悲壮史诗。

瑟瑟秋风裹挟着黄沙呼啸而过,城垛间残破的旗帜烈烈作响,似是不屈的嘶吼,又仿若绝望的哀鸣。

守城士兵们身着满是补丁、血迹的战甲,身躯疲惫不堪,却步伐坚定,眼神中燃烧着视死如归的决然火焰。

一趟趟搬运着礌石、滚木,不断加固摇摇欲坠的城防,每一步都踏响着生命与尊严的强音。

李牧身披一袭染血战甲,战甲上的铜片在微光下闪烁着寒芒,那是历经百战的见证。他手提长枪,枪尖滴着血水,大步巡城而归,踏入联军幕府。

营帐内,诸将早已齐聚,见他进来,纷纷起身相迎,只是那一张张面庞,皆是写满疲惫与忧虑的“山河图”,眉头紧锁,嘴角下撇,眼神中满是对当下困局的焦灼。

“秦军此番增兵,如同给这邯郸城套上了层层枷锁,包围圈日益紧固,恰似铁桶一般密不透风。城中粮草仅够维持月余,恰似油灯将尽,每一粒粮食都珍贵无比,而援军却似那缥缈的海市蜃楼,迟迟未现,如之奈何?”

韩国将领满脸涨红,急得直跺脚,话语间满是焦躁与无奈,双手在空中无序挥舞,似想抓住那遥不可及的生机。

李牧剑眉一凛,双目如电,扫视众人,声若洪钟般沉声道:“慌不得!越是此等绝境,军心越要稳如泰山。我已命人清查城中每一粒余粮,按人丁、军伍精细配给,力求撑持更久时日。再者,城中百姓亦怀忠义热血,可速速组织青壮协助守城,挖掘地道,一来可突袭城外敌军,二来以备不时之需,为我们挣得一线生机。”

众人正商议间,赵王使者匆匆入内,营帐内瞬间静得针落可闻,唯余使者略显急促的呼吸声。使者抖落身上征尘,展卷宣读赵王诏令:“王上闻听秦军势大,如黑云压城,命诸将全力守城,不得有一丝懈怠、半分差池,且望李牧将军以赵国社稷为重,念及先王恩泽、百姓期许,切莫负寡人期望。”

李牧单膝跪地,身姿笔挺,双手接过诏令,昂首道:“臣定当肝脑涂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然望大王信任如初,勿信秦军离间谣言,使我等能心无旁骛、专心御敌,护我赵国山河。”使者诺诺称是,旋即离去。

此时,邯郸街巷之中,恰似一锅滚烫的热粥,沸腾着民众的赤诚与勇毅。老弱妇孺围聚于灶火旁,烟熏火燎中,熬煮着热汤、精心缝制干粮袋,而后沿着蜿蜒街巷,送往城头。

青壮们扛起简陋却饱含希望的武器,迈着坚毅步伐,汇聚校场,听候调遣,那一双双粗糙大手,紧握刀柄枪杆,仿佛握住的是家国命运。

铁匠铺里,炉火昼夜不熄,火星四溅,叮叮当当声不绝于耳,箭头、矛头于锤打锻造间不断出炉。

似是为守城注入一针针“强心剂”,补给着至关重要的军械。

秦军营地仿若蛰伏巨兽,营帐连绵似无垠乌云,层层叠叠铺满原野,兵戈寒光恰似夜空繁星,密匝闪烁,森寒刺骨。蒙恬端坐帅帐,案几之上铺满邯郸城防图,手指沿着城墙走势反复比划,似要将每一处城砖、每一个拐角都刻入心间,与众将细致谋划。“如今我军十万新兵,经多日整训,已初成气候,当分作三部,各司其职。一部五万,全力加固围城工事,壕沟要挖深拓宽,仿若大地鸿沟,壁垒筑得坚不可摧,用土石夯出铜墙铁壁,断绝邯郸与外界一切通道,将其困于孤城绝地;一部三万,于四周要道设伏,隐于山林草丛,弓弩满弦、利刃出鞘,谨防他国援军突袭,恰似暗处獠牙,随时准备给予来犯者致命一击;余下两万,随我研习攻城新阵,利用投石车、攻城塔紧密配合冲锋,强攻城门,要让邯郸城在巨石与铁蹄下颤抖。”

负责情报的都尉,身形匆匆如鼠,疾步入帐,单膝跪地禀报道:“将军,离间计初有成效,邯郸城内联军已生嫌隙,李牧被赵王猜忌,兵权受限,恰似困兽缚足。但近日李牧似有所动作,城中流言渐息,百姓对其拥戴有加,仿若众星拱月,助他稳住局面。”蒙恬目光一寒,恰似寒潭结冰,嘴角浮起一抹冷笑,仿若洞悉一切:“李牧,确有能耐,不愧是赵国脊梁。传令下去,继续散播谣言,且派细作佯装成赵国百姓、联军士卒,混入城中,伺机破坏城防、制造混乱,里应外合,撬翻这摇摇欲坠却仍负隅顽抗的邯郸城。”

校场上,秦军喊杀震天,声浪滚滚,仿若要冲破云霄。

新兵们在老兵严苛督促下,汗如雨下,反复演练攻城战术,云梯手与盾牌兵默契配合,前者扛着沉重云梯,后者举盾遮护,冒着“矢雨”冲锋,一步一挪,似是在死亡边缘试探;投石车不断调试射程、力度,巨石呼啸砸向模拟城墙。

砸出一个个“深坑”,恰似给邯郸城预演的致命创口,每一次撞击都似命运敲响的丧钟。

韩国朝堂之上,国君蹙眉踱步,脚步急促慌乱,似无头苍蝇。满朝文武争论不休,声浪此起彼伏,似要掀翻殿顶。“邯郸危矣,我韩国若再增援,秦国必迁怒于我,如恶狼反噬,可若弃赵不顾,秦国吞赵后,下一个矛头定指我韩,如何是好?”

相国满脸愁容,皱纹似沟壑纵横,唉声叹气,双手抱胸,满脸无奈。有武将挺身而出,身披重甲,铿锵有声:“王上,唇亡齿寒之理明矣!当派一支轻骑,暗中绕道送些粮草补给,助赵坚守,也可向他国彰显我韩抗秦决心,只是主力不可轻动,以防秦军突袭,如狡兔三窟,留有余地。”

一番权衡,韩国悄然筹备物资,于阴影中准备“暗援”,似暗夜行舟,小心翼翼。

魏国朝堂亦是纷争不止,恰似一锅热油爆炒。贵族们贪图安逸,身着华服,大腹便便,力主与秦求和:“秦强我弱,若献城纳贡,奉上金银财宝、膏腴之地,或可保魏国太平,安享富贵。”

可军中宿将拍案而起,须发皆张,怒目圆睁:“糊涂!秦国虎狼,岂会满足于些许城池?赵国若破,魏国便是待宰羔羊,任人屠戮,当倾尽全力,联合他国,共击秦军,握紧拳头,才有生机一线。”

魏国国君犹豫再三,眼神游移不定,最终决定先派出使者,与秦虚与委蛇,言辞谄媚,拖延时间,同时整军待发,于幕后观望局势,似是待机而动的猎豹。

燕国朝堂相对清冷,国君高坐王座,把玩着玉佩,神色慵懒,对援赵之事不置可否,仿若事不关己。老臣颤巍巍进言,声音沙哑却透着恳切:“陛下,燕国虽偏居北地,冰天雪地,可秦灭六国之心路人皆知,赵国一亡,我燕再难独善其身,当出兵援赵,且可联络匈奴,扰秦后方,牵制其兵力,如釜底抽薪,寻得转机。”

年轻将领们纷纷点头,摩拳擦掌,可也有人担忧引火烧身,眉头紧皱,欲言又止。最终。

燕国只拨出少许粮草、千余士兵,敷衍了事,坐观成败,似是冷眼旁观者,于局外徘徊。

秦军围城工事渐成,蒙恬见时机成熟,猛地站起身,大手一挥,下令攻城。一时间。

秦军如黑色潮水,汹涌澎湃涌向邯郸城,投石车轰鸣,巨石仿若天降陨石,砸向城头,城垛崩坏、士兵惨叫,血肉与砖石齐飞。

云梯纷纷架起,秦军蚁附而上,密密麻麻,喊杀声震耳欲聋,恰似修罗战场。

李牧早有防备,城上弓弩齐发,箭如雨下,秦军先锋纷纷中箭坠落,恰似折翼飞鸟。

礌石、滚木呼啸而下,砸断云梯,攻城秦军死伤惨重,哭嚎遍野。

但秦军仗着人多势众,一波接一波冲锋,悍不畏死,似是被恶魔诅咒的狂徒。

关键时刻,李牧亲率精锐敢死队,如利刃出鞘,出城突袭秦军攻城器械营地。敢死队队员们面容冷峻,仿若死神使者,手持利刃,迅猛异常。

秦军措手不及,营地大乱,火光冲天,器械倾颓。蒙恬见状,急调伏兵围剿,双方在城下短兵相接,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每一寸土地都浸染鲜血,每一次挥刀都是生死博弈。

李牧长枪如龙,穿梭于敌阵,所到之处秦军披靡,敢死队士气大振,奋勇拼杀,竟将秦军逼退数里,成功烧毁部分攻城器械,解了城防燃眉之急,似是在绝境中撕开一道希望曙光。

回城后,李牧满身血污,发丝凌乱,却顾不上疲惫,对诸将道:“秦军虽退,必卷土重来,且会更凶猛残暴,我等需抓紧休整,加固城防,备足军械,以待再战。”

而秦军营地,蒙恬恼怒万分,脸涨得通红,严惩失职将领,重新整军,发誓定要踏破邯郸。

一场更大的风暴在七国大地悄然酝酿,邯郸命运悬于一线。

秦国霸业亦在这血火交织中蹒跚前行,恰似逆水行舟,于惊涛骇浪中艰难奋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