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军工科技 > 四千零三十四章 因一个人而火热的会场

军工科技 四千零三十四章 因一个人而火热的会场

作者:止天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1 03:11:12 来源:小说旗

【改写版】

吴浩笑着摆摆手,在平板上划了几下,大屏幕瞬间切换成机务人员维护战机的对比画面。

然后看着众人说道:“大家不用担心!以前咱们修飞机,机务得扛着检测仪钻进座舱,拿着手册一点点对着密密麻麻的参数一点点排查,光找故障可能就得花两小时。

现在我们开发了一套智能诊断系统,机务人员只要把便携式检测仪往战机的数据接口一插,系统就能自动生成故障报告,哪块出问题、具体原因是什么,全都列得明明白白。“

他调出一段实拍视频,画面里机务人员拿着平板快速操作,不到五分钟,屏幕上就弹出红色警示:“发动机燃油传感器故障“,还附带详细的维修步骤和替换零件编号。

“就拿最核心的量子神经接口来说,以前更换得拆半天线路,现在采用模块化设计。“吴浩拿起一支激光笔比划着,接着说道:“就像给手机换电池一样简单,把出问题的模块拆下来,新模块往上一装,拧紧几个螺丝,15分钟就能搞定。“

“咱们用老办法做实战保障,一架战机检修完至少得小半天。“

吴浩展示出对比柱状图,右侧的蓝色柱子明显比左侧短得多,接着讲道:“现在用这套系统,从发现故障到完成维修,平均只要45分钟。

去年在西北某场系列试飞项目中,我们拿这套系统保障歼-xx战机,三天高强度飞行下来,出勤率比传统保障模式高了整整三倍!“

“类似于现在的汽车电脑?”现场有专家恍然道。

吴浩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说道:“有的相似,但这套系统更加复杂,也更加智能,不需要人员进行过多的操作,只需要连接,智能系统就会自主检测,并自主生成相关的检测报告,将异常数据信息标注出来,并给出处理意见,非常的智能化。”

听到吴浩这么说,现场众人都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而坐在前排的一位白发老专家摸着下巴追问道:“那偏远基地缺备件怎么办?总不能每次都空运吧?“

吴浩调出物资储备管理界面,笑着说道:“我们在每个场站都建立了标准化备件库,关键模块的储备量能满足至少三次紧急更换。

而且系统会实时监测备件消耗情况,一旦库存低于警戒线,就会自动生成采购清单,通过军用物流网络快速调配。

我们做过相关的模拟测试,模拟某支部队在高原驻训,其战机导航模块突发故障,从申请备件到完成更换,全程不到两小时。“

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议论声,李宏忍不住凑近大屏幕仔细查看数据:“这么说以后咱们飞行员落地就能走,不用等机务折腾大半天?“

吴浩笑着点头:“不仅如此!系统还会记录每个设备的使用时长和磨损情况,提前三天发出维护提醒。就像汽车保养一样,把小毛病解决在萌芽状态,既不耽误训练,又能延长装备寿命。“

吴总,我对于你刚才所说的那套抗荷飞行服比较感兴趣,它真的能够在检测到飞行员出现黑视倾向时释放特定频率的电脉冲,刺激视神经与颈动脉窦,在0.5秒内恢复脑部供血吗?李宏冲着吴浩问道。

他的这个问题也随即引起了空军包括海军方面的关注,毕竟黑视血视这个问题也是困扰海空军飞行员的一大问题,也是选在飞行员头上的一柄利剑,一旦遇到真的就是九死一生。

所以当吴浩提出他们这项技术可以抑制甚至避免黑视的时候,大家自然来了兴趣。

吴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手指在平板上轻点,大屏幕瞬间切换成抗荷飞行服的剖面结构图,细密如蛛网的微型电极在布料纤维间若隐若现。

然后开口说道:“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这套抗荷服的研发确实源自我们对VR触觉模拟技术的跨界探索。

最初我们是想让玩家在虚拟世界里‘触摸’到火焰的炙热、水流的冰凉。”

他调出一段早期实验视频,画面中志愿者穿着布满电极的实验服,在VR场景中触碰虚拟物体时,衣服表面泛起细密的电流微光。

“当时我们在衣服里植入了数千个微型电极,通过精准控制电脉冲的强度和频率来模拟触觉。

但在一次医学合作项目中,我们意外发现特定频率的电脉冲对神经组织有特殊刺激作用。”

说着,他调出一段实验室测试视频,画面里志愿者穿着布满电极的白色实验服,在 VR设备中伸手触碰虚拟火焰,眉头随即轻皱。

“在一次意外断电故障中,我们发现电极短暂过载产生的脉冲,竟让一位患有轻微面瘫的志愿者面部肌肉出现了不自主收缩。

这个反常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开始转向神经刺激领域的研究。”

吴浩切换到医学实验数据界面,数十组脑电波和血液流速曲线在屏幕上跳动,说道:“我们联合空军医学院灵湖医学研究中心的相关神经科学团队,用了几年年时间,在 5000多次实验中反复调试电脉冲的频率、强度和波形。

意外发现当特定频率的脉冲作用于视神经与颈动脉窦区域时,能瞬间激活血管壁的压力感受器,促使血液快速回流至大脑。

就像给堵塞的水管突然施加一股高压,0.5秒内就能恢复脑部供血。”

这时,海军方面的领导开口问道:“吴总,飞行员在高过载机动时身体承受的压力是持续变化的,如何保证电脉冲的精准触发?”

“这正是我们攻克的另一大难题。”

吴浩调出飞行服内置传感器的工作演示,3200个微型电极旁的红色光点不断闪烁,然后说道“我们在飞行服内衬集成了压力、血氧、脑电波等 27种传感器,每秒采集 1000次生理数据。

当检测到黑视前期特征,比如血氧饱和度下降 15%,脑电波出现a波异常——系统会在 0.1秒内计算出最佳刺激参数,确保电脉冲既有效恢复供血,又不会对神经造成损伤。”

他展示了一组对比实验数据:“在离心机测试中,未装备该系统的飞行员在 8G过载下平均 3秒出现黑视。

而穿戴抗荷服的飞行员,即便承受 9G过载长达 30秒,依然能保持清晰视野。

更重要的是,经过 1000小时的连续使用测试,没有任何飞行员出现神经功能衰退迹象。”

坐在前排的一位专家这个时候扶了扶眼镜,然后起身结果话筒冲着吴浩说道:“这种电脉冲刺激是否会产生耐受性?长期使用后效果会不会减弱?”

“安全是我们最早考虑的问题,一切技术或者说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安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可能为了实现效果或者达到目的,而忽略了安全这条底线。”

说着,吴浩调出动态调节算法的演示动画,然后冲着众人继续说道:“系统采用自适应学习机制,会根据飞行员每天的生理状态动态调整电脉冲参数。

就像健身教练会根据运动员的体能变化调整训练强度,抗荷服的刺激方案也会随着飞行员的适应能力实时优化。

在为期半年的跟踪测试中,设备的有效率始终保持在 98%以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